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横万里,萧条绝人烟。”诗句出处:《出萧关怀古》;是唐朝诗人陶翰的作品。
驱马击长剑,行役至萧关。悠悠五原上,永眺关河前。
北虏三十万,此中常控弦。秦城亘宇宙,汉帝理旌旃。
刁斗鸣不息,羽书日夜传。五军计莫就,三策议空全。
大漠横万里,萧条绝人烟。孤城当瀚海,落日照祁连。
怆矣苦寒奏,怀哉式微篇。更悲秦楼月,夜夜出胡天。
《出萧关怀古》唐朝诗人陶翰的作品。【注释】:
大:
(一)①与“小”相对。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战国策·燕策二》:“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②特指粗,形容条状物横剖面大。《后汉书·光武帝纪上》:“时有长人巨无霸,长一丈,大十围。”③扩大;光大。《荀子·成相》:“卑其志意,大其园囿,高其台。”《陈书·周弘正传》:“庶改浇竞之俗,以大吴国之风。”④程度深;声势大。晁错《削藩策》:“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⑤夸张;夸大。《史记·高祖本纪》:“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⑥尊贵的;重要的。《论语·颜渊》:“出门如敬大宾。”⑦尊崇;推重。《荀子·天论》:“大天而思之,孰若物畜而制之?”《汉书·王吉传》:“《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⑧敬词。《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鲁)肃抚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⑨排行第一;辈分较长。古乐府《孤儿行》:“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⑩加在“父”“母”之前,用以称呼祖父、祖母。《史记·留侯世家》:“韩破,良家童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归有光《项脊轩志》:“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11)表示超过。《战国策·秦策》:“亦无大大王。”(12)不详细,不准确。《新书·数宁》:“故圣之起,大以五百为纪。”(五百:指五百年。)(13)副词。很;极。《史记·张丞相列传(附申屠嘉)》:“(邓)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大夫]古代官职名。殷周时期,官分卿、大夫、士三级。秦汉时期,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谏大夫、光禄大夫、中大夫等。唐宋存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清代称高级文职阶官为大夫,并非实职(武官则称将军)。[大王]对帝王的尊称。《战国策·秦策一》:“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教:习。)[大方]专家内行。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二·闺秀画》:“三百年中,大方名笔,可与颉颃者不过二三而已。”(颉颃:相抗衡。) (二)dài 通“待”。要;打算。关汉卿《拜月亭》第三折:“安排香桌儿去,我大烧炷夜香咱。”[大夫]对医生的尊称。宋代医官设有大夫、郎、医效等。见洪迈《容斋三笔》卷十六。(三)tài ①同“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大上:德行最高者。)后一般写作“太”。②同“泰”。安泰;太平。《荀子·富国》:“故儒术诚行,则天下大而富,使而功。”(使:行使,使用。功:成功,获得好结果。)漠:
①沙漠。《楚辞·九思·疾世》:“逾陇堆兮渡漠。”②清净;寂静。屈原《远游》:“野寂漠其无人。”扬雄《解嘲》:“惟寂惟漠,守德之宅。”③冷淡;不关心。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人于尔貌合而神疏,外关切而心漠视,宜乎不宜?”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学者亦漠然以礼乐刑政为有司之事。”横:
(一)①横贯;横放着。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天工开物·舟车·车》:“四轮者前后各横轴一根。”②横的方向。1. 东西向的。与“纵”相对。扬雄《太玄·玄莹》:“立天之经曰阴与阳,形地之纬曰纵与横。”范望注:“南北为纵,东西为横。”2. 横向的;横着的。与“直”、“竖”相对。《吕氏春秋·贵直》:“行人烛过免胄横戈而进。”3. 跟物体长的一边垂直的。与“直”、“纵”相对。《天工开物·舟车·漕舫》:“凡风从横来名曰抢风。”③横贯;横渡。《汉书·扬雄传上》:“将祭后土,上乃帅群臣横大河,凑汾阴。”(凑:奔赴。)④充满。苏轼《前赤壁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⑤广;广阔。范仲淹《岳阳楼记》:“浩浩汤汤(shāng),横无际涯。”(汤汤:水流大而急。)⑥错杂。《孟子·滕文公上》:“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⑦战国时外交策略“连横”的省称。《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要在强兵,破驰说(shuì)之言从横者。” (二)hèng ①蛮横;强暴。《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丞相言灌夫家在颍川,横甚,民苦之。”《孟子·万章下》:“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②意外;出乎意料;预料不到。《淮南子·诠言训》:“内修极而横祸至者,皆天也。”万:
[万俟(qí)]复姓。里:
①古时乡村居民聚居的地方;村落。《孟子·尽心上》:“制其田里,教之树畜。”②故乡;家乡。江 淹《别赋》:“割慈忍爱,离邦去里。”③古代的居民组织。其编制以二十五家或五十家或百家为一里。《诗经·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踰我里。”④里巷;里弄。《周礼·地官·载师》:“以廛里任国中之地。”⑤长度单位。市制五百米为一里。李白《早发白帝城》:“千里江陵一日还。”萧:
①香蒿。《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②凄清;冷落。刘伶《北芒客舍》:“枯叶散萧林。”③洒脱。苏辙《武昌九曲亭记》:“(浮图精舍)依山临壑,隐蔽松枥(lì),萧然绝俗。”(枥:木名。)④古国名。春秋时宋的附庸,后为楚所灭。在今安徽省萧县西北。[萧条]荒凉。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之三十四:“朔风吹海树,萧条边已秋。”[萧索]冷落萧条。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十四:“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饶:多。)[萧瑟]1.风声。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2. 寂寞凄凉。杜甫《北征》:“人烟渺萧瑟。”[萧墙]古代宫室作为屏障用的矮墙,后借指内部。《论语·季氏》:“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zhuān)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季氏:季孙氏。春秋后期鲁国贵族。颛臾:古国名。)条:
①树名。山楸。《诗经·秦风·终南》:“终南何有? 有条有梅。”②细长的树枝。《诗经·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汝坟:汝水大堤。枚:树干。)③长的;长条的。《尚书·禹贡》:“厥草惟繇,厥木惟条。”(繇:茂盛。)④条理;秩序。《尚书·盘庚上》:“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纲:鱼网的总绳。)⑤条款;分项。《战国策·秦策一》:“科条既备,民多伪态。”(科:条文。)白居易《与微之书》:“其余情况,条写如后。”⑥通达。《汉书·礼乐志》:“声气远条凤鸟翔。”(声气:指祭祀的歌声及牲体的香气。)⑦量词。用于长形的或分项目的。《汉书·刑法志》:“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大辟四百九条,千八百八十二事。”(大辟:死刑。)张鷟《朝野佥载》:“与之绳万条,以为钱贯。”绝:
①断;截断。《史记·伍子胥列传》:“楚发兵绝吴兵之后,不得归。”②《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引申为断绝。《论语·尧曰》:“继绝世,举逸民。”《抱朴子·交际》:“乃发愤著论,杜门绝交。”又特指气绝身亡。《吕氏春秋·知接》:“蒙衣袂而绝乎寿宫。”③横度;穿过。《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借助。楫:桨。)《吕氏春秋·悔过》:“今行数千里,又绝诸侯之地以袭国,臣不知其可也。”④极;非常。《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又特指极遥远的。《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骞:张骞。)又指极好的,独一无二的。《汉书·叙传上》:“逢蒙绝技于弧矢。”(逢蒙:古代善于射箭的人。弧:弓。)《后汉书·班彪传附班固》:“此六子者,皆有殊行绝才。”[绝顶]1. 山的最高峰。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定当。)2. 非常的。烟:
(一)①物质燃烧时产生的气状物。《国语 · 鲁语上》:“既其葬也,焚,烟彻于上。”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墟里上孤烟。”②泛指云气、雾霭等烟状之物。陈子昂《春日登金华观》:“山川乱云日,楼榭入烟霄。”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③烟熏所积的灰。可制墨。简文帝《与湘东王书》:“烟墨不言,受其驱染。”晁贯之《墨经·松》:“墨取庐山松烟。”代指墨。庾肩吾《谢赉铜砚笔格启》:“烟磨青石。” (二)yīn [烟煴]1.古人指天地未分时的混沌之气。班固《东都赋》:“降烟煴,调元气。”2. 为阴阳二气和合的样子。张衡《思玄赋》:“天地烟煴,百卉含葩。”3.云烟弥漫的样子。江淹《别赋》:“袭青气之烟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