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将进酒
释义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
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邱生,      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留。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余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旧题,在《乐府诗集》中归入《鼓吹曲辞·汉饶歌》类,内容大都是写饮酒放歌之事。此后用此题作诗的不多,现存只有六首:梁萧统一首、唐诗人元稹、李白、李贺各一首,内容略同于古辞;另外,刘宋时何承天做有《将进酒篇》一首,其内容与古辞不合,它虽然沿用汉曲旧名,但已别增新意:主要是“言朝会进酒,且以濡首芜志为戒”,不同于古辞的“醉酒尽欢”了。
李白这篇乐府诗,虽袭用汉曲旧题(又作《惜空樽酒》、又《惜空樽》,见敦煌残卷),但在内容上已有发展,是借饮酒放歌来抒发诗人感慨的。至于诗歌的思想价值到底如何评价,历来都有争议,待读了具体作品后,再作评析。


* * * *


全诗共二十八句,篇幅不算短,内容丰富,大体可分为三大段:
第一段(“君不见”以下六句),主要写人生短暂,莫负光阴;
第二段(“天生我材”以下十四句,总的是说圣贤寂寞,富贵无常。其中有三层意思:①抒抱负,“济苍生”;②莫停杯,“且为乐”;③鄙世俗,轻权贵。
第三段(“陈王昔时”至诗末八句),写举杯泄愤,以酒销愁。
以下具体分段详讲:


第一段(“君不见”以下六句):人生短暂,莫负光阴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段文字,诗人用了两组排比长句为全篇的发端,给人以雷霆万钧之势,一下吸引了读者:
你看不见,滔滔黄河水,源远流长,从高高昆仑山下来,滚滚东去,入海不返吗?天上来,是一种夸张写法,是说肉眼难及的长河之水,出自昆仑,以其地极高,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入大海。上句是说,大河之来,锐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
接着,又用另一个排比句说——
在高堂明镜之中,照见白发而生悲;早上还是乌油油的黑发,晚上却成了雪白一片。极言其人由少变老的快速。为什么会变得如此快呢?生活告诉人们:悲愁催人老。这里,不妨回忆一下“伍子胥过昭关”的故事,就很好理解了。伍子胥了解过昭关之险,使他在极度紧张之中,一夜间黑乌的须发顿成雪白。青丝,即黑发。高堂,另一解,指父母或长辈。在此似乎难通,而作“高大厅堂”解,更恰当一些。
这两组排比长句,均用夸张法。前者为空间范畴的夸张,后者为时间范畴的夸张。这种夸张的运用,使对比更加鲜明,即:以永恒的时间和黄河之伟大,显出人生之易逝和生命之渺小。可说悲感至极,但又不堕纤弱,是属于巨人式的伤感,所具的艺术力量是惊心动魄的。
如果说前两句是用了“销”与“长”,中间两句用了“朝”与“暮”,而下边两句则是“悲”与“乐”了。自此以下,全篇诗情渐趋欢乐与狂放。
说人们处于顺境时,或者兴致极高时,就要尽情欢娱,饮酒作乐,不要对着月夜美景让“金樽”空着。(金樽,就是珍贵的酒杯。本作“尊”,亦作“千罇”,古人称酒杯为“尊”),不要让大好时光白白溜走。总之,切莫辜负光阴。
诗人以“黄河东流不返”比喻人寿短暂、人之生命易逝,应当抓紧时机及时行事,因为日月不居,时光难再。
“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在宣扬“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然而,这不过是现象罢了,而实际上,李白从少到老,直至老死,他一直乐观地面对人生,从未消极过。诗人在此诗的下一段的开头,就以达观好强的口吻,大胆地肯定自我,肯定人生。你看:


第二段(“天生我材”以下十四句):圣贤寂寞,富贵无常


这一段最长,十四句寓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抒抱负,“济苍生”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诗人对自己是“安社稷”之材和“济苍生”的抱负,一直是很自信的,热情从未减退过。当他被玄宗“赐金放还”,踢出长安京城之后,虽然一直过着浪迹天涯的落拓生活,即使在感叹年华易逝之时,也不忘记自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这一点,到他晚年,特别是在流放夜郎遇赦之后的残生中,仍然雄心未灭,自请参加李光弼部队北上征讨史朝义叛军,后因病至金陵而折回。这就是说,从李白后来的行为,也可证明诗人在这里高喊“天生我材必有用”,决非偶然。李白不但把钱财看得很轻,而且还用发展的眼光看财富的积攅。这里所说“千金散尽”,并非都是用于“喝酒吃肉”,挥霍浪费掉的,而是以大部分用来“散金济困”、“救弱扶倾”,即所谓“济苍生”的一个具体措施。不信吗?有他自己的文章为证——
   ……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


