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布依族考亲家习俗的由来 |
释义 | 布依族考亲家习俗的由来明朝永乐年间,普定府的硐口寨有个韦姓的布依族人家,出了一个秀才,名叫韦兴周。韦兴周外表憨厚朴实,内里则衔华博才。他年轻的时候,四书五经,倒背如流;诗词歌赋,出口成章;尤其喜爱对联,他编的对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充满了布依山寨水乡的风情,别具一格。韦兴周二十岁时参加乡试,一举及第,成了这一方布依人中的第一个秀才。后来,因为朝廷明文规定,土著民族不得充任流官,韦兴周在科举场中,连试不第,一直到五十岁时,仍然只是个穷秀才。他心灰意懒,便整日在深山茅寮中、或水边竹榭里,吟诗作对,举杯邀月。 有一年残冬时节,韦兴周的侄女妹竹和马鞍寨吴家的小伙子松哥在浪哨中结下了良缘,吴家择了吉日良辰,挑了彩礼来硐口寨韦家订亲。 吴家是马鞍寨布依族中的大户,来订婚的人马好不排场:打头的,一根长竹竿挽着一挂花炮仗,来回绕竹竿三道,抖开来怕有五丈长;跟着是四副担子,两只染红了的猪后腿,一对三尺高的大酒坛,两箩银饼玉羔般的糯米粑,一对精工巧编的衣裙箱;两个金童玉女般的吴家小辈,各抱一只大红冠子的鸡。按照当地布依族的规矩,叔叔去给侄子定亲是最体面的。吴家来订亲的人,就是松哥的幺耶吴士人,这是一个很有学问,深知礼仪的布依人。 晌午时分,吴家来订亲的人,沿着洗马河而上,小梨木扁担颤悠悠,嘎吱吱,缓缓向硐口寨行来。他们刚到寨前的香樟树下,早就等在那里准备迎接客人的硐口寨布依姑娘,一拥而上,接过担子,叽叽喳喳笑着闹着把客人迎进韦家大瓦屋。韦家的火塘里,大块干劈柴在一个角犄桠杈的老树疙瘩上,大火燃得呼呼响,就像主人迎客的心情和笑脸一样。主家由老秀才韦兴周来陪客,主客热烈寒暄。 一个时辰以后,吴家带来的那一长挂炮仗乒乒乓乓地响起来,宣布了这一次订婚仪式的开始。 韦家的堂屋,被一对锤把粗的大红烛照得通明;神龛前的一张大八仙桌上,大碗的肥肉油汪汪,油炸豆腐果一砣有娃娃的拳头那么大,另有两碗装摆独特的辣子鸡,每一碗上都放着一个完整的公鸡头。堂屋里大人崽娃,百头攒动。 炮仗声未尽,主客依次入席。韦兴周老者伴着吴士人老者端坐在上席。只见吴士人老者站起来,朝韦家神龛作了个揖,而后夹了一个鸡头敬给韦兴周老者,席上主客也各夹了一块鸡肉,吴老者又自己夹了第二个鸡头,开口唱念:“天作之合,鸾凤相配,敬上红冠大鸡头,问韦家老亲,啃不啃(肯)?” “啃(肯)!”韦老者答道。 “肯!”众人附合着。 座上的人都笑眯眯地啃着鸡头鸡块,满堂屋看热闹的乡亲嘻嘻哈哈开心地笑着,屋里充满了喜盈盈的气氛。 啃完鸡头,吴老者从怀中掏出侄子的生辰八字,要和韦老者交换妹竹的庚贴。韦老者笑了笑,却说:“逢此大吉大喜,我不妨出一只小对,向亲家求下联,以助酒兴。” 韦老秀才要出题难亲家,大家都晓得两个老者的学问不相上下,于是都等着看热闹。 韦老者稍一沉思,摇头晃脑地出了上联:
念完乐呵呵地看着吴老者。大家也都跟着把眼睛对着吴老者。 吴老者不慌不忙,晃晃脑壳,对道:
对得多么好哇,大家欢喜地拍手笑,韦老者连连点头,爽快地拿出侄女的庚贴,递给吴老者。订婚仪式结束了,接着就是猜拳喝酒。从那时候起,这一带的布依族人民,每逢迎娶送嫁之时,都学韦老秀才一样,出对或出题作诗来考亲家,一直沿袭至今。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