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张良的人物故事|评价|小传,张良的事迹|史鉴 |
释义 | 张良的人物故事|评价|小传,张良的事迹|史鉴张良(公元前?—前180年),字子房,韩国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人,秦末汉初著名军事家。出身贵族家庭。秦灭韩,立志报仇,募力士刺秦始皇,未果,辟难下邳,得《太公兵法》,精心研习。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聚众反秦,后归刘邦。项梁立横阳君韩成为韩王,张良遂弃刘从项,拥立韩王,任韩国司徒,旋复归刘邦。跟随刘邦从雒阳(今河南洛阳东北)向关中进军,下宛城(今河南南阳),破峣关(今陕西蓝田东南),于汉元年(公元前206年)攻克咸阳。张良力劝刘邦勿恋秦宫,还军霸上,并在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险。在楚汉战争中,张良因体弱多病,未能驰骋战场,冲锋陷阵,但却充当了刘邦的高级军事顾问,是楚汉战争的主要导演,被刘邦誉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封为留侯。后在分封功臣,定都长安等问题上,屡献奇策。自定都关中以后,张良常常托病不出,闭门谢客,其目的是注重功成名就后的安全。汉高后吕雉二年,病死于长安,谥文成侯。
〔注 释〕 ①副车:此指扈从皇帝的车辆。②《太公兵法》:相传为吕尚所写的一部兵书。③陈涉:即陈胜。秦末农民起义领袖。详见本书《陈胜》。④之:即至。⑤汉元年:公元前206年。⑥汉三年:公元前204年。⑦道引:古代养生术的一种,做功的时候,不吃粮食。道引又作导引。⑧后八年:公元前189年。>⑨孝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⑩太史公:《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的自称。 〔相关史料〕 张子房,名良,韩国人也。避地于南阳①,徙居于沛②,后为沛国人焉。童幼时,过下邳圯桥,风雪方甚,遇一老叟,着乌巾,黄单衣,坠履行桥下。目子房曰:“孺子为我取之。”子房无倦色,下桥取履以进。老叟引足以纳之,子房神意愈恭。叟笑曰:“孺子可教也!明旦来此,当有所教。”子房昧爽③至,叟已在矣,曰:“期而后至,未可传道。”如是者三,子房先至,亦无倦怠。老叟喜,以书授之曰:“读此当为帝王师。若复求吾,乃谷城山下黄石也。”子房读其书,能应机权变,佐汉祖④定天下。后人谓其书为黄石公书。修之于身,能炼气绝力,轻身羽化,与绮里季、东园公、角里先生、夏黄公,为云霞之交。汉初,遇四五小儿路上群戏。一儿曰:“着青裙,入天门,揖金母,拜木公。”时人莫知之。子房知之,往拜之曰:“此东王公之玉童也。所谓金母者,西王母也;木公者,东王公也。此二元尊,乃阴阳之父母,天地之本源,化生万灵,育养群品。木公为男仙之主,金母为女仙之宗。长生飞化之士,升天之初,先觐金母,后谒木公,然后升三清,朝太上矣。此歌乃玉童教世人拜王公而揖王母也。”子房佐汉,封留侯,为大司徒。解形于世,葬于龙首原。赤眉之乱⑤,人发其墓,但见黄石枕,化而飞去,若流星焉,不见其尸形衣冠。得素书一篇及兵略数章。子房登仙,位为太玄童子,曾从老君于太清之中,其孙道陵得道,朝昆仑之夕,子房往焉。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⑥、太公⑦之谋,而特出于荆轲⑧、聂政⑨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此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⑩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是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楚数侵夺汉甬道,汉军乏食。汉王(11)与郦食其谋桡楚权。食其曰:“昔汤伐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灭其社稷,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之后,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汉王曰:“善!趣刻印,先生因行佩之矣。”食其未行,张良从外来谒。汉王方食,曰“子房前!客有为我计桡楚权者。”具以郦生语告良,曰:“何如?”良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汉王曰:“何哉?”对曰:“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昔汤、武封桀、纣之后者,度能制其死生之命也,今陛下能制项籍之命乎?其不可一也。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闾,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二也。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钱,以赐贫穷,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三也。殷事已皆,偃革为轩,倒载干戈,示天下不复用兵,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四也。休马华山之阳,示以无为,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五也。放牛桃林之阴,以示不复输积,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六也。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复立六国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其不可七也。且夫楚唯无强,六国立者复桡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之?其不可八也。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令趣销印。 荀悦(12)论曰:“夫立策决胜之术,其要有三:一曰形,二曰势,三曰情。形者,言其大体得失之数也;势者,言其临时之宜、进退之机也;情者,言其心志可否之实也。胡策同、事等而功殊者,三术不同也。 初,张耳、陈余说陈涉以复六国,自为树党;郦生亦说汉王。所以说者同而得失异者,陈涉之起,天下皆欲亡秦;而楚、汉之分未有所定,今天下未必欲亡项也。故立六国,于陈涉,所谓多已之党而益秦之敌也;且陈涉未能专天下之地也,所谓取非其有以与于人,行虚惠而获实福也。立六国,于汉王,所谓割己之有而以资敌,设虚名而受实祸也。此同事而异形者也。
张良素多病,从上入关,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俗众赤松子游耳。” 臣光(13)曰:夫生之有死,譬犹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有超然而独存者也。以子房之明辨达理,足以知神仙之为虚诡矣;然其欲从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也。夫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如高帝所称者,三杰而已;淮阳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张良,字子房,韩人也。其先五世相韩。至秦灭韩,良欲为韩报仇,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得力士为铁椎,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怒,索贼甚急,良乃更姓名,亡匿下邳。偶游圯上,有一衣褐老父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乃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14)!”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许,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再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老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良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异而习读之。 