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
释义

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

【注释】

选自宋·苏轼《教战守策》。策,古代大臣向皇上陈述政见和进献谋略的一种文体。

危:危险,危难。

逸:舒适,逸乐。

劳:辛劳,艰辛。

患:灾祸,患难。

【赏析】

宋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苏轼参加科举考试时,作《进策》25篇,其中《策略》5篇,《策别》17篇,《策断》3篇。《教战守策》为《策别》中《安万民》之五,原题为《教战守》,后人从总目增一“策”字。

宋王朝国力贫弱,北有强敌契丹压境,西北有西夏时常入境骚扰,为了求得边境的安宁,宋王朝实行屈辱求和的外交政策。宋真宗时,在战场上取胜的形势下,仍然与契丹签订“澶渊之盟”,每年向契丹输银10万两,绢20万匹;后契丹再次大兵压境,又每年增输银10万两,绢10万匹。宋仁宗时,西夏发兵侵宋,宋王朝为了求得边境无事,被迫答应每年输银10万两,绢15万匹,茶叶3万斤。苏轼认为,长期这样下去,必然动摇国之根本,危及国家安危。为此,他在《教战守策》中,从国家民族存亡、盛衰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

“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

意思说:天下百姓只知过平安的生活,而不知道危险就在眼前,只会享乐而不能辛劳吃苦,这是我最担忧的事情。

苏轼的这种担忧,概括起来,就是国家人民应尽早树立“居安而思危”的思想。当前,从朝廷到百姓,不居安思危是最大的祸患。原因很简单:一、历史上,夏、商、周时代,“天下虽平,不敢忘战”。因为国家居安思危,不忘讲武习战,“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后世松弛了习武备战,以至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因安禄山、史思明之乱,几乎危及唐王朝的存亡。二、“农夫小民”粗茶淡饭,终年劳作,却能“轻霜露而狎风雨”,“寒暑不能为之毒”。因此,能逸而能劳,才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让人民练武习兵,就是致强之道,可以增强国家民族的抵抗力。三、契丹、西夏索取无度,一味媚敌赂敌,并不能彻底消除边患。因为“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既然战争最终不可避免,与其不做准备,仓促迎敌,不如积极备战,强兵御敌,以备不时之需呢?

这样论证下来,有力地说明了,只知过平安的生活,而不知危险就在眼前,只会享乐,而不能吃苦耐劳的危害性,以及教民习战、保疆卫土的必要性。因为边防安全了,才有整个国家、民族的安宁与和平。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9:3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