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宋词《清平乐》 - 辛弃疾
释义

宋词《清平乐》 - 辛弃疾

诗词鉴赏《清平乐·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蛮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①清平乐,词牌名。  ②茅檐,指茅草屋。  ③蛮音,吴地的方音。相媚好,相互说着柔媚好听的方言。媚好,悦耳、动听。  ④翁媪,指老头与老太太。  ⑤亡(音义同无)赖,原意无聊,这里是顽皮、淘气的意思,并无贬意。

这首词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轻笔淡墨,令人赏心悦目。

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开篇用素描手法,从“茅檐”“溪上”“青草”入手,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绘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下广阔的背景。“茅檐低小”引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绝句。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青草,是暗用谢灵运“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三、四句写词中出现的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们面前时,才发现说话的已不是什么年轻人,而是白发苍苍的老年人了。从“醉里”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

下片转入对这一家其他人的描绘。这样写,主客观层次较为分明,比把“醉”的主语指翁媪似更合情理。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的劳动。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能力的年龄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乐。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共用了两句,占全词四分之一篇幅。“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对此,词人感到由衷的欢喜。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清平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又名《忆萝月》《醉东风》等。双调四十六字。上阙押仄韵,下阙换平韵。亦有全押仄韵者。

●辛弃疾留下的词,丰富了福州水的韵味,山的灵性,甚至成为福州向外推广的绝佳代言辞。最有名的当数赞美福州西湖的“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苏东坡曾把杭州西湖比喻成西施,而在辛弃疾笔下,福州西湖则成了未嫁的西施,秀丽玲珑,清纯可爱。

●辛弃疾的词风影响了一代人,南宋重要的辛派词人不下数十人,和辛弃疾同时的有陈亮、刘过等,稍后有刘克庄,更晚有刘辰翁等。他们的词慷慨激昂,把词推向抚时感事、散文化、议论化的道路,虽音律精确,辞藻秀丽不及姜夔、吴文英,但却有着高昂的气势。

田园生活为许多郁郁不得志的骚客们提供了广阔的创作背景。他们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从而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陶渊明可以说是田园诗的鼻祖。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用语十分平淡自然。初看,此诗平淡无奇,淡到几乎看不见诗,但却得到人们的欣赏并广为传诵,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与中国文学史上前前后后诸多的田园诗人相比,陶渊明最大的特色就是亲自参加了农业耕作,并在诗中真切地表达了其中甘苦。

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即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月亮作为一种永恒与自然的象征,它也成为士大夫逃避纷纭的现实苦难,笑傲山林的人格的意象,在否定了现实的人生目的和道德之后,月亮就成为一种飘逸的风范。“带月荷锄归”表现了诗人返归家园,超然世外的洒脱。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