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
释义 |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注释】 窃:盗窃,偷盗,窃取。 钩:衣带钩。指不值钱的小物件。 仁义存焉:仁义存在于此。 【赏析】 战国中期,在各诸侯国纷争的局面中,封建阶级关系已大致形成,其意识形态方面的代表就是儒家知识分子——圣人。他们宣扬的仁义圣知观念,其本质是为巩固新兴的封建专制宗法制度服务的。而庄子学派,却清醒地看到了专制宗法制所带来的消极因素,他们对圣人以及“仁义圣知”的批评,客观上揭露并抨击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合理。庄子说: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意思是:那些偷了带钩的小偷被诛杀,而盗窃了国家的人反而成了诸侯,诸侯的门里就有仁义。 庄子这一句话,一针见血,撕下了诸侯君主们的假面具,揭露出他们“家天下”的本质特征。他们窃取国柄,为一己的私利服务,实际上是盗取国家的大盗,“仁义圣知”在他们那里,不过是窃国的工具和护身符,借以蒙骗天下人的耳目罢了。 然而,偷窃带钩的小盗被诛杀了,窃国的大盗却可以安享尊荣。同为盗贼,为什么“窃钩者”和“窃国者”的社会评判却有天壤之别呢?将这种社会评判标准作为人们必须遵循的道德行为依据,又有什么正义和公理可言呢?于是庄子便把攻击的矛头指向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的宗法社会。例如,田成子陈恒,其前人是陈国人,流落到齐国做了大夫,后来陈氏势力越来越大,陈恒便杀了齐简公,自立为齐王。陈恒“有乎盗贼之名”,弑君之罪,本应诛杀,但结果却是“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世有齐国”。田成子夺权后曾赠给孔子礼物,孔子接受了,等于默认了其篡位的合法性。 因此,在庄子看来,在这个是非颠倒的不合理社会里,圣人之法欲立国安民,却成全了窃国大盗们的权势欲,成为他们逍遥的根源。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