(李白 《上长安裴长史书》)


因此,以这句诗说李白“挥金如土”,提倡浪费,宣扬颓废,那是一种可恶的曲解,至少也是一种不幸的误会。
第二层:莫停杯,“且为乐”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君莫停。

头两句诗,是有来历的。前句化用了曹植《箜篌引》的“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的诗意;后句则用了东汉“郑玄饮酒”典故。据《郑玄别传》记载(大意):
   一日,袁绍为郑玄高陞而设宴饯行于城东,赴会者三百多人,各人都敬郑玄一杯酒,自早饮到晚,郑玄竟饮了三百多杯酒,不仅不醉,而且始终神态自若。

李白诗中的“一饮三百杯”,就来自此典。李白引用它无非说明,既来之,则饮之,要敢于开怀畅饮,可暂时把那些不愉快之事丢开,要如郑玄那样镇定自若,决不要为朋友们的“围敬”所窘。所以,前句说“且为乐”。这里的且,是姑且、暂且的意思。且为乐,是说逢场暂且作乐,并非执意要成为没出息的任意酗酒的酒鬼。这一点,切莫曲解。
接着的四个三字短句,总的意思是:劝酒。劝几个知心朋友不停杯地喝酒。常言道,“酒逢知己三杯少”,何止三杯,他们要畅饮“三百杯”呢! 岑夫子,是谁?有人说是岑参,其实不对,是指南阳人士岑勋,“夫子”,是对其尊称;丹邱生,古今一致认为是指“嵩山逸人”元丹丘,与李白平辈,故称“生”。这两人都属于“意气相投”的隐逸之士。因此,彼此过从甚密,均为李白的知心挚友。李白集子中就有不少他们之间的酬答的诗歌。如《元丹丘歌》、《与元丹丘方城寺读玄作》等。
第三层:弃世俗,轻权贵

这一层意思最重要,是全诗题旨所在。诗是这样写的——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这个被人们称为“酒仙”的诗人,要请人倾耳细听些什么呢?原来他趁酒酣意醉之机大发了一通宏论:
说自己(其实也要别人)只希望在酒乡里长醉不醒,什么钟鼓鼎食,山珍海味都不足贵。因为古代富贵人家,不仅饮食精美,而且豪奢,连吃饭也要擂鼓鸣钟、奏乐佐餐。当然,诗人在这里用的“钟鼓馔玉”一语不是专指,而是泛指,用作“富贵利禄”的代称。李白在《江上吟》诗中曾经说过:“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也应西北流。”这是说,不但富贵不能长在,而且进一步指出:那些当时所谓“圣贤者”(其实批的是“权贵们”),也是身后寂寞,人死名灭,不为后世所知。只有那些以饮酒著名的人,才能流芳百世。其实,也许有人认为这后一句不免偏激,似乎还有一点为“酒仙”自己酣酒辩解之嫌。不过,我们通观全诗,从其主要倾向说,对于这些句子,不必过分认真,只是为诗人的“真言”打掩护而已。
将以上三层意思归结成一点,就是八个字:“圣贤寂寞,富贵无常”。这是第二大段诗之中心内容。
第三段(“陈王昔时”以下八句):举杯泄愤,以酒销愁

此段紧承上段“饮者留名”之意,为了给自己的论点找论据,首先把陈思王曹植抬了出来,然后再以旷达深邃之语结束了全篇。
诗歌说——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余同销万古愁。

