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德意日形成轴心国集团
释义

德意日形成轴心国集团

轴心国集团是德、意、日3国为发动侵略战争,争霸世界而结成的侵略性政治军事同盟。
1935年10月,意大利法西斯出动30万军队,分3路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5月初,意大利侵略军攻陷亚的斯亚贝巴,占领埃塞俄比亚。5月9日,意大利法西斯魁首墨索里尼宣布把埃塞俄比亚同意属索马里合并为“意属东非帝国”。
意大利在非洲的扩张,得到德国法西斯的公开支持。这时德国也正大踏步地迈向侵略战争的道路。这年3月,希特勒撕毁《凡尔赛和约》和《洛迦诺公约》,派国防军进驻了来茵非军事区。德意两个法西斯国家开始相互接近。
1936年7月,西班牙爆发内战。英法采取“不干涉”政策,德意则站在佛朗哥叛军一边,反对人民阵线政府。德意在共同干涉西班牙共和国的侵略活动中,进一步接近。
1936年10月20日,墨索里尼派他的女婿、外交部长齐亚诺访问德国。齐亚诺抵达柏林后,同德国外交部长牛赖特举行了会谈,然后去慕尼黑附近的山间别墅会见了希特勒。希特勒在同他的谈话中表示,意大利同德国联合起来,不仅可以对付“布尔什维克主义”,而且可以同包括英国在内的整个西方对抗。希特勒还透露,德国重型军备的进程要比英国快得多,再过3年即可“准备妥当”。10月25日,德国外长牛赖特同齐亚诺签订了一项秘密协定。协定中,德国承认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吞并,意大利则在德国吞并奥地利的问题上不再加以干涉,两国决定承认西班牙佛朗哥政权并进一步加强对佛朗哥的军事援助。协定还划分了德意两国在多瑙河流域和巴尔干的各自势力范围。11月1日,墨索里尼在米兰教堂广场演说,宣称这项协定构成了罗马-柏林的轴心。
这个协定是德意两国在建立侵略同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德国与意大利缔结轴心协定后一个月,与日本缔结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德、日法西斯的勾结始于30年代初。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三省,不断扩大战争,企图独霸中国。这不仅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也加剧了日本与欧美列强的矛盾。1932年1月,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发表“不承认主义”声明,表示美国“不能承认”日本侵略所造成的“任何既成事实的合法性”。1933年2月,英法操纵的国联通过决议,申明不在事实上或法律上承认伪“满洲国”。日本1933年3月27日退出国联,在国际上陷于孤立。为同欧美列强抗衡,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急需在国际上获得盟友。它的目光投向正在欧洲崛起的希特勒德国。当日本退出国联时,外务省欧亚局长东乡茂德便提议,“在日德关系上,利用(德国)极右党掌权的机会,努力使它了解我国在远东的立场……以便把德国引向我方”。1934年3月,日本派“德国通”大岛浩少将出任驻德武官,以加强双方联系。
希特勒也有与日本接近的愿望。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将自己的对内政策规定为“铸造神剑”,对外政策为“寻觅战友”。所谓“铸造神剑”,即扩军备战;所谓“寻觅战友”,即寻找同盟者。1933年初,希特勒曾与后出任外长的里宾特洛甫商谈过与日本结盟的可能性。1933年10月,在德国退出国联前夕,希特勒同德国驻日大使狄克森谈话时表示,德国“要与日本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
1935年5、6月间,日本驻德武官大岛浩同里宾特洛甫的助手哈克就德日结盟问题开始接触。哈克提议两国缔结针对苏联的防务协定。大岛向日本参谋本部请示后表示不反对德国的建议。1935年底,日本派参谋本部情报部欧美科德国组组长若松前往德国活动,先后与里宾特洛甫和德国国防部长勃洛姆堡进行了会谈。里宾特洛甫提出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的建议。若松回东京后向参谋本部汇报了会谈情况。
1936年2月26日,日本“皇道派“少壮军官发动兵变。兵变被镇压后,广田弘毅受命组织新政府。8月7日,广田内阁通过南北并进的《国策基准》,南进打击英美势力,夺取东南亚,北进矛头指向苏联。同一天,日本政府确立了为实行基本国策而采取的《帝国外交方针》,决定配合北进,与德国加强友好关系,实现日德合作。为此,日本政府命驻德大使武者小路与德国通过正式外交途径加紧谈判。双方合作态度积极,谈判进展顺利。
