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知楞伽会,乃在山水箔。”诗句出处:《奉和袭美初夏游楞伽精舍次韵》;是唐朝诗人陆龟蒙的作品。
吴都涵汀洲,碧液浸郡郭。微雨荡春醉,上下一清廓。
奇踪欲探讨,灵物先瘵瘼。飘然兰叶舟,旋倚烟霞泊。
吟谭乱篙舻,梦寐杂巘崿。纤情不可逃,洪笔难暂阁。
岂知楞伽会,乃在山水箔。金仙著书日,世界名极乐。
薝卜冠诸香,琉璃代华垩。禽言经不辍,象口川宁涸。
万善峻为城,巉巉扞群恶。清晨欲登造,安得无自愕。
险穴骇坤牢,高萝挂天笮。池容淡相向,蛟怪如可摸。
苔蔽石髓根,蒲差水心锷。岚侵答摩髻,日照狻猊络。
仰首乍眩施,回眸更辉火霍。檐端凝飞羽,磴外浮碧落。
到回解风襟,临幽濯云屩。尘机性非便,静境心所著。
自取海鸥知,何烦尸祝酢。峰围震泽岸,翠浪舞绡幕。
潋滟岂尧遭,嶘嵃非禹凿。潜听钟梵处,别有松桂壑。
霭重灯不光,泉寒网犹薄。僮能蹑孤刹,鸟惯亲摐铎。
服道身可遗,乞闲心已诺。人间亦何事,万态相毒蠚。
战垒竞高深,儒衣谩褒博。宣尼名位达,未必春秋作。
管氏包霸图,须人解其缚。伊余采樵者,蓬藋方索寞。
近得风雅情,聊将圣贤度。多君富遒采,识度两清恪。
讵宠生灭词,肯教夷夏错。未为尧舜用,且向烟霞托。
我亦摆尘埃,他年附鸿鹤。
《奉和袭美初夏游楞伽精舍次韵》唐朝诗人陆龟蒙的作品。【注释】:
岂:
(一)副词。①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怎么”。《左传·僖公五年》:“晋,吾宗也,岂害我哉?”②表示推测或疑问。相当于“是否”。《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二)kǎi 同“愷”。快乐;和乐。《诗经·小雅·鱼藻》:“岂乐饮酒。”[岂弟]同“愷悌”。和悦可亲。《诗经·齐风·载驱》:“齐子岂弟。”(齐子:齐国国君的女儿。)知:
①知道。《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王充《论衡·知实》:“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未之有也:没有这样的事。)②知觉;感觉。范缜《神灭论》:“手等有痛痒之知。”③见解;知识。《商君书·更法》:“有独知之虑者。”(虑:思虑。)④知识。《列子· 汤问》:“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孰:谁。为:通“谓”,说。)⑤了解。《史记·管晏列传》:“知我者鲍子也。”(鲍子:鲍叔牙。)⑥交好;相亲。司马迁《报任安书》:“绝宾客之知。”⑦知己;知心的人。鲍照《咏双燕》:“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衔泪:噙着泪。觅:找寻。)⑧主持。《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产其将知政矣。”会:
(一) ①会合;汇合。《周礼·地官·大司徒》:“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地中:中心地带。四时:四季。)范仲淹《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②盟;盟会。特指古代诸侯国君聚会订立盟约。《左传·隐公八年》:“齐侯将平宋、卫,有会期。”(平:媾和。)③集会;聚会。王羲之《兰亭集序》:“暮春之初,会于会(kuài)稽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禊:祭祀名。)李群玉《寄长沙许侍御》:“三年文会许追随。”④时机;机会。《论衡·命禄》:“适时遇会”。⑤领悟;理解。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无人会,登临意。”《韩非子·解老》:“其智深则其会远。”⑥应当;应该;总归要。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⑦副词。恰逢;适逢。《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亦会楚、魏救至,秦兵遂罢,邯郸复存。”《史记·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二)kuài [会计]1.年终结账,泛指一般的结账。《周礼·地官·舍人》:“岁终则会计其政。”(政:指财物出入。)2. 泛指管理、计算财物出入的工作。《孟子·万章下》:“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曾经。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当:出入数字相符。)乃:
①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汉书·翟义传》:“今欲发之,乃肯从我乎?”(发:发兵。)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翁:父亲。)②是;就是。《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③副词。1.于是,这才。《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2.却;竟。司马光《训俭示康》:“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3.只;仅仅。《吕氏春秋·义赏》:“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④助词。《尚书·大禹谟》:“乃圣乃神,乃武乃文。”⑤甚至。《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蒙冲斗舰乃以千数。”[乃尔]如此。《三国志·蜀书· 吕凯传》:“臣不意永昌风俗敦直乃尔。”在:
①存在;在世。《论语·里仁》:“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范缜《神灭论》:“岂容形亡而神在。”②表示人或事物的位置或状态。张华《情诗》:“处欢愒(kài)夜促,在戚怨宵长”。(愒:贪。)③处;处所。陶潜《饮酒》之二:“衰荣无定在,彼此共更之。”④在于;取决于。《荀子·劝学》:“驽马十驾,功在不舍。”⑤问候;慰问。《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寡人淹恤在外,二三子使寡人朝夕闻卫国之言,吾子独不在寡人。”(寡人:卫献公自称。淹恤:久遭忧患。吾子:指卫大夫大叔文子。)⑥观察;审察。《尚书 ·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璇玑玉衡:玉饰的天体观测仪器。七政: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⑦介词。引进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情形、范围等。柳宗元《田家》诗:“迎新在此岁。”《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将军禽操宜在今日。”(将军:指孙权。操:曹操。)⑧和“所”连用,表示强调,其下多连“不”等。⑨终结。《尚书·吕刑》:“非天不中,惟人在命。”⑩通“才”。仅仅。《汉书·贾谊传》:“长沙乃在二万五千户耳。”箔:
①门帘,多用竹、苇等编成。《新唐书·卢怀慎传》:“门不施箔。”(施:安置。)②养蚕用的竹席。王建《簇蚕词》:“蚕欲老,箔头做茧丝皓皓。”(皓皓:形容颜色白。)③金属薄片。《宋史·仁宗纪二》:“八月戊戌,禁以金箔饰佛像。”④指涂过金属粉的纸。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五:“予曩客武林,见捶箔者联衢达陌,男妇老幼,殆不下万余人。”(曩:过去。武林:指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