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大学第四十二 |
释义 | 大学第四十二 【经文】 大学之道①,在明明德②,在亲民③,在止于至善④。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今注】 ①大学:据郑玄说,大学,指博学,谓自个人修身、齐家,逐渐扩大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②前一个“明”字用作动词。明德:光辉的品德。明明德:使光辉的品德更加显明。③亲:当作“新”。新民:使民众的生活改革更新。④止于:处在。 【今译】 大学的道理,在于使人的美德更加显明,在于使民众的生活不断更新,在于使人处于至善的境界。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就有了坚定的方向;有了坚定的方向之后,就能宁静;宁静之后,就能安心;安心之后,就能思虑;思虑之后,就会有所收获。万物都有本末轻重,万事都有先后始终。知道摆正事物的先后次序,就接近于道了。 【经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①。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②。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③。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⑤,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今注】 ①齐:整,整治。②格:至。物:事。格物:穷究事物的原理。③壹是:一律。④本:这里指“身”,即自身的道德修养。末:这里指身外之事。⑤所厚者:指“本”。所薄者:指“末”。 【今译】 古代想要显明美德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想治理好国家,先要整治好他的家庭。要想整治好家庭,先要修养他自身的品德。要想修养自身品德,先要端正他的思想。要想端正思想,先要使他的意念真诚。要想使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穷究事物的原理。穷究了事物的原理,才能获得知识。获得了知识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思想才能端正。思想端正自身品德才能得到修养。修养了自身品德,家庭才能得以整治。整治了家庭,国家才能得到治理。治理了国家,才能进而平治天下。上自天子下至庶人,一律都应该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为根本。根本混乱而末节反而能治理得好,那是不可能的。轻视重要的根本,而重视次要的末节,这在古代圣人那里是没有的。这才叫做知道根本,这才是至上的智慧。 【经文】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①,如好好色②,此之谓自谦③。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④。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⑤:“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⑥!”富润屋,德润身⑦,心广体胖⑧,故君子必诚其意。 【今注】 ①恶恶臭:厌恶臭恶的气味。前一个“恶”用作动词。臭(xiù):气味。②好好色:喜爱美色。前一个“好”音hào,用作动词。③谦:通“慊(qiè)”,快乐、满足。④厌然:掩饰躲藏的样子。⑤曾子:曾参,字子与,孔子弟子。⑥严:严峻,令人敬畏。⑦润:滋润,修饰。⑧胖(pán):安然舒畅的样子。 【今译】 所谓意念真诚,就是不要自欺。要像讨厌臭味,像喜好美色一样出自真心,这样才算是满足了自己的心意。所以君子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一定要十分小心谨慎。小人在日常生活中干坏事,无所不为,看见君子来了才躲躲藏藏,把他们干的坏事掩盖起来,故意装出善良的样子。其实别人早已看透了你自己,好像看透你的肺肝一样,这样掩盖又有什么益处?这就是所谓内心的真实情况,一定会表现于外。所以君子在独自一人的时候,一定要十分小心谨慎。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你,十只手指着你,这是多么令人畏惧啊!”财富可以装饰房屋,道德可以滋润身体,心胸宽广,身体自然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使意念真诚。 【经文】 《诗》云:“瞻彼淇澳①,菉竹猗猗②。有斐君子③,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④。瑟兮僴兮⑤,赫兮喧兮⑥。 有斐君子,终不可兮⑦!”“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兮”者,恂栗也⑧。“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於戏前王不忘⑨!”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今注】 ①淇:水名。澳(yù):弯曲的河岸。②菉竹:绿竹。猗猗:茂盛的样子。③斐:富有文采的样子。④切、磋、琢、磨:原指古代雕琢制造骨器和玉器的方法,这里用来比喻研究学问、修养品德。⑤瑟兮僴(xiàn)兮:庄重威严的样子。 ⑥赫兮喧兮:显赫盛大的样子。 ⑦:忘记。 诗见《卫风·淇澳》。⑧恂栗(xúnlì):恭敬戒惧的样子。