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未能去,為爾涕漣如。”詩句出處:《哀孟雲卿嵩陽荒居》;是唐朝詩人孟郊的作品。
戚戚抱幽獨,宴宴沉荒居。不聞新歡笑,但睹舊詩書。 藝檗意彌苦,耕山食無餘。定交昔何在,至戚今或疏。 薄俗易銷歇,淳風難久舒。秋蕪上空堂,寒槿落枯渠。 薙草恐傷蕙,攝衣自理鋤。殘芳亦可餌,遺秀誰忍除。 徘徊未能去,為爾涕漣如。
|
【註釋】:
徘:
[徘徊(huái)]也作“俳佪”。1.來回走動或盤旋。《漢書·高後紀》:“徘徊往來。”韓愈《詠雪贈張籍》:“驚雀暗徘徊。”2.猶豫不定。向秀《思舊賦》:“心徘徊以躊躇。”徊:
(一)[徘徊]:來回地走。《莊子·盜蹠》。“若是若非,執而圓機,獨成而意,與道徘徊。 (二)huí 回旋;曲折環繞。也作“回”。宋玉《神女賦》:“徊腸傷氣。”未:
①十二地支之一。《春秋·莊公二十四年》:“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②十二時辰之一,即午後一時至三時。③十二生肖屬羊。④副詞。1.表示否定。a.相當於“不”。《詩經·周頌·小毖》:“未堪傢多難。”b.相當於“沒有”、“不曾”。《詩經 · 召南·草蟲》:“未見君子,我心傷悲。”2. 用在句尾,表示疑問。相當於“否”。《後漢書·劉表傳》:“言出子口而入吾耳,可以言未?”能:
①能力;才能。《荀子·王制》:“無能不官,無功不賞。”②有能力;有才能。諸葛亮《出師表》:“先帝稱之曰能。”③能夠;勝任。《論語·先進》:“非曰能之,願學焉。”④擅長;善於。蔡元培《圖畫》:“善畫者多工書而能詩。”(書:書法。)⑤和睦,親善。《左傳·襄公二十二年》:“令尹之不能,爾所知也。”⑥如此;這般。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忍:忍心。)⑦及,達到。王安石《遊褒禪山記》:“蓋餘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⑧副詞。約同“乃”、“於是”。《管子·權修》:“二者不失,則民能可得而官也。”⑨通“耐”。忍耐,禁得起。《淮南子·地形》:“食水者善遊能寒。”(食水:指魚鱉囧鶩等。)去:
(一)①離開。《詩經·魏風·碩鼠》:“逝將去女,適彼樂土。”②距離。《谷梁傳·莊公三十二年》:“梁丘在曹邾之間,去齊八百裡。”③失去;失掉。孟雲卿《悲哉行》:“孤兒去慈親,遠客喪主人。”周亮工《書影》卷一:“郡縣守巡各至,問所失,吏部曰:‘吾傢無一物,獨去破氈具一床耳。’”④除去;舍棄;丟棄。《左傳·隱公六年》:“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韓愈《與孟尚書書》:“何有去聖人之道,舍先王之法,而從夷狄之教,以求福利也。”⑤婉稱去世;死亡。古詩《孤兒行》:“居生不樂,不如早去,下從地下黃泉。”⑥往;到。辛棄疾《摸魚兒》:“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⑦過去的;從前的。《新語·至德》:“斯乃去事之戒,來事之師也。”⑧助詞。用於形容詞後,相當於“啊”、“瞭”。白居易《鹽商婦》:“綠鬟富去金釵多,皓腕肥來銀釧窄。”(綠鬟:比喻女子烏黑的發髻。)⑨去聲。漢語四聲之一。⑩往;到……去。古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卿可去成婚。”李白《與史郎中飲聽黃鶴樓上吹笛》:“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傢。”(遷客:被貶謫到外地的官員。)(11)通“驅”。驅逐。《左傳·僖公十五年》:“三去之馀,獲其雄狐。” (二)jǔ 收藏。《左傳·昭公十九年》:“紡焉以度而去之。”(紡線搓繩量瞭城墻的高度然後收藏起來。)《史記·周本紀》:“龍亡而漦在,櫝而去之。”(漦lí:涎沫。櫝dú:放在木匣中。)這個意義後來寫作“弆”。為:
(一)①做。《詩經·周頌·豐年》:“為酒為醴,烝畀祖妣。”(烝:進獻。畀:給予。)《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tì)。”(弟:同“悌”。友愛。)②制作;創作。《禮記·曲禮下》:“為宮室,不斬於丘木。”(丘木:墓地的樹。)《漢書·枚乘傳》:“司馬相如善為文而遲。”(遲:慢。)③治理。《商君書·農戰》:“善為國者,倉廩雖滿,不偷於農。”(偷:怠惰;忽視。)《論語·為政》:“為政以德。”④行為。范仲淹《嶽陽樓記》:“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嘗:曾經。)⑤充當。《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溫習。故:舊的知識。)⑥當作。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霓為衣兮風為馬。”⑦變為;成為。