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註釋】:

聲:

①樂音;音樂。《論語·陽貨》:“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鄭聲:指鄭地的俗樂。雅樂:指廟堂音樂,正樂。)②聲音;聲響。《詩經·小雅·伐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③發出聲音。古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阿女默無聲,手巾掩口啼,淚落便如瀉。”④口音。魏禧《大鐵椎傳》:“與人罕言語,語類楚聲。”⑤聲張;張揚。張溥《五人墓碑記》:“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斂貲(zī)財以送其行。”(斂:聚集。貲:通“資”,財物。)⑥名譽;名聲;聲望。《詩經·大雅·文王有聲》:“文王有聲。”⑦聲勢。《戰國策·齊策一》:“吾三戰而三勝,聲威天下。”(威:震。)⑧指漢字的聲母。《南史·謝莊傳》:“又王玄謨問莊何者為雙聲,何者為疊韻。”⑨指聲調,漢字有平、上、去、入四種聲調。韓愈《唐故相權公墓碑》:“(權)公生三歲,知變四聲,四歲能為詩。”(權公:權德輿。)⑩量詞。表示聲音發出的次數。白居易《琵琶行》:“轉軸拔弦三兩聲。”

聲利:

名聲,利祿。鮑照《詠史》:“五都矜財雄,三川養~~。”

利:

①鋒利;銳利。跟“鈍”相對。《荀子·勸學》:“金就礪則利。”(礪:磨刀石。)《韓非子·難一》:“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②言詞鋒利,會說話。王充《論衡》:“辯口利舌。”③順利;吉利。《史記·項羽本紀》:“時不利兮騅(zhuī)不逝。”(騅:馬名。逝:跑。)④利益;好處。《左傳·桓公六年》:“小國離,楚之利也。”柳宗元《捕蛇者說》:“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⑤有利。《孟子·梁惠王上》:“叟,不遠千裡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⑥利潤;利息。《史記·越王勾踐世傢》:“候時轉物,逐什一之利。”⑦物產;出產。晁錯《論貴粟疏》:“生谷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也。”

從:

(一)[從容]1.逍遙自在。歐陽修《浪淘沙》:“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2.鎮靜安詳。黃溍《日損齋筆記·文獻黃公神道碑》:“俯仰從容,不大聲色。” (二)cóng ①相隨;跟隨。《論語·微子》:“子路從而後。”《史記·李斯列傳》:“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②追逐;追趕。《孫子兵法· 軍爭》:“佯北勿從。”③聽從;依從。《左傳· 莊公十年》:“小惠未遍,民弗從也。”《荀子·天論》:“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④聽任;任憑。杜甫《屏跡》:“失學從兒懶,長貧任婦愁。”⑤做;參與。王安石《上皇帝萬言書》:“及使之從政,則茫然不知其方……”⑥指跟隨的人。《後漢書·單超傳》:“其仆從皆乘牛車……”⑦副的。與“正”相對。古代官吏的品級有正、從之分。《唐六典》:“司封郎中員外郎掌邦之封爵,凡有九等。一曰王,正一品,食邑一萬戶;二曰郡王,從一品,食邑五千戶。”⑧次要的;附屬的。《老殘遊記》第四回:“居然也拿住瞭兩個為從的強盜夥計。”⑨舊指堂房,即同宗而非嫡親的親屬。《三國志· 蜀書·許靖傳》:“(靖)少(shào)與從弟劭俱知名。”⑩介詞。自;由。1.表示起點。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自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 表示對象,相當於“向”。宋濂《送東陽馬生序》:“嘗趨百裡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三) sǒng [從容(yǒng)]同“慫恿”。鼓動。《史記·淮南衡山列傳》:“日夜從容(衡山)王密謀反事。”(反:反叛。)(四) zòng ①古代南北方向稱“從”,東西方向稱“衡(橫)”。《詩經·齊風·南山》:“衡從其畝。”(畝:田壟。)②特指“合縱”。戰國時南北六國土地相連,聯合反對西面的秦國,稱“合從”,省稱“從”。李斯《諫逐客書》:“遂散六國之從。”③放縱。晁錯《賢良文學對策》:“其行罰也,非以忿怒妄誅而從暴心也。”

從來:

①本來。秦系《山中雀大夫有書相向》:“~~自多病,不是傲王侯。”②原來,從前。薛能《和友人寄懷》:“~~行樂近來稀,蘧璦知言與我違。”

來:

