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守吟诗人自理,小斋闲卧白蘋风。”诗句出处:《送刘禹锡郎中赴苏州》;是唐朝诗人姚合的作品。
三十年来天下名,衔恩东守阖闾城。初经咸谷眠山驿,
渐入梁园问水程。霁日满江寒浪静,春风绕郭白蘋生。
虎丘野寺吴中少,谁伴吟诗月里行。
州城全是故吴宫,香径难寻古藓中。云水计程千里远,
轩车送别九衢空。鹤声高下听无尽,潮色朝昏望不同。
太守吟诗人自理,小斋闲卧白蘋风。
《送刘禹锡郎中赴苏州》唐朝诗人姚合的作品。【注释】:
太:
①极大。《淮南子·诠言》:“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②极远。《荀子 · 正论》:“太古薄葬,棺厚三寸,衣衾三领,葬田不妨田。”(不妨田:指无坟丘。)③超过一定数量的。《史记·项羽本纪》:“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pí)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罢:同“疲”。)④对年长、位尊或辈分高的人的尊称。《汉书·李广苏建传附苏武》:“来时太夫人已不幸。”《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五日一朝太公。”⑤过于;过分。《晋书·夏侯湛传》:“吾子所以褒饰之太矣。斟酌之喻,非小丑之所堪也。”⑥同“泰”。安泰。《老子》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大象:指事物的本原。)《吕氏春秋·大乐》:“天下太平,万物安宁。”守:
①官吏的职责。《左传·隐公五年》:“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②掌管;管理。《左传·昭公二十年》:“山林之木,衡鹿守之。”(衡鹿:官名。)③守卫;防守;保卫。《周易 ·坎卦》:“王公设险,以守其国。”④守候。《韩非子·五蠹》:“守株,冀复得兔。”(冀:希望。)⑤看守;守护。《国语·越语上》:“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⑥遵守;保持。《孟子·滕文公下》:“守先王之道。”⑦操守;节操。《吕氏春秋·论人》:“喜之以验其守。”⑧官名。《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吴起为西河守。”吟:
①声调抑扬地咏诵。《庄子·德充符》:“依树而吟。”②叹息。《战国策·楚策一》:“昼吟宵哭。”③啼叫;鸣响。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殷(yǐn)岩泉。”(殷:如雷震响。)④古代诗歌体裁之一。《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⑤诗歌。陆游《病起》:“收拾吟笺停酒碗,年来触事动忧端。”⑥通“噤(jìn)”。闭口。《史记·淮阴侯列传》:“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瘖(yīn)聋之指麾也。”(瘖:哑。指麾:指挥。)⑦口吃;说话不清。《后汉书·梁冀传》:“口吟舌言。”诗:
①文学体裁的一种。《尚书·舜典》:“诗言志。”②特指《诗经》。《左传·隐公元年》:“《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锡:赐。类:善。)③奉持。《礼记·内则》:“朝服寝门外,诗负之。”自:
①自己。《诗经·大雅·文王》:“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言:通“焉”。配命:合乎天命。)《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②亲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史记·萧相国世家》:“高祖自将。”③自然。《史记·李将军列传》:“谚曰:‘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蹊:小径;小路。)④介词。1.从。《孟子·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神农:传说为古代造耒耜、兴农业的帝王。许行:当时的农学家。)《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2. 由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汉书·灌夫传》:“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无所恨。”⑤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假如。《左传·成公十六年》:“唯圣人能内外无患,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⑥连词。表示假设的让步。可译为即使。《汉书·高祖纪下》:“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又《杜周传》:“自京师不晓,况于远方?”理:
①雕琢;加工玉石。《韩非子·和氏》:“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②治理;整治。《汉书·食货志》:“理民之道,地著为本。”③整理;修整。古乐府《木兰诗》:“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归子慕《壬寅正月西村筑室成》:“农人理耰(yōu)锄,念此岁供早。”(耰:弄碎土块平整土地的农具。)④练习;温习。王维《洛阳女儿行》:“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只是薰香坐。”⑤纹理;条理。刘禹锡《砥石赋》:“圭形石质,苍色腻理。”⑥规律;道理。《荀子· 解蔽》:“以可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庄子·养生主》:“依乎天理。”⑦古代的法官。《礼记·月令》:“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左传·昭公十四年》:“叔鱼摄理。”⑧申辩,辩白。《抱朴子·讥惑》:“虽见耻笑,余亦不理也。”⑨顺。贾谊《新书·胎教》:“正其本而万物理。”⑩使者。《左传·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无月不至。”小:
