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宋)魏夫人《菩萨蛮·溪山掩映斜阳里》原文赏析 |
释义 | (宋)魏夫人《菩萨蛮·溪山掩映斜阳里》原文赏析(宋)魏夫人 菩萨蛮·溪山掩映斜阳里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相传此词为词人因思念丈夫曾布外出三年没有返家而感发。全词以景寄情,景色如画,情意缱绻。 映入读者眼帘的,首先是一个碧水苍山、清雅美丽的村落。“溪山掩映斜阳里”,起首描绘就颇有魅力。碧溪清浅潺缓,峰峦叠翠绵延,傍山斜晖脉脉,临水青山依依。山光水色互相掩映,何其明丽绚烂!“斜阳”,点出黄昏时分。“掩映”,写出溪山奇幻静姿。次句“楼台影动鸳鸯起”,紧接上句写山村风光的迷人动态。山上的树木花草和溪边的亭台楼阁倒映水中,一片宁静。晚风徐徐吹来,水轻轻荡漾着,倒影也微微震颤着,对对鸳鸯因之而惊起,一切出自天然,又极具情韵。“影动鸳鸯起”,暗示有风。刘禹锡《浪淘沙九首》其二云:“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鸳鸯,点缀画面,又有起兴作用。它使整个境界平添了无限生机,又与下片离情关合。 接着词人视线由溪中而移至对岸:“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隔着一条溪水,眺望彼岸,只有两三户人家几株红杏悠然伸出篱墙。这使上下句得到有机缝合。“两三家”,炊烟稀疏,幽静冷清之状可知。“出墙红杏花”,点明暮春时节,同时添加热闹气氛。它使我们自然想到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魏夫人早于叶氏,其妙应属她所独创。“出”字,大有“关不住”之意。大慨那高墙大院中万紫千红、生机勃发的花木,已不安于主人对它的禁锢关闭、都想挤出墙外一睹天地之大,一展它们的丽姿美色吧?“出”,表现了春天万物积极向上、遏止不住的生机活力,也隐含女主人公难以抑制的春情。红杏花似有拟人意味。因此,三、四句不仅形象具体鲜明,而且意蕴丰富隽永,勾人联想,令人遐思,即寓生活哲理,又含审美情趣,并与下片内在联系紧密。薛砺若《宋词通论》评此二句道:即与并时诸贤相较,亦为出色当行之作。 下片从写春景过渡到直抒离情。“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这两句由景物带出人物。“绿杨”与“红杏”照应,色彩鲜明,春意盎然。墙内的杏花好奇地探出头来,它看见堤边的垂杨正掠起长长的秀发。在红绿掩映中、堤下小路上,女主人公日日沿着溪水徜徉。她独自在这徘徊不已,定有什么心事吧? 词末两句点明本意。“三见柳绵飞”,说明曾布外出已有三个春秋,三年之中,词人“早晚溪边去”,原来是为盼望丈夫归来。溪水长流恰似她绵绵的情意,柳絮飘飞正如她纷乱的愁绪啊!但“离人犹未归,她的离恨有多深也就可想而知了。此二句与“鸳鸯起”呼应,有对比映衬、突出离愁之效。有首作者不详的《送别诗》,很切合此情此境:“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见《中国古典诗歌选注》)折柳赠别是中国古代风习,大概词人见柳就生情吧?三年目睹,怨情该何以堪!三年春光已悄悄逝去,惜春伤春之情不言而喻。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以活泼流动的溪水为线贯穿全篇,浑然一体,韵味不尽。用鸳鸯起兴,借杏花、柳绵寄情,寓时序更替于景物变换之中,笔触自如蕴含,情与景衔接有机,极富诗情画意。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