⑨见《诗·周颂·烈文》。於(wū)戏:感叹词。 【今译】 《诗经》上说:“看那弯弯淇水旁,绿竹优美多茂盛。君子多么有文采,如切如磋多认真,如琢如磨真精细。庄重肃穆多威严,显赫盛大多神气。富有文采的君子,人们永远不忘记!”“如切如磋”,是说君子讲道论学。“如琢如磨”,是说君子修养品德。“庄严肃穆”,是说君子内心的恭敬戒惧。“显赫盛大”,是说君子的仪表十分威严。“富有文采的君子,人们永远不忘记”,是说明道德茂盛,达到至善境界的人,民众是不会忘记他的。《诗经》上说:“啊呀!前代圣王,永远难忘!”君子赞美前代圣王能尊重贤人,爱戴亲人。小人也从前代圣王的功德中享受到各自的快乐,获得各自的利益。因此,前代圣王世世代代不会被忘记。 【经文】 《康诰》曰:“克明德①。”《大甲》曰:“顾天之明命②。”《帝典》曰:“克明峻德③。”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④:“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⑤。”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⑥。 【今注】 ①康诰:《尚书·周书》篇名,传为周公所作。克:能够。②大甲:《尚书·商书》篇名。 “大”读为“太”。(shì):审察。 ③帝典:即《尚书·虞书》中的《尧典》。④汤:商汤。盘:沐浴用的大盆。铭:铭文。⑤见《诗·大雅·文王》。⑥极:尽。用其极:用尽全力。 【今译】 《康诰》说:“能够显明美德。”《大甲》说:“思念审察天所赋予的光明美德。”《帝典》说:“能够显明崇高的道德。”这都是说道德要从自己身上显明出来。汤王的《盘铭》说:“洗去污垢,成为新人,日日更新,还要更新。”《康诰》上说:“要把殷商遗民改造为周朝的新民。”《诗经》上说:“周虽然是殷朝的旧国,但已接受天命,获得新生。”所以君子在使民众改革更新方面,是竭尽全力的。 【经文】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①。”《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②。”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④。 【今注】 ①见《诗·商颂·玄鸟》。邦畿:指国都附近地区。②见《诗·小雅·绵蛮》。缗(mín)蛮:今本《毛诗》作“绵蛮”,鸟鸣声。丘隅:《毛诗》作“丘阿”,山陵。③见《诗·大雅·文王》。穆穆:深远的样子。於(wū):语气词。缉熙:光明的样子。止:原为语气词,这里断章取义,作“所止”之“止”解。 【今译】 《诗经》上说:“国都一千里,是民众所居之处。”《诗经》上又说:“黄鸟声声鸣,止息在山陵。”孔子说:“鸟对于自己的处所还知道选择合适的地方,人怎么可以不如鸟呢?”《诗经》上说:“德行深远的文王,光明敬重知所止之处。”作为人君,就应该处于仁的地位;作为人臣,就应该处于敬的地位;作为儿子,就应该处于孝的地位;作为父亲,就应该处于慈的地位;与国人交往,就应该处于信的地位。 【经文】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①,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②,大畏民志③。此谓知本。 【今注】 ①听讼:审理诉讼案件。犹人:和别人一样。②情:实情。辞:巧辩的虚辞。③畏:用作动词,使人畏惧服从。 【今译】 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的才能与别人一样。一定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我想最终要使诉讼案件不再发生。”使那些隐瞒实情的人不得用花言巧语来狡辩,使民众内心感到敬畏。这可以说是知道事情的根本了。 【经文】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①,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今注】 ①身:指内心。忿懥(fèn zhì):愤怒。 【今译】 所谓修养自身品德首先在于端正思想,是说:如果心中怀有愤怒,思想就不得端正;心中怀有恐惧,思想就不得端正;心中怀有爱好,思想就不得端正;心中怀有忧患,思想就不得端正。如果心中所想的不在这里,那么眼睛虽然在看,却视而不见;耳朵虽然在听,却充耳不闻;嘴里虽然在吃,却尝不出滋味。这就是所谓修养自身品德首先要端正思想。 【经文】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①,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②,之其所敖惰而辟焉③。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④。”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今注】 ①辟:偏向。②哀矜(jīn):同情。③敖惰:傲视、怠慢。④硕:硕大,茂盛。莫知其苗之硕:意思是说即使自己田里的禾苗已经很茂盛,总还嫌不够。 【今译】 所谓整治家庭先要修养自身,是因为人的看法对自己所亲爱的人会有偏差,对自己所嫌恶的人会有偏差,对自己所敬畏的人会有偏差,对自己所同情的人会有偏差,对自己所怠慢的人也会有偏差。所以,喜爱一个人又能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又能知道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是很少的。所以有谚语说:“没有人能知道自己儿子的缺点,没有人会说自己田里的庄稼长得很茂盛。”这就是所谓不修养自身,就不能整治家庭的道理。 