前两句是用了三国曹植的典实。它是说,被封为陈王的曹操第三子曹子建,昔日,在一次野外骑射归来时,曾于洛阳门外的平乐观设宴。宴席上饮的是价高味美的名酒(一斗酒价十千)。并且在席间尽情地欢娱戏谑,寻欢作乐,大开玩笑。李白这两句诗,正是从曹植的《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的诗句中衍生出来的。其目的很清楚,为了征引历史名人的言行为自己上述论点作证。因为陈王与酒联系较多,同前述极度自信的口吻,也声气相近。同时,也为下边进一步“重酒疏财”、鄙薄世俗的旷达思想作必要的铺垫。这样,诗人就可以更有说服力地说:作为一个主人,还讲什么钱多钱少,应该毫不犹豫地去买酒陪客对饮。(这里的“径须沽酒”,径,直也,引申为不迟疑地;沽,即买。)真的没钱吗?那就把那五花名马、珍贵皮衣,都叫孩子拿出去换酒来喝吧! 这个美酒啊,几杯落肚,我们那个无穷无尽的烦恼,也就烟消云散了。诗情至此,由狂放转入激愤。这里,诗人不仅是酒后吐狂言,而且是酒后吐真言了。


* * * *


此诗也是李白的名篇,不论在思想上或者在艺术上都很有特色。主要是以下两点:


一、诗歌思想倾向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对此,历来有争议,至今仍然歧见纷纷。主要有三说——
一说,认为是消极的“昏饮逃世”之作。
他们对其作品的评价,除肯定其艺术上有可取之处之外,在思想上几乎完全否定。(复旦大学《李白诗选》)
一说,认为它是作者矛盾心理的产物。
他们说这个作品“消极中有积极”,或者说“积极中带有消极因素”。前者侧重于“消极”,后者侧重于“积极”。(唯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一说,认为“喝酒”,是作者不满现实的反映。
他们说诗歌的基本倾向是积极的,乐观自信、放纵不羁的精神是主要的,诗人是借酒来发泄自己对黑暗现实的愤慨。(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唐诗一百首》说明)
我看第三说比较接近作者思想及作品实际。其最主要的理由是:
持此说的人是用整体观点和“透过现象抓本质”的方法,对文艺作品进行科学地、冷静地评论。它摒弃了那种只截取片断或拘泥于词句的片面性和表面性的做法。所以能够比较正确地判断诗作的价值,比较切合诗歌实际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那么,李白写作这《将进酒》,其原意究竟何在?
此诗规模不小,拥有二十八句、一百九十七个字的篇幅;在内容上,也是自滔滔黄河扯到茫茫人生;自当今高人逸士追溯到历史上硕儒王侯,又从“饮者留名”论及“圣贤寂寞”等等方面,似乎其内容甚为丰富,思想非常复杂。但冷静地分析一下,却是比较单纯的,只须三个字就可概括全篇。这三个字就是:酒、愁、愤。下边即分别说说这三个字。
酒——它确是全诗的主要部分(并非中心思想),不仅在字眼上,有与“酒”有关的“樽”、“杯”、“饮”、“酌”、“醉”、“醒”、“宴”、“沽”和“斗”等字样充斥全篇,而且在用事引典上,也都围绕这个“酒”字。并用明确肯定的语言劝人“将进酒”、“杯莫停”,还说“惟有饮者留其名”,甚至表示:即便典裘让马,也要“沽酒对酌”。这不是公然地宣扬“纵酒”吗?其实不然! “纵酒”,只不过是诗的表面形态,是诗人借以表情述言的一种手段而已。
不信,请看下边的“愁”字:
愁——此字只在诗之最后才出现。但它却是量重千钧:不是一般的哀愁,而是重重的“万古愁”!
愁些什么? 诗人宣告——
先愁人生无常:须发朝丝暮雪;富贵难以长保;圣贤身后亦寂寞,等等。
再愁时不我再: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复回;诗人时年四、五十岁,可事业未就。
又愁苍生难济:散尽千金济落魄,可落魄者众,难以尽济,奈何! 奈何!!
还愁社稷不安:对此,诗中虽未明说,但从“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话里暗示了出来。这里的“必”字很重要:它是一个表态副词,即“必定”,挺坚定的。虽然属于未然型的只指出可能性和必然性,但信心十足。这个“必”字说明了对于“天生之材”,过去不用,现在不用,将来必用。国家良材弃置不用,无才者却得到重用。这不正是“社稷不安”的征兆吗?不久后来的“安史之乱”,正是一个最好的佐证(据考,此诗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而“安史之乱”发生于天宝十四载(755),只差三年)。
诗人的这样地愁这愁那,既愁今天,又愁未来,愁绪百结,哀思绵绵,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万古愁”哟!
愤——作为一个字眼,全诗找不到它。因为它被隐蔽在“酒”字后面,“愁”字之中。愤,是由愁而来,愁极生悲,悲到最后就要发“愤”;“愤”既生,就非“泄”不可了。那么通过什么方式来“泄愤”呢?
“泄愤”方式,可以有各种各样。诗人采取了一种传统的“纵酒”形式,来抒发心中的无限悲愤。所说的“传统方式”,是因为它不是李白首创的,而是距他五百多年前的“竹林七贤”们就早已发明这种武器来对付当时的黑暗统治了。阮籍、陶潜等就是最善于这一手的,李白只是继承并发展了它。这是因为李白是一位一向具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宏远政治抱负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忧国恤民的思想感情是至死不衰的。可是社会给予他的只是冷落、排斥、打击,终生不得舒展宏图。这首诗正是诗人被赶出京城“翰林院”、“赐金放还“,浪游大江南北时的作品,悲愤之情是可以想见的。当然,当他在反抗中受挫时,难免会流露某些孤寂、消沉情绪,也会企图用纵酒、寻仙和浪游来排遣愁怀。但这决不是诗人的主导思想。正如为他撰写”新墓志序”的范传正说得好:诗人“饮酒,非嗜其酣乐,取其昏以自富;作诗,非事于文律,取其吟以自适;好神仙,非慕其轻举,将不可求之事求之。”(详见《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白)新墓碑序》)诗人自己在《暮春江夏送张祖监承之东都序》中也说过:“仆书室坐愁亦已久矣,每思欲遐登蓬莱,极目四海,手弄白日,顶摩青穹,挥斥幽愤,不可得也。”两人的话,正好说明诗人之所以纵酒,寻仙和放情山水,都是对现实不满的表现,是一种借以“挥斥幽愤”的方式。如果有人据此而给李白定以“沉迷酒杯,昏饮逃世,虚无颓废”的罪名,那是对伟大诗人的极大的曲解和冤枉!
据此,我认为《将进酒》的基本倾向是积极的,向上的。“借酒以挥斥幽愤”,就是此诗的主题思想。同此相类的作品,在李诗中还有不少(如《梁园吟》、《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等等)。如果都能完整地、正确地理解它的精神实质,它的社会效果,主要是激发人们对朽腐社会制度的不满和对受屈之人的同情,就不至于导致人们走向消极和颓废。