1936年11月25日,德国与日本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协定规定:双方相约对于共产国际的活动相互通报,并协议关于必要的防止措施;双方将邀请“因共产国际的破坏工作而国内安宁感受威胁的第三国”加入协定;协定有效期为5年。此外,德日双方同时还签订了一个秘密附属协定,规定缔约一方同苏联作战时,另一方不得采取实质上会改善苏联处境的任何行动;双方保证不同苏联缔结同《反共产国际协定》精神相违背的政治协定。
《反共产国际协定》是公开针对苏联的,但也是针对英、法、美等西方国家的。里宾特洛甫在签约后说:“形式上我们还要把俄国作为敌人。然而实际上,我们完全应该把英国作为敌人。”日本驻英大使吉田茂说:“尽管军部说防共协定只不过是反共的意识形态问题,但这完全是表面上的借口,骨子里显然是和德意联合起来对抗英法进而对抗美国。”
《反共产国际协定》签订之后,意大利表示希望参加,并为此做出重要姿态,在沈阳开设了总领馆,事实上承认了伪“满洲国”。但是日本担心过早与意大利接近会引起西方国家的警觉,给英、法、美以不必要的刺激,所以没有立即同意意大利加入协定。1937年“七·七事变”后,意大利对日本的侵略行径表示声援,在布鲁塞尔9国公约会议上替日本辩解,并停止向中国输出武器。10月20日,国际上陷于孤立的日本同意接受意大利参加《反共产国际协定》。11月6日,意大利正式加入该协定。
至此,德意日3国结成政治性同盟。德意轴心发展为德意日3国轴心。希特勒宣称:“三个国家联合起来了。起初是欧洲轴心,现在是世界的大三角。”
德意日3国政治性同盟是向三国军事侵略同盟发展的第一步。
1938年1月12日,里宾特洛甫向希特勒呈递了一份备忘录,其中提到,德国以武力改变中欧现状的行为,势必导致与英法的冲突。为对付英法,德国必须同日本和意大利结成紧密的军事同盟。希特勒深表赞同,遂任命里宾特洛甫为外长,积极展开对日外交攻势。1938年2月,德国正式承认伪“满洲国”,7月停止向中国出售武器并召回军事顾问;另一方面,从1938年1月开始,通过日本驻德武官大岛浩向日本提议缔结一个既针对苏联、又针对西方列强的德意日3国军事同盟条约,缔结者“应当无条件地对进攻缔约一方的敌人宣战”。
日本近卫的内阁召开会议,对德国的提议进行了讨论。外相和海相认为,日本已陷入对华战争的“泥淖”,外交上十分孤立,不宜再同西方国家为敌。他们希望同盟条约只针对苏联,不针对英法。陆相认为,日本要独占中国,必然导致与苏联和西方国家的冲突,同德国结成军事同盟,可利用德国牵制苏联和西方国家,有助于顺利解决“中国事变”,进而占领东南亚。
经过激烈争论,外务省和海军的意见占了上风。内阁决定,同盟的目标只限定于苏联,德国与苏联或其他国家开战,日本将不承担“自动参战”的义务,是否提供军事援助,则要“协商决定”。
德日两方意见不一,谈判陷入僵局。
此时欧亚两大洲局势却发生重大变化。在欧洲,希特勒吞并奥地利后,又利用慕尼黑协定兵不血刃地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完成了占据中欧要冲的战略部署,将与英法正面对峙。希特勒希望利用日本牵制英国。
在亚洲,日本近卫内阁于1938年11月7日发表建立“东亚新秩序”的声明,其独霸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意图暴露无遗。美、英、法先后发表声明,抗议日本的行动。1939年1月3日,近卫内阁辞职,新首相平沼主张加紧和德意合作,缔结军事同盟。
1939年1月6日,德国向日本提出军事同盟新方案,在坚持同盟针对英法的同时,同意日本提出的在军事支援问题上视情况“协商决定”的意见。1月19日,日本平沼内阁会议通过日方对策;3国同盟主要针对苏联,但也可根据情况针对第3国;在针对苏联时,缔约国应互相提供军事援助;在针对第3国时,是否相互提供军事援助则需视情况而定。
德日双方对条约内容均有让步,但仍存在重大分歧,谈判进展缓慢。
1939年3月,德国撕毁慕尼黑协定,出兵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剩余部分,接着又对波兰发出战争威胁。英法对波兰等国做出安全保证。欧洲局势急剧紧张,大战迫在眉捷。德国与日本缔结军事同盟的愿望更为强烈,积极推动谈判。
6月5日,日方向德方提出日本内阁批准的最后提案,其要旨为:如发生德意对苏联或与苏联缔约的其他国家的战争,日本将明确站在德意一边,提供军事支援;如发生德意对苏联以外国家的战争,日本将支持德意而不支持英法,但在苏联未表态之前,为有利于阻止其参战,日本可能不表态,另外日本对此类战争将无力提供有效的军事援助。
日方提案不能满足德方要求,德国坚持要求日本无条件加入3国军事同盟。
此时欧洲形势又起变化。希特勒为避免在发动欧战时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主动向苏联伸出橄榄枝,于1939年8月23日同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这样,德国暂时已无必要继续与日本谈判结盟。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给日本当头一棒。日本朝野上下舆论大哗,平沼内阁将此条约视为德国对《反共产国际协定》的背叛和对德日结盟的拒绝。8月25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停止3国同盟条约交涉。德日结盟谈判中断。