【经文】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①。”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②。此谓一言偾事③,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今注】 ①赤子:婴儿。②机:引发事端的关键。③偾(fèn):覆败。 【今译】 所谓治理国家先要整治家庭,是因为家里的人教育不好却能教育好别人,是没有的事。所以君子不出家门就能完成全国的教化。子对父的孝,正是用来事奉君主的;弟对兄的悌,正是用来事奉官长的;父对子的慈爱,也正是君主用来役使民众的。《康诰》上说:“爱护民众要像爱护自己的婴儿一样。”只要诚心去追求,即使不能完全达到,也相差不远了。没有听说有谁是先学会了养儿子,然后才出嫁的。国君一家讲究仁,那么整个一国都会兴起仁爱的风气;国君一家讲究礼让,那么整个一国都会兴起仁爱的风气。如果国君一人贪心暴戾,那么整个一国的人都会犯上作乱。国君的关键作用就是如此重要。这就是所谓一句话就能败坏大事,一个人就能安定国家。尧舜用仁爱来引导天下人,民众跟随了他们;桀纣用暴力来引导天下人,民众开始也跟随了他们。如果君主发出的号令跟自己的爱好相反,民众就不会跟随他。 【经文】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①,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②。之子于归③,宜其家人④。”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⑤。”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⑥。”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今注】 ①恕:推己及人谓之恕。②夭夭:美好的样子。蓁(zhēn)蓁:茂盛的样子。③之子:这个女子。归:出嫁。④见《诗·周南·桃夭》。⑤见《诗·小雅·蓼萧》。⑥见《诗·曹风·鸤鸠》。仪:仪容举止。忒(tè):差错。 【今译】 所以君子自己身上具有这种美德,然后才能去要求别人;自己没有这种缺点,然后才能批评别人。藏于心中的东西不能推及别人,却能使别人理解,那是没有的事。所以治国首先在整治家庭。《诗经》说:“桃花多妖艳,桃叶多茂盛。女儿嫁过去,一家都和顺。”家里人和顺了,然后才可以教诲国人。《诗经》上又说:“兄弟关系真融洽”。兄弟融洽了,才可以教诲国人。《诗经》又说:“他的仪态无差错,才能整治四方国家。”国君只有使自己家中的父子兄弟的行为足以成为典范,然后民众才会效法他。这就是所谓治国首先在于整治家庭。 【经文】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①。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②。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今注】 ①倍:通“背”。②絜(xié):度量、衡量。絜矩之道:用同样的尺度来衡量自己、衡量别人的方法。 【今译】 所谓平治天下,首先在于治理国家,是因为国君尊敬老人,民众就会兴起讲究孝道的风气;国君敬重长辈,民众就会兴起讲究悌道的风气;国君体恤孤独的人,民众就不会背离。所以君子有“絜矩之道”的方法。厌恶我的上级这样使唤我,我就不要这样去使唤我的下级;厌恶我的下级这样事奉我,我就不要这样去事奉我的上级;厌恶我前面的人这样对待我,我就不要这样去对待我后面的人;厌恶我后面的人这样对待我,我就不要这样去对待前面的人;厌恶我右边的人这样与我交往,我就不要这样去与我左边的人交往;厌恶我左边的人这样与我交往,我就不要这样去与我右边的人交往。这就叫做“絜矩之道”。 【经文】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①。”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②,维石岩岩③。赫赫师尹④,民具尔瞻⑤。”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⑥。 【今注】 ①见《诗·小雅·南山有台》。只:语气词。②节:高耸的样子。③岩岩:岩石高峻的样子。④赫赫:显赫的样子。师尹:指周王朝的太师尹氏。⑤辟:偏邪。僇(lù):通“戮”,刑杀。 【今译】 《诗经》上说:“多么快乐的君子,他是民众的父母。”民众所喜爱的他也喜爱,民众所厌恶的他也厌恶,这样才可以称之为民众的父母。《诗经》上说:“南山高又高,岩头多险峻。显赫的师尹,民众都看着你。”治理国家的人不可不小心谨慎,一旦偏离正道,就会受到天下人的惩罚。 【经文】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①。仪监于殷,峻命不易②。”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③,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④;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⑤:“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⑥:“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今注】 ①师:众,众人。②仪:宜。监:借鉴。峻命:大命,指天命。③外:疏远,轻视。内:亲近,重视。④悖:背逆。⑤《楚书》:可能是楚国的史书,今已不存。⑥舅犯:春秋时晋文公重耳的舅舅,姓狐名偃,字子犯,曾随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 【今译】 《诗经》上说:“殷王没有失去众人的时候,他的道德也可以与上帝相配。