①微小;细小。与“大”相对。《庄子·逍遥游》:“此小大之辩也。”②低;低微。古乐府《陌上桑》:“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府:太守官府。小史:小吏。朝:朝廷。)③狭小;狭隘。④轻视。《左传·桓公四年》:“秦师侵芮,败焉,小之也。”⑤年幼。《晋书·郗鉴传》:“时兄子(郗)迈、外甥周翼并小,常携之就食。”也指年幼的人。李白《长干行》:“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嫌猜:嫌疑。)又指排行最末的。古乐府《木兰诗》:“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霍霍:磨刀声。)⑥稍微;略微。《孟子·公孙丑上》:“今病小愈。”⑦旧时特指妾。⑧谦词。1. 指与自己有关的事物。2. 自称。《左传·隐公元年》:“小小有母,皆尝小小之食矣。”⑨表示时间短暂。杨万里《夏夜追凉》:“开门小立月明中。”⑩副词。表示程度浅。相当于“稍微”。《后汉书 ·应劭传》:“制御小缓,则陆掠残害。”(制御:统治。陆掠:掳掠。)[小人]1. 平民。《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2. 指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尚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3.自称的谦词。斋:
①祭祀前整洁身心,以示虚敬。《吕氏春秋·孟春纪》:“天子乃斋。”②信佛的人以素食为斋。白居易《同钱员外题绝粮僧巨川》:“斋时往往闻钟声,一食何如不食闲?”③施舍饭食给僧、道等。《清平山堂话本·花灯轿莲女成佛记》:“每日斋僧布施,随喜看经。”④施舍的饭食。释明概《决对傅奕废佛僧事》:“寺塔宏壮,斋供充盈。”⑤房舍;屋子。多指书店,学舍。《宋史·徽宗纪一》:“诏诸路州学别置斋舍,以养材武之士。”闲:
① 养马的圈。《周礼· 夏官·校人》:“天子十有二闲,马六种。”(有:又。)②一定的范围。《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③防止。《周易·文言》:“闲邪有其诚。”④清闲;空闲。李绅《惘农》之一:“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⑤安静。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轩:窗。)⑥通“娴。”1. 熟练;熟习。李白《豫章行》:“斩虏素不闲。”(虏:指敌人。)2. 文雅;闲静。曹植《美女篇》:“美女妖且闲。”卧:
①伏几休息。《荀子·解蔽》:“心,卧则梦。”②睡。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③躺着。《世说新语·尤梅》:“桓公卧语曰。”④寝室。《汉书·韩信传》:“张耳、韩信未起,(汉王)即其卧,夺其印符。”(即:就在。符:调兵的凭证。)⑤禽兽趴伏。李白《寻雍尊师隐居》诗:“花暖青牛卧。”⑥平放着。杜甫《重过何氏五首》之四:“雨抛金锁甲,苔卧绿沉枪。”(绿沉枪:用深绿漆过的长柄枪。)⑦隐居。李白《送梁回归东平》:“莫学东山卧,参差老谢安。”白:
①白色。《荀子·荣辱》:“目辨白黑美恶。”(辨:辨别。)②纯洁。《韩非子·说疑》:“竦(sǒng)心白意。”(竦:恭敬。)③皎洁;明亮。白居易《琵琶行》:“唯见江心秋月白。”④彰明;显赫。《荀子·天论》:“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⑤表明;陈述。《吕氏春秋·士节》:“吾将以死白之。”⑥禀告;报告。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太尉自州以状白府。”⑦徒然;平白地。李白《越女词》五首之四:“相看月未堕,白地断肝肠。”风:
(一)①空气流通的现象。《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②吹风;让风吹。《孟子·公孙丑下》:“有寒疾,不可以风。”③比喻快速如风。《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和五年》:“俟足下军到,风发相赴。”④气势;势头。《晋书·刘毅传》:“好臧否人物,王公贵人望风惮之。”⑤教化;教育。《周书·齐炀王宪传》:“宣风导礼。”⑥风气;风俗。柳宗元《捕蛇者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陆游《游山西村》:“衣冠简朴古风存。”⑦景象;景色。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之一:“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⑧风度;风格。杜甫《咏怀古迹五首》:“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⑨歌谣;民歌。《左传·襄公十八年》:“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骤:屡次。)⑩走失;散失。《尚书·费誓》:“马牛其风。”(11)病名。《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注引《典略》:“太祖先苦头风,是日疾发卧。”(12)讽诵。严羽《沧浪诗话·诗辩》:“先须读《楚辞》,朝夕讽詠,以为之本。” (二)fěng 通“諷(fěng)”。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诫。《汉书·赵广汉传》:“广汉闻之,先风告(杜)建不改,于是收案致法。”(收案:收审。)[风骚]《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的合称。《宋书·谢灵运传论》:“莫不同祖风骚。”(祖:效法。)也泛指诗文。高适《同崔员外綦毋拾遗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晚晴催翰墨,秋兴引风骚。”(翰: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