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徐迟《黄山记》赏析 |
释义 | 徐迟《黄山记》赏析 《黄山记》原文 徐迟是著名诗人和报告文学作家,他正是充分发挥了诗人浮想联翩和报告文学作者穷根究底的功力,进而把二者交织起来,洋洋洒洒地写下了不同凡响的《黄山记》。全文特意分成四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分开看,各有侧重,各呈异彩,省却了许多不必要的连接和过渡;合起来,又能互相映衬,层层渲染,最终收“蔚为大观”之效。还有一点值得一提,此文题作《黄山记》,而不作一般化的《登黄山》、《黄山游记》,正说明作者目光四射,穷搜博取,不囿于少数人短时间的游览登攀所得。 第一部分写得最为超凡脱俗。黄山的天都峰、莲花峰等够险够高的了,“高山仰止”这个现成的成语用在这里正合适,可是作者却别开生面,改取俯瞰的角度,请出“大自然”来,使之人格化,让它神奇地安排和规划江山。于是,在“大自然”的“巧妙搭配”下,“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接着,大自然“打开云库”,“委托风神”,把变幻莫测的云海、铁骨冰肌的松树、无数的走兽飞禽和奇花异草尽皆纳入黄山胜境。请看,经过作者这么一番改造和幻化,无知化为有情,分散变为有序,局部服从整体,谁还会辜负“大自然”即造化的一份厚爱和苦心!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从天上,从辽阔的空间着眼,充满了浓郁的诗情遐想,那么第二部分则是落到人间,发挥了报告文学作者注重史料和事实的长处,梳理和展示了古人登山的史迹。这部分语言较为平实,但并非闲笔,其作用一是可以同第一部分空灵的描写相映成趣,二来可以用昨日登山之“险”衬托今日登山之“夷”,为第三部分作好铺垫。 第三部分写登天都险峰,第四部分写览奇丽云海。作者移步换形,不断变换方位和视角,运用大量生动的比喻,把雄峻瑰奇的黄山景观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是“松树”,远望时“它们有风修剪的波浪形的华盖”,俯视时“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仰视时“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真可谓尽态极妍,不一而足。作者在描写“云海”时,从此时此地的视觉感受出发,升腾起想像的翅膀,时而觉得自己是从“繁忙的海港”扬帆出海,时而担心礁多浪险,“撞碎我的帆桅,打翻我的船”,时而又庆幸自己“一苇可航”,“到了海心的飞来峰上”……不用说,这样的描绘既逼真又传神,是很有吸引力的。 《黄山记》运用了大量的四言短句,富于跳跃性与节奏感,同时,作者又爱用骈散结合的句式,给人以一种扑面而来、目不暇接之感。由于这一切都是建筑在逼真的细节描写的基础上,所以总起来说,全文有繁富奇丽之致,而无雕琢堆砌之痕。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