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与“小”相对。《诗·大雅·行苇》:“酌以大斗,以祈黄耇。”
1.通“太” tai
〔例一〕 江沅《说文释例》:“古只作‘大’,不作‘太’。《易》之‘大极’,《春秋》之‘大子’、‘大上’,《尚书》之‘大誓’、‘大王王季’,《史》、《汉》之‘大上皇’、‘大后’,后人皆读为太。”《诗·小雅·节南山》:“尹氏大师,维周之氐。”传:“太师,周之三公也。”大师,太师。大通“太”。
〔例二〕 《左传·隐公元年》:“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注:“言宠异于众臣。”《释文》:“大音泰。”大叔,太叔。
大,定母、月部;太,透母、月部。定、透旁纽双声,月部迭韵,属音近通假。
2.通“泰” tai
〔例一〕 《通训定声》:“大,假借为泰。”《荀子·富国》:“故儒术诚行,则天下大而富,使而功。”注:“大,读为泰,犹泰也。”大,平安。大通“泰”。
〔例二〕 《庄子·盗跖》:“盗跖乃方休卒徒大山之阳。”《释文》:“大,音太。”大山,泰山。大,定母、月部;泰,透母、月部。定、透旁纽双声,月部迭韵,属音近通假。
3.通“代” dai
〔例〕 《太平御览》卷五六九引《乐府杂录》:“大面出于北齐。”大面,段安节《乐府杂录·鼓架部》作“代面”。代面,乐舞时所戴的面具。大通“代”。
大,定母、月部;代,定母、月部。定母双声,月部迭韵,属双声迭韵通假。
1.通“太” tai
〔例一〕 江沅《说文释例》:“古只作‘大’,不作‘太’。《易》之‘大极’,《春秋》之‘大子’、‘大上’,《尚书》之‘大誓’、‘大王王季’,《史》、《汉》之‘大上皇’、‘大后’,后人皆读为太。”《诗·小雅·节南山》:“尹氏大师,维周之氐。”传:“太师,周之三公也。”大师,太师。大通“太”。
〔例二〕 《左传·隐公元年》:“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注:“言宠异于众臣。”《释文》:“大音泰。”大叔,太叔。
大,定母、月部;太,透母、月部。定、透旁纽双声,月部迭韵,属音近通假。
2.通“泰” tai
〔例一〕 《通训定声》:“大,假借为泰。”《荀子·富国》:“故儒术诚行,则天下大而富,使而功。”注:“大,读为泰,犹泰也。”大,平安。大通“泰”。
〔例二〕 《庄子·盗跖》:“盗跖乃方休卒徒大山之阳。”《释文》:“大,音太。”大山,泰山。大,定母、月部;泰,透母、月部。定、透旁纽双声,月部迭韵,属音近通假。
3.通“代” dai
〔例〕 《太平御览》卷五六九引《乐府杂录》:“大面出于北齐。”大面,段安节《乐府杂录·鼓架部》作“代面”。代面,乐舞时所戴的面具。大通“代”。
大,定母、月部;代,定母、月部。定母双声,月部迭韵,属双声迭韵通假。
- 上一篇:夤
- 下一篇: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