在德意进行谈判的同时,德意就缔结军事同盟条约的问题进行着频繁磋商。
在慕尼黑会议期间,希特勒曾向墨索里尼提出意大利参加德意日军事同盟的问题,墨索里尼表示原则同意。1938年10月28日,里宾特洛甫访问罗马,在同墨索里尼的会谈中再次提到3国军事同盟问题。墨索里尼表示,“我们要建立的决不仅仅是一个防御性的联盟……恰恰相反,我们要建立的是一个改变世界地图的联盟”。
1939年1月,墨索里尼对齐亚诺说,他决定接受德国关于把3国《反共产国际协定》变成一项军事同盟条约的建议,他还提议当月签订同盟条约。里宾特洛甫、齐亚诺和日本驻德大使大岛浩直接进行磋商,草拟了3国条约文本,但因日本内阁坚持只针对苏联,3国条约问题迟迟未得解决。
这时德意两国之间加强了双边关系。1939年3月17日,齐亚诺对德国驻意大利大使马肯森表示,意大利“无保留地”同意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剩余部分。4月7日,意大利入侵阿尔巴尼亚,希特勒随即表示支持。4月中旬和5月初,德国空军司令戈林和外长里宾特洛甫先后访问意大利,提到建立双边同盟的问题。5月21日,齐亚诺抵达柏林,次日德意两国签订了“友好同盟条约”。条约声称,两国决心肩并肩站在一起,为争取“生存空间”而共同奋斗。条约基本以德国先前提出的3国同盟条约草案为蓝本,正文共7条,其中第3条规定,缔约国之一如果与他国发生战争纠纷,“缔约国另一方应立即以盟国身份”予以一切军事支援。德意军事盟约签订的当天,柏林大批纳粹党徒上街游行欢呼。有的标语牌上写着:“罗马-柏林轴心是纯钢制成的”。此后有人将这个条约称作“钢铁盟约”。其实这个条约也并非坚如钢铁。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对德宣战,意大利宣布自己是“非交战国”。直到1940年6月10日,德国在欧洲取胜,法国败局已定之际,意大利才匆匆向英法宣战,完全站到了德国一边。
德国以“闪电战”拿下波兰,随即北上占领了丹麦和挪威,然后西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号称欧洲大陆上“第一军事强国”的法国,仅与德国正面交锋一个多月便溃不成军。1940年6月22日,法国投降。20多万英国远征军在敦刻尔克丢盔弃甲,败退英国。希特勒在军事上取得胜利。
1940年7月13日,希特勒在德国高级军事会议上宣布了次年春进攻苏联的决定。这样,对德国来说,同日本缔结军事盟约,利用日本牵制美英,夹击苏联的问题又提上日程。
德国在欧洲得手,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日本认为,由于法国、荷兰等国的败降,它们在东南亚的大片殖民地形成“直空地带”,正是日本“南进”的天赐良机。根据这种新的形势,日本决定调整侵略战略,将重点放在“南进”上,因而与德意缔结军事同盟共同对付英美,显得更为必要而急迫。近卫文磨在奉命二次组阁前3天,即1940年7月19日,同即将上任的松冈洋古外相、东条英机陆相和吉田善吾海相在东京近卫府邸举行了一次会议,决定实行“南进”方针,加强日德意轴心关系。7月22日,日本政府与大本营联席会议通过《适应世界局势发展处理时局纲要》,决定“首先要把对德、意、苏3国政策作为重点,特别要迅速加强同德意两国的政治团结”。
德日开始恢复缔结同盟的谈判。7月30日,日本外务省制订了德日合作新方案:“如德意方面要求军事援助以对付英国,帝国将在原则上表示同意。”8月1日,日本松冈外相邀请德驻日大使奥特参加茶会,就结盟问题进行了试探。9月7日,德国派特命全权代表施塔默尔前往东京。9月9日,施塔默尔和驻日大使奥特代表德国同松冈外相举行会谈,达成协议,通过三国同盟议定书。9月19日,日本天皇裕仁在全体内阁成员和陆海军最高首脑举行的御前会议上认可了这一议定书。
9月19日至22日,德外长里宾特洛甫访问罗马,同墨索里尼和齐亚诺举行会谈,就德意双方在政治军事上进一步相互支持达成协议,并说服意大利接受3国同盟条约。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3国在柏林签订了为期10年的同盟条约。其主要内容为:日本承认并尊重德国和意大利在欧洲建立“新秩序”的领导权;德意承认并尊重日本在大东亚建立“新秩序”的领导权;缔约国一方遭受尚未参与欧战或与中国冲突的国家攻击时,3国保证以政治、经济、军事之一切手段相互支援。
此后,罗马尼亚安东尼斯库政府,匈牙利霍尔蒂政府,斯洛伐克傀儡政府和保加利亚政府先后宣布加入3国同盟条约,从而形成一个以德意日为核心的军事侵略集团。
3国同盟条约签订的第2年,德国发动了侵苏战争,日本发动了太平洋战争。1942年1月18日,德意日又签订军事协定,以东经70度为界,划定了各自的作战区域。德意日将侵略战火燃遍全球。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0 7:2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