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按图索骥 |
释义 | 按图索骥
癞蛤蟆与千里马本来是相差万里的两种不同的动物,伯乐的儿子将它们混为一谈,这的确愚蠢可笑。 面对大千世界里纷纭复杂的种种事物,人类要正确地认识它们,把握它们,谈何容易!伯乐的儿子分不清癞蛤蟆与千里马,虽然愚蠢得出格了一点,但他的失误却带着某种普遍性。他的第一大失误在于他对千里马一无所知却斗胆单凭《相马经》求马, 以为大名鼎鼎的父亲的一本《相马经》便可解决一切。这种喜欢引经据典、生搬硬套的人,生活中并不少见。他的第二大失误在于割裂了事物的整体联系、内在联系,孤立地、局部地、表层地看问题。《相马经》上有“隆颡(Sang)蛈(yi) 日,蹄如累麹(qu)”(意思是说, 良马的样子,额头高高的,光彩映日: 四蹄圆实得却象两个圆球状的酵曲累叠起来一样。)的话,他就只抓住这两句,凭着光采照日的高额头,判定癞蛤蟆是千里马,而不问千里马的其他特征。这种从事物的局部、表面出发,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做法,不也是我们许多人容易犯的错误么? 另外,从教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则寓言也是很给人启迪的。伯乐是相马名家,但其子连癞蛤蟆与千里马都分不清。独独传给儿子一部《相马经》,不在实践中训练与指导他正确地理解运用前人的理论和经验,培养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果当然要闹笑话。这是教者的失败。伯乐的儿子拿着《相马经》学相马,本来是一桩好事,但他光记几句术语,不注重将前人的理论与经验融会贯通并在实践中反复摸索比较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结果只能闹笑话。这是学者的失败。这一则寓言恰恰选择伯乐父子为对象,其深意是不是在这里呢? 这则寓言受到《苻子》中寓言“按图访马”的影响而又有所创新。唐初张《朝野佥载》中作“伯乐令其子执《马经》画样以求马”,与《艺林伐山》大同小异。但《艺林伐山》更精炼集中,后出转新。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