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敕勒遗风:裕固族西部地区传统音乐文化
释义

敕勒遗风:裕固族西部地区传统音乐文化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是一首古代少数民族敕勒族的民歌,由敕勒族名将斛律金于公元546年演唱,记录时译为汉文。这首民歌气魄宏大,自然高古,语言精粹,堪称千古绝唱。你读到这首诗后也许会问:敕勒族现在到哪里去了? 敕勒族的后裔又有哪些民歌呢?
公元六世纪中叶,突厥兴起,敕勒族中的袁纥、仆固、同罗、拨野古等部落成立了以袁纥为中心的反抗突厥压迫的联盟,总号为“回纥”。“回纥”的一支于公元840年迁徙到甘肃河西走廊,史称“河西回纥”或“甘州回纥”,这一支回纥人和汉、蒙、藏等民族融合后,形成了今天居住在河西走廊中部和祁连山北麓的裕固族。裕固族从事牧业生产,信奉藏传佛教,由东、西两部分人组成,他们各有自己的语言,居住地区也有所不同。操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语言——东部裕固语的东部裕固人在族源上和血统上都与蒙古族有亲缘关系;而操西部裕固语的西部裕固人则与古代回纥人有更直接的关系。据语言学家研究,他们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是古代突厥文和回纥文的嫡语,也是和古代回纥语最接近的活着的语言,属于上古突厥语。(参阅马洛夫《古代和现代的突厥语》,李国香译,载《突厥语分类问题》,民族出版社1958年版)因此,西部裕固人是古代回纥,从而也是敕勒人的嫡系后裔。
据《魏书》记载,敕勒族“男女无大小,皆集会。平吉之人,则歌作乐。”他们在五世纪中叶还召开过有数万人参加的祭天歌咏大会,“歌令忻忻,其俗称自前世以来无盛于此。”敕勒族能歌善舞的传统,被他们的后代裕固人保持了下来。
裕固族是一个善歌的民族,无论男女老少都爱唱歌。有句俗语说:“当我忘了故乡的时候,故乡的语言我不会忘;当我忘了故乡的语言,故乡的歌曲我不会忘。”可见他们是如何珍爱自己的民歌。一个裕固人,当他还是婴儿的时候,就在母亲唱的宁静甜美的催眠歌声中入睡。当他刚刚懂事,就从父亲唱的叙事歌中知道了本民族的历史。当他长大成人,歌声伴着他放牧、割草、扞毡,为他赢得爱人那颗火热的心。在裕固族西部地区,一年四季都能听到歌声。
如果你在春天来到裕固族自治县西部的草原,你会听到一曲曲悠扬甜美的歌,从各家各户的羊圈和牛棚里传来,那歌声像小溪的流水,在草原上、山谷中轻轻地流淌、回荡。那是裕固族牧民在唱“奶幼畜歌”。歌中唱道:
为啥你连看也不看,
难道你没有长眼?
为啥你睬也不睬,
难道你的良心坏?
亲生的羊羔你不认,
难道还有这样的母亲?
不给小羊羔喂奶,
难道想把它饿坏?
小羊咩咩叫妈妈,
催你快快把奶下。
若是好好奶羊羔,
等会儿给你吃好草。
若是把羊羔好好领上,
你就是我的好母羊。

那些母畜好像能够体谅牧民的心情,也能理解歌曲的含义,不多时就会认幼畜,继续给幼畜喂奶。你看,民歌有多么神奇的力量呵!
夏季的牧场,绿草如茵,百花盛开。从远处望去,羊群像颗颗珍珠,洒满了草原;马群像条条彩带,飘荡在山腰上。从天边传来了“牧歌”的曲调,那高亢嘹亮又委婉动人的歌声打破了原野的沉寂,是一位小伙子在唱:

裕固族小伙子就是我


秋季的草原上,茂密的青草比人还高,牧民们在草原上割草,常由一人领唱,大伙跟着唱起《割草歌》来:

割 草 歌


如果你在冬天来到牧民的帐房,好客的主人一定要请你喝上几盅。那热情、豪爽的敬酒歌的曲调会给你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若是你碰上哪家帐篷正在举行婚礼,那你可别错过这个好机会,你可以听到新娘梳妆打扮时唱的“戴头面歌”,新娘和舅舅对唱的“告别歌”和歌手们对客人唱的“待客歌”。
裕固族西部地区的民歌虽然种类繁多,但从节拍节奏上可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类。长调包括牧歌、叙事歌、婚礼歌等,其曲调悠扬,热情奔放,节奏较为自由,例如《裕固族小伙子就是我》便是一首典型的“长调”。短调包括割草歌、垛草歌、奶幼畜歌、催眠歌等,往往配合一定的有律动性的身体动作,曲调流畅、节奏规整、律动鲜明是其特点。
除民歌之外,裕固人喜爱用笛子、二胡演奏民歌的曲调。相传古代西部地区有一种叫“天鹅琴”的本民族弹弦乐器,音箱为木制,形状像蒙古族的“火不思”,六弦,琴杆顶端刻有天鹅头的形象,故名。但早已失传。
裕固族原无本民族歌舞,五十年代,有人根据裕固人行礼和织褐子、剪羊毛等动作,编制了《劳动舞》等舞蹈,现已在西部地区流传,用民歌曲调伴随之,是一种载歌载舞的形式。
裕固族西部地区的宗教音乐包括喇嘛教音乐和萨满教音乐,与东部地区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裕固族西部地区民间音乐的特点集中地表现在民歌中。裕固族民歌常采用五声音阶羽调式,常为由两个乐句构成的单乐段,常用五度结构的手法来展开乐思。所谓五度结构即后一乐句为前一乐句移低五度的重复。《裕固族小伙子就是我》中的第一、二句便是很典型的五度结构。由于西部裕固语的重音总是落在词的最后一个音节上,所以,西部民歌中常出现前短后长的特殊节奏型。 如××·、×××·、 等。
裕固族西部民歌歌词的格律,与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突厥语民歌有许多共同之处,如用头韵、中韵、尾韵,尾韵的形式为AAAB,每节四行,每行七至八个音节等。在民歌的歌词中还保存了许多古代语言的特点,因此,裕固族西部地区的民歌可能较多地保留了古代的因素。
在遥远的东欧,有一个民族的民歌和裕固族西部民歌有着相近的歌词结构,基本相同的音乐特点。甚至有个别曲调也几乎能“吻合”起来,像是一首歌曲的不同变奏。这个民族就是居住在喀尔巴阡盆地的匈牙利族。
匈牙利古代摇篮曲的专用衬词“贝里”(beli)和裕固族西部民歌中催眠歌的专用衬词发音完全一样。
据史书记载,公元46年匈奴遭旱蝗灾害,草木尽枯,人畜饥疫,死耗过半。乌恒族乘弱进攻,匈奴大败,分为南北两部。后来南匈奴臣服于汉朝,南匈奴人也就逐渐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融合。北匈奴则于公元91年离开了北方草原,走上了西迁的漫长征途。
据历史学家齐思和考证,北匈奴经过长期跋涉最后到了匈牙利。公元453年,匈奴国王阿提拉(Attila)暴卒,不久匈奴帝国就崩溃了。一部分匈奴人跑到伏尔加河流域,一部分则在匈牙利定居下来。
《魏书》卷一三○《高东传》说:敕勒“其先,匈奴之甥也”。《新唐书》卷二一七上《回鹘传》说:“回纥,其先匈奴也。”这两种说法虽然不完全相同,但都说明西部裕固人的先民敕勒和回鹘,与匈奴有密切的关系。《魏书》上还说,敕勒的语言“略与匈奴同,而时有小异”。所以,裕固族西部民歌和匈牙利民歌之间的共同因素,当是匈奴民歌和裕固族先民敕勒、回鹘的民歌之间的共同因素,一方面被匈奴人带到遥远的东欧保存了下来,另一方面被裕固人世代传承下来。因此,裕固族西部民歌所保存的音乐特点至迟是在公元一世纪以前就形成的。而它本身在某种意义上是和西部裕固语一样的古老,是真正的“敕勒遗风”。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0 6:1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