屈原《離騷》:“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蘭、芷、荃、蕙:皆香草名。)⑧認為。《孟子·公孫醜上》:“而子為我願之乎?”(子:你。)⑨是。《左傳·宣公三年》:“餘為伯儵,餘而祖也。”⑩介詞。1. 表被動。被。《三國志 · 吳書· 呂蒙傳》:“為張遼等所襲。”2.表對象。對;向。《戰國策·韓策二》:“(嚴仲子)因為聶政語曰:‘臣有仇。’”(11)連詞。如果。《戰國策·秦策四》:“秦為知之,必不救也。”(12)語氣詞。1. 與“何”相配,表疑問語氣。《論語·季氏》:“何以伐為?”(伐:進攻。)2. 多用於句未,表示反問語氣。《漢書·外戚傳下·趙皇後》:“今故告之,反怒為!”(故:故意。) (二)wèi ①幫助。《詩經·大雅·鳧鷖》:“公屍燕飲,福祿來為。”②介詞。1. 表對象。替。《論語·學而》:“為人謀而不忠乎?”2. 表原因。因為。《荀子·天論》:“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3. 表目的。為瞭。《孔雀東南飛》:“慎勿為婦死。”③通“偽”。假裝。《禮記·檀弓下》:“夫子為弗聞也者而過之。”爾:
①代詞。相當於“你”、“你的”。《左傳·宣公十五年》:“我無爾詐,爾無我虞。”②指示代詞。相當於“這”、“那”。《禮記·檀弓上》:“夫子何善爾也?”《晉書·桓溫傳》:“果爾,後將易吾姓也。”③用在詞尾,表示“……的樣子”。《古詩十九首》之十九:“相去萬餘裡,故人心尚爾。”④近;淺近。後作“邇(邇)”。《詩經·大雅·行葦》:“戚戚兄弟,莫遠具爾。”(戚戚:親愛。具:通“俱”。)《周禮·地官·肆長》:“實相近者相爾也。”⑤形容詞或副詞後綴。表示“……的樣子。”《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喟爾嘆曰:……”《論語·陽貨》:“夫子莞爾而笑。”⑥語氣詞。1. 表示限止。相當於“而已”、“罷瞭”。《戰國策·魏策四》:“佈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城爾。”2. 表示判斷和肯定。相當於“瞭”、“呢”。《公羊傳·宣公十五年》:“莊王圍宋,軍有七日之糧爾;盡此不勝,將去而歸爾。”⑦通“薾”。 花繁盛的樣子。《詩經·小雅·采薇》:“彼爾維何? 維常之華。”涕:
①眼淚。《詩經·小雅 ·小弁》:“心之憂矣,涕既隕之。”(隕:墜落。)②流淚;哭泣。陳亮《念奴嬌·登多景樓》:“登高懷遠,也學英雄涕。”③鼻涕。王褒《僮約》:“目淚下落,鼻涕長一尺。”漣:
(一)①風吹水面形成的波紋。《詩經· 魏風· 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河水清且漣猗。”(檀:一種質堅的樹。幹:岸。猗:語氣詞。)又泛指水。歐陽修《采桑子》:“不覺船移,微動漣漪。”②水名。在今湖南省中部。[漣漣]淚水接連不斷的樣子。《詩經·衛風·氓》:“不見復關,泣涕漣漣。”(復關:重關,借指所望的人。)[漣洏(ér)]流淚的樣子。王粲《贈蔡子篤》:“心中孔悼,涕淚漣洏。”(孔:甚,很。)[漣漪]水面細小的波紋。左思《吳都賦》:“剖巨蚌於回淵,濯明月於漣漪。”(二)lán 同“瀾”。大浪。木華《海賦》:“噏波則洪漣踧蹜,吹澇則百川倒流。”(噏xī漣:吸。踧蹜cù sù:退縮。)元稹《天壇上境》:“洪漣浩渺東溟曙,白日低回上境寒。”如:
①順從;依照。《左傳·僖公十五年》:“唯所如之,無不如志。”李朝威《柳毅傳》:“毅如其言,遂至其宮。”②往;到……去。《漢書·燕王傳》:“田生如長安,不見(劉)澤。”③似;像;如同。《詩經·小雅·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④及;趕得上。《論語·公冶長》:“弗如也! 吾與女弗如也!”⑤奈。“如……何”,相當於“奈……何”,把……怎麼樣。《孟子·滕文公下》:“一薛居州,獨如宋王何?”(薛居州:人名,宋臣。)《列子·湯問》:“其如土石何?”⑥介詞。相當於“於”。引進比較對象。《呂氏春秋·愛士》:“人之困窮,甚如饑渴。”⑦連詞。1. 相當於“如果”,表示假設。《詩經·秦風·黃鳥》:“如可贖兮,人百其身。”2. 相當於“和”。表示並列。《儀禮·鄉飲酒禮》:“公如大夫入。”(大夫:官名。)3. 相當於“而”。表示轉折。至於;卻。《論語·先進》:“如其禮樂,以俟君子。”4.相當於“或者”。表示選擇。《論語·先進》:“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安:怎。方六七十:指縱橫六七十裡。邦:諸侯封國。)⑧助詞。形容詞後綴,相當於“然”,表示“……的樣子”。《論語·鄉黨》:“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不如]也作“弗如”。比不上。岑參《石犀》:“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伯禹:大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