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孝友第十五 |
释义 | 孝友第十五司空房玄龄事继母,能以色养①,恭谨过人。其母病,请医人至门,必迎拜垂泣。及居丧②,尤甚柴毁③。太宗命散骑常侍刘洎就加宽譬④,遗寝床、粥食、盐菜。 虞世南,初仕隋,历起居舍人⑤,宇文化及杀逆⑥之际,其兄世基时为内史侍郎⑦,将被诛,世南抱持号泣,请以身代死。化及竟不纳,世南自此哀毁骨立者数载,时人称重⑧焉。 韩王元嘉⑨,贞观初,为潞州⑩刺史。时年十五,在州闻太妃⑪有疾,便涕泣不食,及至京师发丧,哀毁过礼,太宗嘉其至性,屡慰勉之。元嘉闺门修整⑫,有类寒素士大夫⑬,与其弟鲁哀王灵夔⑭甚相友爱,兄弟集见,如布衣之礼。其修身洁己,内外如一,当代诸王莫能及者。 霍王元轨⑮,武德中,初封为吴王,贞观七年,为寿州⑯刺史,属⑰高祖崩,去职,毁瘠⑱过礼。自后常衣布服,示有终身之戚。太宗尝问侍臣曰:“朕子弟孰贤?”侍中魏徵对曰:“臣愚暗,不尽知其能,惟吴王数与臣言,臣未尝不自失⑲。”太宗曰:“卿以为前代谁比?”徵曰:“经学文雅,亦汉之间、平⑳,至如孝行,乃古之曾、闵㉑也。”由是宠遇弥厚,因令妻徵女㉒焉。 贞观中,有突厥史行昌㉓直㉔玄武门,食而舍肉,人问其故,曰:“归以奉母。”太宗闻而叹曰:“仁孝之性,岂隔华夷?”赐尚乘㉕马一匹,诏令给其母肉料。 【鉴赏】 本篇中,记载了贞观时期臣子奉行孝友之道的事迹及唐太宗对此等行为的嘉奖肯定。 何为“孝友”?《毛传》曾解释说:“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此“友”非“朋友”之“友”,而是“友爱”之“友”。《论语·学而》中言:“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此“孝弟”与“孝友”义同。孝顺父母、兄弟友爱,乃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家庭伦理规范。房玄龄、韩王元嘉、霍王元轨以及玄武门值班的突厥人史行昌,事父母均体现了一个“孝”字;虞世南对其兄、韩王元嘉对其弟,都体现一个“友”字。唐太宗对能够在家庭中奉行孝友之道的上述诸臣,都给予了高度肯定和支持。作为一国之君,为何要如此重视家庭伦理?其实这背后有一个重要的逻辑,那就是“忠孝一体”的儒家传统。 孔子的学生有子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论语·学而》)这对后世影响至为深远。这在《孝经》中得到发挥。《孝经》称孝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肯定“孝”是诸德之本。在此基础上,《孝经》界定了“孝”的三个层次:“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忠”的实质其实就是“孝”的扩大。在古代中国社会里,君主被视为全民的家长,“上为皇天子,下为黎庶父母”(《汉书·鲍宣传》)。帝王是以臣民的家长身份进行统治的,有了家长的权威,也就树立起了君主的权威。在家孝顺父母,在朝就会孝顺皇帝,此即“事亲孝故可移于君,是以忠臣必求孝子之门”(《后汉书·韦彪列传》)。此话据《后汉书》所载为孔子所说,实质这是汉代“以孝治天下”国策的反映。如《忠义》篇中所述,唐太宗从统治者的角度,希望网罗天下所有的杰出人才为己所用。考察其是否为可用之才,忠贞与否乃是一条重要标准。唐太宗曾从降臣对故主的忠贞中看到其“忠”的品格,在家中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很少会到社会上做谋反的事情。忠孝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尽管尽忠和尽孝的对象不同,但都有一个核心,那就是“顺”——对父母“孝顺”,对君主“顺从”。孝顺父母和顺从君主,都是要求人们无条件地服从一个外在的权威,哪怕父母、君主的言行是错误的。而唐太宗对于臣民的“愚忠”行为,是表示赞赏和期望的。 唐太宗之赞赏和肯定臣民奉行的“孝友”之道,其着眼点不在于“孝”,而在于“忠”。他希望借由“孝”道的推行,达到移孝作忠的目的。以孝为前提,他期望培育的是“退家则尽心于亲,进宦则竭力于君”的臣民。事君为忠,事亲为孝,忠孝双全,既为历代帝王所倡导,也确实成为了古代社会中臣民道德标准的最高典范。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