我们今天应该借鉴殷朝灭亡的教训,要知道获得天命很不容易。”治国的道理是:得到民众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众就会失去国家。所以君子首先要谨慎于德。有了美德才能赢得人民,有了人民才会有土地,有了土地才会有财富,有了财富才可以使用。德是根本,财是末节。轻本重末,就会与民众发生争夺。所以只顾聚积财富,民众就会离散;把财富分散给民众,民众才会凝聚。对民众说出无理的话,也会得到无礼的回报;用背逆的手段得来的财富,也会被人以背逆的手段夺去。《康诰》上说:“天命不会永远不变。”施行善道就会得到,不施行善道就要失去。《楚书》上说:“楚国没有什么可以当作宝贝,只把善德当作宝贝。”舅犯也说过:“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可以当作宝贝,只把仁爱的品德当作宝贝。” 【经文】 《秦誓》曰①:“若有一个臣②,断断兮无他技③,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④。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⑤,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⑥。实能容之⑦,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 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⑧;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⑨。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进诸四夷⑩,不与中国同。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今注】 ①秦誓:《尚书·周书》篇名。②个:《尚书·秦誓》作“介”。③断断兮:诚恳专一的样子。技:才能。④休休:宽容的样子。⑤彦:美士。彦圣:指美好的品德才能。⑥不啻(chì):不只。⑦实:是。⑧媢(mào)嫉:嫉妒。⑨违:这里是压抑的意思。俾:使。⑩进:驱逐。 【今译】 《秦誓》说:“假若有这样一个大臣,老实诚恳,也没有其他才能,只是内心宽和,好像有很大的容量,别人有才能,就好像是他自己有才能一样;别人有美德,他内心真诚地喜爱,而不只是从嘴里说喜爱。这样的人就能容纳他,因为他能保护我的子孙后代、黎民百姓,而且对国家也是有利的! 如果别人有才能,他就嫉妒嫌恶;别人有美德,他就去压抑,不让他与国君接近。这样的人就不能容纳,因为他不能保护我的子孙后代、黎民百姓,对国家也很危险!”仁人还要将他流放,驱逐到蛮夷之邦,不让他与我们同住在中国。这就是所谓只有仁人才懂得爱什么人,恨什么人。 【经文】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①;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②,灾必逮夫身③。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今注】 ①先:先于自己,即让他处于自己之上。命:读为“慢”,轻慢。一说为“怠”字之误。②拂:违逆。③逮:及。 【今译】 看见贤人却不去推举,推举了又不肯让他居于自己之上,这便是怠慢。看见坏人却不将他摈退,摈退了又不将他疏远,这也是过错。爱好众人所厌恶的,厌恶众人所爱好的,这便是违背人的本性,这样灾难就一定会落到他身上。所以君子治国有条大道理,必须忠诚守信,才能得到它;骄纵奢侈,就会失去它。 【经文】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①,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②。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今注】 ①舒:舒缓。②不终:不成功。 【今译】 聚积财富有一条大道理:从事生产的人多,而享用财富的人少;创造财富迅速,而使用财富缓慢,这样财富就永远充足。有仁德的人分散财富来赢得自身的美名,不仁的人却出卖自己的身体去聚积财富。没有听说国君爱好仁而民众却不爱好义的。也没有听说民众爱好义而事情不能成功的。也没有听说民众不把国家财富当作自己的财富加以爱护的。 【经文】 孟献子曰①:“畜马乘,不察于鸡豚②;伐冰之家③,不畜牛羊;百乘之家④,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⑤,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今注】 ①孟献子:即仲孙蔑,春秋时鲁国大夫。②畜马乘:指刚升为大夫的士。不察于鸡豚:不养鸡和猪以牟利。③伐冰之家:指有资格在祭祀时使用冰块的卿大夫家。④百乘之家:指有采地的卿大夫。⑤彼:这里指国君。 【今译】 孟献子说:“家里备有车马的,就不再计较养鸡养猪的小利;有资格伐冰备用的大家,就不再养牛养马以牟利;有采邑的卿大夫家里,就不再收养专门帮他搜刮财富的家臣。与其有这种搜刮财富的家臣,倒宁愿有一个盗贼式的家臣。”这就是说明国家不应该以利为利,而应该以义为利。想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却只是一心致力于聚积财富,这一定是出自小人的主意。如果国君赞赏这种小人,用小人来治理国家,天灾人祸一定会一齐到来。这时即使有善人出来,也没有办法了。这就是所谓国家不应该以利为利,而应该以义为利。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