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崛起的珠穆朗玛峰 |
释义 | 崛起的珠穆朗玛峰在亚洲大陆的南部,一块颜色桔黄,形似驼鸟的土地,它包括我国的西藏自治区、青海省以及甘肃省的西南部、四川省西部和云南省西北部。它就是面积二百余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地球上地势最高、最年轻,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在漫长的地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极其复杂的海陆大变迁。早在距今约八亿年以前的晚元古代时期,青藏地区是一片波涛汪洋。到了距今约二至零点八亿年的中生代,青藏地区发生了强烈的地壳运动,海洋面积逐步缩小,陆地范围渐渐扩大。在大约二亿年至三千万年前漫长的地质年代里,青藏地区从北到南逐步海退成陆。北面的昆仑山区最早,成陆于古生代晚三叠世末;中部的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区和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区分别在中生代侏罗世末和早白垩世末成陆;南部的藏南谷地和喜马拉雅山区最晚,成陆于晚白垩世末及新生代第三纪始新世中期。其中,在到距今约三千万年左右的始新世末期,爆发了一场强烈的地壳运动,这就是着名的“喜马拉雅运动”。这次运动使海水最终全部从青藏地区退出。以后,在近三百万年左右的时间内,由于青藏地区正好位于三大板块(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相互作用的应力集中带上,因此,在三大板块的相互挤压、俯冲作用下,造成了青藏高原隆起,最终使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唐古拉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等山脉形成。特别是印度次大陆与亚洲大陆在晚第三纪碰撞,拼合以后,印度洋的海底扩张并未停止,到第四纪时期,印度洋海底扩张速度加快,印度地块和塔里木地块、太平洋板块以更大的力量向青藏高原挤压、俯冲,使整个高原就像从南边、北边、东边打进几个楔子一样,被大幅度整体抬升,形成今日巍峨耸立的“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的文化主人,以藏族为主,兼有门巴族、珞巴族、羌族、汉族等多种民族。自古以来,藏族一直是青藏高原的主体民族。据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我国境内现有藏族4593330人,其中2096340人集中居住在西藏自治区境内(西藏自治区总人口为2196010人),西藏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其他地区的藏族占2496990人,分别分布于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境内的十个藏族自治州和两个自治县。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居住面积之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方圆二百余万平方公里。 藏族传统的历史学者习惯上将上述广大的藏族地区划分为三大区域,即上阿里三围、中卫藏四如、下朵康六岗。所谓“上阿里三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它几乎包括了新疆以南,克什米尔以东,拉萨以北的广大地区。但就狭义而言,它主要指今西藏阿里地区。(参见《安多政教史》和《松巴堪布史》等记载)。所谓“中卫藏四如”,主要指以雅鲁藏布江的支流拉萨河流域为中心的整个西藏地区(不包括昌都、阿里地区和藏北高原)。元朝时期,曾在上述两个地区(即乌斯藏)设立乌斯藏纳里速古鲁逊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主要管辖乌斯藏即卫藏、纳里速即阿里、古鲁逊即阿里三围等地区。而所谓“下朵康六岗”,即包括其余藏区。“朵康”(又为“多康”)即《元史》中的“朵甘思”,是一个很大的行政区域,分上、下两部,“多堆”为上部即安多地区,“多美”为下部即康区。至于“朵康六岗”中的“六岗”大体包括“朵康”的大部分地区。因此,“下朵康六岗”的范围即包括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藏区以及西藏的昌都地区。元朝时期,曾于此区设立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主要管辖今甘、青两省的藏族地区和四川省阿坝及甘孜两藏族自治州北部的一部分地区;设立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主要管辖今四川阿坝、甘孜两藏族自治州大部分地区以及云南迪庆和昌都地区的一部分。根据元朝的这种行政划分,藏族习惯上又将自己居住的区域分为三大块,即卫藏、安多、康区。由这三大区域形成卫藏、安多、康巴三大方言区。即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卫藏方言区,以青海藏区、甘肃藏区、四川阿坝州为中心的安多方言区,以四川甘孜州、云南迪庆州、西藏昌都、青海玉树州为主的康巴方言区。 任何民族文化都有特定环境,都是特定环境的文化,环境能够改造一个民族,塑造一个民族,同时也就能够改造和塑造特定环境的文化形式。自古以来,藏族就生活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世界屋脊”之上,藏族在这由蓝天、草原、雪山、江河、牦牛、雄鹰组成的雪域高原上,创造了独具风格的民族文化。因此在宏观上,藏族文化给世界的首先是这一雪峰林立、江河纵横、草原辽阔的独特的高海拔环境,和这个独特环境造就的人们的形象,性格和审美。藏民族的白色崇拜,日、光、火的崇拜,羱羝、牦牛、雪狮、虎的崇拜,无不兆示着这一点,也无不映衬出藏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说“藏族文化是由冰雪和日光孕育的,神秘的雪山三角成为人们心灵深处不自觉的沉淀。”(《藏族文化散论》)藏族文化是崛起的珠穆朗玛峰文化,它正带着“世界屋脊”雪域高原所独有的风采进入世界文化之林。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