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 唐山水诗赏析
释义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 唐山水诗赏析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山水诗鉴赏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这是一首歌咏寺院与山水风光的五言律诗。“题”,题咏,题诗。“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县,南齐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而成。至游览题咏时,已成为有二百年历史的古刹了。“禅院”,僧侣诵经、礼佛、起居之处所。

常建在盛唐时即有诗名。殷璠在他编选《河岳英灵集》中即以常建为卷首,评价极高,入选作品有十五首,本篇是其中之一。

这首诗借游寺之机,抒写诗人寄情山水、啸傲林泉,追求隐逸的胸怀。诗以凝炼简洁的笔墨,写出一个静寂幽深的意境,具有引人入胜与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是千古传诵的山水名篇。

开头两句用笔省净,破题而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诗人一大早就兴致勃勃地来游览这座有二百年历史的古刹,刚刚升起的太阳把辉光投向山顶高高的树林。可以想见,天气很好,空气清新,诗人的心情也由此而感到十分愉快。“高林”,除指山上的树木外,还可使读者有另一种联想,即佛家僧徒聚集之处所:“丛林”。因此,“高林”就同时具有赞颂这座“古寺”之意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清”、“高”二字。这两个字虽是信手拈来、自然贴切之语,但却无意之中透露出诗人追求“清静”、“高洁”的情怀。正因有此情怀,才有下面那种佳境与佳句的出现。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竹径”,一作“曲径”。这两句上承首句,是“入”字的具体发挥。讲的是诗人进入“古寺” 以后,行走在龙吟细细,凤尾森森的竹林小径之上; 曲折的小径被夹在绿荫之中,所以愈加显得幽长,似乎没有尽头。“幽处” 即指此而言。当然,这“幽处”尚有具体所指。指什么?“禅房”。这“禅房”之所以和“幽处”相关,是因它深隐在花木丛中,一时难以全部裸现,故缀一“深”字。读这两句,要特别注意“幽”、“深”二字。这两字虽指“禅房”所在之处,但同时又创造出僧侣们远离尘凡、不食人间烟火的宗教气氛。这是寺院的风光,也是诗人倾慕清净无为这种心态的写照。面对此情此景,沐浴着这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一种禅心禅意便油然而生。

五、六两句,宕开一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当此之时,诗人的视线从“禅房”移向远处后山,只见金色的阳光照射山顶,色彩斑斓悦目,百鸟对此怡然自得,止不住鸣啭争飞,啁啾不停,传达自己的快乐。鸟儿在大自然面前,能够充分表现自己的本性。人呢?又何尝不是如此。当诗人俯身潭水,只见山光云影倒映潭底,清澈而又透明。一刹那间,诗人的心也仿佛潭水一般清澈见底,空无所有了。这里的“空”字十分重要。它说明此时此刻,诗人已经排除了尘世的杂念,象鸟儿一样在大自然的怀抱复归了他的自然本性。这是诗人在自然山水之间完成的一种自我超越。

处于这样的心态,诗人对于外界已经近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万籁此都寂”。“万籁”,指世间万物一切音响。就字面而言,这句讲的是外界所有的声音都在此刻完全停止了,但实际反映的是诗人的“空”、“寂”之心。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音响都一无所闻。诗人听到的音响是什么?“但余钟磬音”。“钟磬”,寺院中诵经、斋供时的信号。发动时用钟,止歇时用磬。“钟磬”在此成为禅诵的代号,说明诗人的心已与整座寺院融汇在一起了。就结构而言,结尾与起句上下照应,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

这是著名的山水诗,但它并不以客观风景的逼真描绘而著称。它的成功之处在于诗人紧紧抓住自己在自然山水中所得到的美的感悟,并以此为线索,把清幽之景,深邃之境有机地串接起来,使之成为一首自然质朴、余味深长的佳构。简言之,即境与意浑,词以意胜。殷瑶在评论常建时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 (《河岳英灵集》上)这些话讲的就是常建诗歌的内蕴丰富、深远,非笔墨畦径间寻常之所见。他往往能触景生情,有兴寄,而非徒具表面。“竹径”两句,“山光”一联,千古传诵,皆缘于此。欧阳修最赏“竹径”一联,但难以模仿。他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 (见《题青州山斋》)所谓“造意”,也就是创造性的想象与构思,是具有个性的领悟。凡是具有艺术个性的佳作,别人便无法模仿了。这种不求形似而唯以意胜的山水诗是最为难得的。正因为如此,虽然有人把常建归为王、孟一派,但其风格并不与王、孟完全相同,而是自成一家独具特色的诗人。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0 6: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