二、在写作上有两个特色值得重视


第一、章法上的跳脱多变,手法上的大起大落

李白诗作的浪漫主义色彩极浓,往往使诗篇呈现一股感情充沛、瞬息万变的特色。这在前述的《古风十九》、《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梁园吟》等诗中,都可明显看见。而这篇《将进酒》表现得特别突出。
全篇诗歌词语组合跳脱多变,谋篇布局大起大落,诗情的变化更大,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由狂放转激愤,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这正好回应篇首那种如大江奔流,如天马行空,有气势,又有曲折,力能扛鼎。当他大力劝人放杯痛饮时,大喊“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似乎一味追求颓废生活。正在此之际,诗人转瞬间,突然蹦出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来。于是,一种强烈的自信,一下就横扫了那种消极的悲叹。又如,似乎全篇都在咏叹“饮酒之乐”,可是到了诗尾的最后一端,却倏然闪出一个“万古愁”来,使诗歌境界大开,气氛骤变。这种警辟出奇的章法,不仅有感奋神经的作用,更重要是这个作用能增加诗趣和突出深化诗歌的主题。
第二、笔调直率,语言豪放,情真意切

这篇作品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除了上述的旷思和豪情之外,语言和笔调的狂放和豪纵,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这个特点贯串全诗:从开头的“黄河奔流到海”到篇末的“同销万古愁”;篇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壮语和“一饮三百杯”、“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豁达豪言,以及“圣贤寂寞”、“富贵不足贵”的鄙薄语气,如此等等,都构成了诗歌的豪健气氛和旷达意境。
当然,这些同作者具有洋溢热情、豪雄性格和坦率胸怀有关,使人读了诗歌,就毫无遮拦地洞察诗人的肺腑,了解其真情实意。沈德潜说:“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唐诗别裁》)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3: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