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太史慈之死 |
释义 | 太史慈之死
【释词】 ①矢志:矢,发誓;志,志向。 ②东莱:郡名。西汉置。今山东省莱州、莱阳、即墨、青岛等东部沿海地区。 ③昭:显著。 ④嗟咨:赞叹 这里是为押韵,一般写作咨嗟。李白《蜀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 【赏析】 太史慈是东吴名将,在孙权与张辽争战合肥时,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身中数箭而亡,年四十一岁。此诗对其盖棺论定。 太史慈先事扬州刺史刘繇,后降孙策,成为东吴著名的将领。他在小说中一出现,便是大孝至义的形象。孔融为北海相时曾被黄巾军围困,一日太史慈挺枪跃马从城外杀来,奉母命报效孔融。他说:“某昨自辽东回家省亲,知贼寇城。老母说:‘屡受府君深恩,汝当往救。某故单马而来。’”可见其孝。当下受孔融之托去搬救兵。太史慈投平原请刘备解北海之围,慷慨地说:“某太史慈,东海之鄙人也。与孔融亲非骨肉,比非乡党,特以气谊相投,有分忧共患之意。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告,危在旦夕。闻君仁义素著,能救人危急,故特令某冒锋突围,前来求救。”这一片赤诚的自白,可见其义。待北海解围后,太史慈告辞,孔融以金帛相酬,他也不肯接受。小说家在其第一次出场,就采用一个个细节,反复皴染其至忠至孝的形象。太史慈归降孙策后,愿招降刘繇旧部以助孙策,并约定第二天中午来还。孙策部下都说:“太史慈此去必不来矣 ”孙策说:“子义乃信义之士,必不背我 ”果然第二天“恰将日中,太史慈引一千余众到寨”。因此,诗篇一开头便赞颂他“矢志全忠孝,东莱太史慈”。 太史慈“弓马震雄师”,小说描绘了两次孤身大战的细节,一个是“北海酬恩日” 太史慈奉孔融之命去搬救兵,当他杀出城时,贼兵“数百骑赶来,八面围定”。太史慈“倚住枪,拈弓搭箭,八面射之,无不应弦落马”,无人敢追 另一表现在“神亭酣战时” 孙策征伐刘繇,太史慈愿为先锋请求出阵 刘繇嫌其年轻而不用,太史慈不待将令,“竟自披挂上马,绰枪出营,大叫曰:‘有胆气者,都跟我来!’”飞马下山,与孙策在神亭猝然相遇。太史慈毫不畏惧,纵马上前,与孙策大战五十合,不分胜负。两人一直打到平川之地,又战五十合,双方各挟住对方的枪,“两个用力只一拖,都滚下马来”。于是弃枪厮打,战袍扯得粉碎,孙策抢了太史慈背上的短戟,太史慈扯下孙策的兜鍪。短兵相接,一场酣战。两人正打得难解难分时,双方救兵来到,才罢战而回。太史慈酣斗人称“小霸王”的孙策,于是威名大震。 只可惜如此忠勇的战将,英年阵亡,临死大呼:“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英雄壮志未酬,遗恨冲天,“千古共嗟咨!”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