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隆山、层一层高,层层突过。”诗句出处:《贺新郎》;是宋朝诗人刘鉴的作品。
曾作莺迁贺。道玉皇、久敕薇垣,分君星颗。只待好年好时日,约束东风吹堕。到今日、看来真个。恰好丁年翁七十,五云间、太乙吹藜火。青一点,杉溪左。太翁阴隲天来大。後隆山、层一层高,层层突过。簪绂蝉联孙又子,眼里人家谁那。算只有、臞翁恁麽。孙陆机云翁卫武,便履声、毡复尚书坐。拚几许,犀钱果。
《贺新郎》宋朝诗人刘鉴的作品。【注释】:
隆:
①山中央高起之地。《孙子·行军》:“战隆无登。”②高;增高。《史记· 高祖本纪》:“隆准而龙颜。”(准:鼻。)又升高。《战国策·齐策一》:“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薛:地名。)《后汉书·张衡传》:“合盖隆起,形似酒尊。”③多;盛。《盐铁论·险固》:“衝隆不足为强。”(衝:陷阵战车。)④兴盛;繁盛。刘琨《重赠卢谌》:“苟能隆二伯(bà),安问党与仇。”(苟:如果。二伯:指晋文公、齐桓公。伯,同“霸”。)诸葛亮《出师表》:“此先汉所以兴隆也。”⑤尊崇。《荀子·儒效》:“上则能大其所隆,下则能开道不己若者。”⑥指程度深。《盐铁论·取下》:“卫灵公隆冬兴众穿池。”⑦成长;使成长。《汉书·王莽传》:“隆就孺子。”层:
①重叠。《水经注·河北》:“河北有层山,山甚灵秀。”②量词。层。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
①数词。《孟子·梁惠王上》:“吾何爱一牛?”(爱:吝惜。)《汉书·律历志上》:“数者,一、十、百、千、万也。”又表序数第一。《吕氏春秋·古乐》:“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八阕:指舞乐的八章。载民、玄鸟:乐曲八章之名。)②专一。《荀子·劝学》:“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螾:通“蚓”。蚯蚓。)③全;满。《史记·淮阴侯列传》:“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④统一;使……一致。《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⑤相同。《左传·庄公十二年》:“天下之恶一也。”(恶:指恶人。)⑥整体。贾谊《新书·过秦上》:“合从缔交,相与为一。”⑦古代哲学概念。指“道”及“道”所派生的“气”。⑧副词。1. 一概;都。《史记·孟尝君列传》:“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2. 一旦。《庄子·徐无鬼》:“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过:过失。)3. 乃;竟。《战国策·齐策一》:“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于此乎?”⑨语气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孟子·梁惠王上》:“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⑩我国民族音乐记音符号之一。[一何]副词。表示程度深。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层:
①重叠。《水经注·河北》:“河北有层山,山甚灵秀。”②量词。层。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高:
①高。与“低”相对。《荀子·劝学》:“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厚也。”杜荀鹤《春宫怨》:“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重:重叠。)②指高度。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五首》之四:“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③高级;上等;优良。《对楚王问》:“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④岁数大。《左传·昭公十五年》:“且昔而高祖孙伯黶,司晋之典籍。”⑤高超;高明的。《汉书·晁错传》:“对策者百余人,唯错为高第。”(对策:对答写在简策上的考题。)⑥尊崇。《庄子· 盗跖》:“世之所高,莫若黄帝。”⑦高尚。《韩非子·五蠹》:“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层:
①重叠。《水经注·河北》:“河北有层山,山甚灵秀。”②量词。层。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突:
①向前或向外猛冲。《左传·哀公二十五年》:“郑子展、子产帅车七百乘伐陈,宵突陈城。”(子展、子产:皆人名。)②撞;碰。《三国志· 吴书·吴主传》:“知有科禁,公敢干突。”(干:犯。)③忽然。白居易《琵琶行》:“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④高出;突出。《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东北一峰东突。”张嵩《云中古城赋》:“既云和而星繁,亦丘连而岳突。”⑤烟囱。刘禹锡《武陵观火诗》:“是时直突烟,发自晨炊徒。”《韩非子 · 喻老》:“百丈之室,以突隙之烟焚。”⑥通“涂”。涂抹。《后汉书·党锢传·夏馥》:“亲突烟炭,形貌毁瘁。”过:
(一)①经过;走过。《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乘白马而过关。”《史记·高祖本纪》:“西过高阳。”(高阳:地名)。②过去。杜甫《阻雨不得归瀼西甘林》:“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适:恰好。霖:甘雨。)③超过;胜出。《左传·隐公元年》:“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国之一:国都的三分之 一。)④过分。张居正《答马总兵》:“一切事体,不必过虑。”⑤探访;拜访。《史记·魏公子列传》:“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⑥过错;犯错误。《左传·宣公二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学而》:“过则勿惮改。”⑦量词。遍;次。陆云《与兄平原书》:“前后读兄文一再过。” (二)guō 古国名。在今山东省掖县北。《左传·襄公四年》:“(寒浞)处浇于过,处豷于戈。” (三)huò 通“祸”。《墨子·鲁问》:“故大国之攻小国也,是交相贼也,过必反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