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成康之治 |
释义 | 成康之治成康之治是西周成王、康王统治时期40余年所形成的安定强盛的政治局面。成王为西周第二位国王。西周初期,为慑服殷顽民而建的东都成周城落成后,辅政大臣周公旦还政于成王,西周进入巩固时期。成王及其子康王继承文王和武王的功业,吸取商王朝灭亡的教训,务从节俭,克制私欲,以缓和阶级矛盾。成王亲自处理国政以后,对周公的教导一直不敢忘记。成王大封诸侯,加强宗法统治,命召公营建洛邑。成王还命令周公制礼作乐,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大规模进行武王时开始的分封制。西周分封制,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周天子统辖的地方行政系统,从而在一定时期起了加强周王室统治的作用,奠定了西周王朝的基础。在农业方面,周人实行了适应大规模奴隶耕作的“井田制”,农业有了较大发展。社会安定,人们和睦,歌颂太平盛世之声不绝于耳。成王在位20年后病死,死前任命召公和毕公辅佐太子钊(康王)。康王为西周第三位国王。康王即位后生活节俭,专心处理政事。并发动对鬼方(今陕西西北境)及东南各地的战争,进一步扩大周的活动范围。成康之际国力比以前强大,经济也有了发展,出现了国家安定,民不犯法,近40年没有使用过刑罚的“太平”景象,周人称这段时间的繁荣为“成康之治”。“成康之治”是西周奴隶社会发展的极盛时期。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