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戴昺《夜过鉴湖》 - 宋山水诗赏析 |
释义 | 戴昺《夜过鉴湖》 - 宋山水诗赏析戴昺《夜过鉴湖》宋山水诗鉴赏 戴昺 推篷四望水连空,一片蒲帆正饱风。 山际白云云际月,子规声在白云中。 鉴湖,又名镜湖,在今绍兴市南郊、会稽山北麓,古跨山阴、会稽二县,其山水风光之美,历来为人称道。晋代诗人兼书法家王羲之曾称赞说: “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这首七绝以白描的手法、素淡的文字,生动地描绘出鉴湖月夜的清幽景色,饶有诗情画意。 诗题已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诗人乘船夜过鉴湖。因此,诗中即可省略这些交代性的笔墨,充分调动二十八个字写景抒情。 开篇,劈头便是诗人“推篷”、“四望”两个动作,起势突兀。既表明他是在船上,又活现出他急不可奈地要观赏鉴湖夜景的情态。紧接着“水连空”,是“四望”所见之景。在他的眼前,湖光天色,上下一碧; 水天相连,茫无涯际。这三个字不仅画出了鉴湖的空阔,而且画出了湖上月色。在夜里,如果没有月亮照耀,船篷外只能是漆黑一片,无法见到水天相连的景色。这里字面虽未出现“月”,而诗的画幅已抹上一层月光,这是不写之写,手法颇巧。 次句 “一片蒲帆正饱风”,写舟行之疾速。“蒲帆”,是蒲草编织的帆,说明这是一只简陋、轻巧的船。在广阔的湖面上,只有诗人乘坐的一叶轻舟在凌波滑行,语调带着一种鉴湖夜色唯我独得的欣幸感和自豪感。而且,这“一片蒲帆”的小景,又反衬浩渺平湖的大景。“正饱风”,生动地描画出蒲帆承风鼓起的形象,使人如见船儿正在顺风急驶,疾若飞鸟,而倚着船舷四望湖景的诗人的欢快之情,也一并跃现纸上。这里应指出,首二句用了 “倒卷”笔法,先单刀直入,写诗人推篷望景,再补写出船行湖中,这就显得有力,一下子把读者带到壮阔的境界中。如果上下句倒过来,便会显得平淡、软弱。 船行速度如此飞快,离湖岸愈来愈近。岸边起伏的山峦、山际浮动的白云,以及在山巅、云海出没的月亮,都已隐隐约约浮现在诗人的视野中。那么,怎样传达出身在轻舟中眺望岸上景物的动态感受呢?诗人写出了一个奇特的诗句: “山际白云云际月。”七个字写了山、云、月三个景物意象,并连用两个“云”字和两个“际”字,把这三种意象串连、叠合起来,造成了回环的音调,轻快的节奏,从而巧妙地表现出山、云、月的流动变化。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同诗人一道观赏随着风移云动,月色时明时暗、山峦忽隐忽现的奇景。作者真是表现动态的高手。诗从开篇至此,句句都是活动的画面,句句都是舟行中所见的移动、变换之景,没有一笔是呆滞的。 诗的第四句: “子规声在白云中。”突然,一声子规的啼鸣,划破夜空,回荡湖上,传入诗人的耳鼓。诗人不由自主地循声望去,但见眼前白云叆叇,他仿佛感到这嘹亮的子规声,就是在白云深处响起来的。 这收尾的一句极妙,可以说是神来之笔。第一,借子规啼声,巧妙地暗示时间的推移,天快亮了。第二,子规的叫声,听起来好象是“不如归去”,它最能牵动羁旅行役之人的思乡之情。诗的结句引入子规声,在全篇表现诗人观赏夜景的欢快情绪之后,忽然添上一种淡淡的思乡的惆怅,使诗情起伏跌宕,又漾出远神。第三,更妙的是,在这幅充满流动感的鉴湖月夜图中,突然添上子规的啼声,又表现声在云中的幻觉,反而使诗境在这一刹那由“动”变静,显得清幽宁谧,甚至带上几分神秘感。这首描写鉴湖夜景的诗,也就显出新奇之趣。这同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欸乃一声山水绿”、北宋诗人梅尧臣的“人家在何许? 云外一声鸡”等名句一样,都有余音袅袅、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