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已聚少年百余人。遇沛公略地邳西,良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曰:“沛公殆天授。”遂从之。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家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15)持重宝啗秦将。”秦将果叛,欲联合,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懈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入秦宫,意欲留居之。良曰:“夫秦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去暴,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后谓助桀为虐。”沛公乃还军灞上。 项羽至鸿门,欲击沛公,项伯乃夜驰入沛公军,私见张良,欲与俱去。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乃具以语沛公。沛公大惊,曰:“为将奈何?”良曰:“沛公距关,诚欲倍项王耶?”沛公曰:“鲰生教我距关勿内诸侯,秦地可尽王,故听之。”良曰:“沛公自度能却项羽乎?”沛公默然良久,曰:“固不能也,今将奈何?”良乃固要项伯见沛公,与饮为寿,结宾婚,令项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项羽,所以距关者,备他盗也。谢羽,鸿门乃解。羽因以沛公为汉王,王巴蜀。 汉王之国,遣良归韩。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汉王信之,乃使良还,烧栈道。 良至韩,时项羽已杀韩王,国无可复,遂欲以报秦者报楚。未几,汉王还定三秦,项王欲击之。良乃遗楚王书曰:“汉王失职,欲得关中,如约而止,不敢东。”又以齐反书遗羽曰:“齐与赵欲并灭楚。”项王以故北击齐。 良乃间道归汉。汉王以良为成信侯,从东击楚。至彭城,汉败而还。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也,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二人可急使。而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汉王乃遣随何说黥布,而使人连彭越。及魏王豹反,使韩信特将北击之,因举燕、代、齐、赵。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良多病,未尝特将兵,常为策画,时时从汉王。 汉三年(16),项羽急围汉王于荥阳,汉王恐,与郦食其谋挠楚权。食其曰:“昔汤伐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代纣,封其后于宋。今秦失德弃义,灭六国,使其后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后,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向风慕义,愿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南面称霸,楚必敛衽而朝。”汉王曰:“善。”趣刻印。适良从外来谒。汉王方食。曰:“子房前,客有为我计挠楚权者。”具以郦生语告良,曰:“何如?”良曰:“谁为陛下画此策者?陛下事去矣。”汉王曰:“何哉?”良曰:“臣请藉前箸为大王筹之。昔汤伐桀而封其后于杞者,度能制桀之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项羽之死命乎?其不可一也。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者,度能得纣之头也。今陛下能得项籍子头乎?此不可二也。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闾,式箕子之门,封比干之墓;今陛下能封圣人之墓,表贤者之闾,式智者之门乎?其不可三也。发钜桥之粟,散鹿台之钱,以赐贫穷;今陛下能散府库以赐贫穷乎?其不可四矣。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复用兵;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复用兵乎?此不可五也。休马华山之阳,示以无所用;今陛下能休马无所用乎?其不可六也。放牛桃林之阴,以示不复输积;今陛下能放牛不复输积乎?其不可七矣。且天下游士离亲戚,弃故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复立六国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返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其不可八也。且夫楚唯无强,六国立者复挠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诚用客谋,陛下事去矣。”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乃公事。”令促销印。 汉六年,封功臣。良未尝有战功,高帝曰:“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臣始起下邳,与上会留(17),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良为留侯。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雒阳南宫,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诧曰:“此何语也?”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已定,何故反?”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封雍齿,则人人自安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刘敬请帝都关中,上疑之。左右大臣皆山东人,多劝上都雒阳。留侯曰:“雒阳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固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于是高帝即日命驾,西都关中。 汉十一年,黥布反,上自将兵而东。留侯曰:“臣宜从,奈病甚。楚人剽疾,愿上勿与楚人争锋。”十二年,从征陈豨归,乃称曰:“家世于韩,及韩灭,不惜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谷,导引轻身卒。子房始所见老人,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宝祠之。 断曰: 少年为韩,博浪椎秦。一编帝师,圯上老人。沛公天授,说合如神。还军灞上,谢羽鸿门。当前藉箸,理势具陈。运筹决胜,功莫可论。封齿息反,从刘都尊。布衣封留,志愿已伸。宝祠黄石,以明感恩。赤松从游,辟谷采真。始见终隐,千古唯君。
〔注 释〕 ①南阳:指今山东泰山以南、汶河以北地区。②沛:今江苏沛县。③昧爽:即黎明,天将亮未亮的时分。④汉祖:汉高祖刘邦。⑤赤眉之乱:指赤眉农民起义。⑥伊尹:商汤的得力谋臣。⑦太公:周初姜姓部族长,名尚,字望,一说字子牙,先后辅佐周武王灭商建周。⑧荆轲:战国末期卫国人,好读书击剑,曾为燕太子丹行刺秦王政。⑨聂政:战国时韩国人,有侠名。⑩淮阴:即淮英侯韩信。(11)汉王:指汉高祖刘邦。(12)荀悦: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西)人,东汉末年史学家。(13)臣光:司马光的自称。(14)履我:意思是给我穿上鞋。(15)郦食其:食其读作义基。秦汉之际的著名策士。(16)汉三年:公元前204年。(17)留:县名,秦置。治所在今江苏沛县东南。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