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
释义 | 张可久《卖花声·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张可久(约1270—1348前后),字小山,庆元路(今浙江鄞县)人,做过地方小吏,仕途上很不得意,便放浪山水之间,晚年久居西湖,专写散曲,特别致力于小令,是散曲的专门作家,保存到今天有八百余首,为元人中最多者。他的散曲创作以炼句为工,对仗见巧,题材广泛,多写自然风景,咏歌颓放生活流露有怀才不遇思想。他的散曲风格雅丽,经常独创俊语,但距一般散曲的质朴愈来愈远。 张可久是一个宦途失意者,可能这一点使他能用比较冷静的眼光来看待历史上的兴亡成败。综观历史,他从许多盖世英雄的成功与失败中看到,随着时间的过去,他们的一切都过去了,生活中,只有民众却总是千古一律地在遭受着苦难,永远不能脱离水深火热处境。作者从历史人物与事件中择出几件很典型的事项:楚霸王项羽兵败,被围垓下,其爱妾虞姬自刎而死;三国时周瑜在赤壁山火烧曹操战船,创造了一代战史上的奇观。这二者一个是失败的典型,一个是成功的范例,然而他们的争逐成败,对于民众来说,带来的都是苦难。东汉的班超,以“投笔从戎”的事迹,扬名史册,但人们对他也是多知其壮志发端,而却很少知其垂老结局,他在晚年久处边庭,思归不得,情景足够可怜。作者是用例说明,壮志不免有消歇之日,期待未必终有所成;而个人的得失,也皆不能改变生民的涂炭之苦。张可久对历史的过去看得很清楚,他对自己也有自知之明,他不认为自己是救世英雄,他只认为自己是清醒的观察者,生民苦难的同情人,他所能实际做到的只是代人民发出对于苦难的诅咒,在当时最可贵的是他的这“一声长叹”。有人说:同情是所有美德中最廉价而又无用的东西。可是它毕竟还是美德的构成因素,何况它还是正义感的原生细胞。许多对世道不公、生民苦难的实际变革运动,都是从这里作为思想发端的。张可久,他对人民有同情,而且发之为诗,这就是实践行动,而这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几乎又是可能实行的唯一的行动。所以这一声长叹是屈原《离骚》中“哀民生之多艰”之后,无数和声里的很有独特旋律的一支小调。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