(一)①小麥。《詩經·周頌·思文》:“貽我來牟。”②由彼至此,由遠到近。跟“去”、“往”相反。《孫子兵法·九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賀知章《回鄉偶書》:“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③使……來;招致;招來。也作“徠”。司馬遷《史記·文帝本紀》:“將何以來遠方之賢良?”④某一時間以後。《孟子·盡心下》:“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⑤將來;未來。陶潛《歸去來兮辭》:“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諫:改正。追:追求。)《孟子·滕文公下》:“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斯:則。已:停止。)⑥句末助詞。《莊子·人間世》:“嘗以語我來。”《孟子·離婁上》:“盍歸乎來!” (二)lài 慰勞。《詩經·小雅·大東》:“東人之子,職勞不來。”(職:主管。勞lào:慰勞)

解:

(一)①分解牛或其他動物的肢體。《莊子·養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②分開;破裂。《史記·秦始皇本紀論》:“秦之積衰,天下土崩瓦解。”③解圍;撤圍。《史記·魏公子列傳》:“秦軍解去,遂救邯鄲,存趙。”④消融。《呂氏春秋·孟春紀》:“東風解凍。”(東風:春風。)袁宏道《滿井遊記》:“於時冰皮始解。”引申為消散。《戰國策·趙策四》:“太後之色少解。”(少:稍稍。)⑤調解;和解。《戰國策·趙策三》:“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⑥解除。《戰國策·燕策三》:“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何如?”⑦解釋。《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韓愈《師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⑧理解;懂得。《論衡·問孔》:“茍有不曉解之問,造難孔子,何傷於義?”杜甫《月夜》:“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⑨分割。《國語·魯語上》:“晉文公解曹地以分諸侯。”⑩能夠;會。李白《月下獨酌》:“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羅隱《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二)jiè 押送財物或犯人。《晉書·樂廣傳》:“廣即便解遣。” (三)xiè ① 明白;懂得。②通“懈”。懈怠;松懈。《禮記·雜記下》:“三日不怠,三月不解。”《史記·李將軍列傳》:“而廣身自以大黃射其裨將,殺數人,胡虜益解。”③解池。湖名,在山西省。

破:

①破碎;不完整。《荀子·勸學》:“風至苕(tiáo)折,卵破子死。”(苕:蘆葦類草本植物。)②破壞;打破。《史記·項羽本紀》:“皆沉船,破釜甑(zèng),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釜:鍋。甑:蒸飯器具。)③打敗;攻克。蘇軾《前赤壁賦》:“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④揭露;拆穿。范仲淹《宋故衛尉少卿分司西京胡公神道銘》:“在郡未幾,破奸發伏,有神明之號。”⑤破亡;殘破。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⑥剖開;分開。《莊子·天地》:“百年之木,破為犧尊。”⑦剖析;分析。黃庭堅《送吳彥歸番陰》:“摹書說偏旁,破義析名傢。”

破除:

除去,清除。韓愈《贈鄭兵曹》:“杯行到君莫停手,~~萬事無過酒。”

除:

①臺階。張衡《東京賦》:“乃羨公侯卿士,登自東除。”②除去。《史記·項羽本紀》:“誅亂除害。”③減免。韓愈《八月十五夜贈張公曹》:“赦書一日行萬裡,罪從大辟皆除死。”(大辟:死刑。)④修治。《左傳·昭公十三年》:“將為子除館於西河,其若之何?”⑤拜官授職。李密《陳情表》:“除臣洗馬。”(洗馬:官名。)⑥除法。算術中用一個數去分另一個數。《淮南子· 天文》:“下生者倍,以三除之。”⑦不計算在內。元稹《離思五首》之四:“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除拜]授官。范曄《後漢書·楊秉傳》:“七年南巡園陵,特詔秉從……及行至南陽,左右並通奸利,詔書多所除拜。”[除宮]1.清除宮殿。司馬遷《史記·呂太後本紀》:“東牟侯興居曰:‘誅呂氏吾無功,請得除宮。’”2.比喻宮廷易主。《後漢書·天文志上》:“是時郭皇後已疏,至十七年十月,遂廢為中山太後,立陰貴人為皇後,除宮之象也。”[除身]授官的文憑,猶今之委任狀。《宋書·顏延之傳》:“晉恭思皇後葬,應須百官,湛之取義熙元年除身,以延之兼侍中。”

秋:

①谷物成熟。《禮記·月令》:“(孟夏之月)麥秋至。”②秋天的莊稼。趙汝鐩《耕織嘆》:“香穗垂頭秋登場。”③秋季,農歷七至九月。李紳《憫農二首》之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④一年的時間段。《史記·梁惠王世傢》:“千秋萬歲後將傳於王。”⑤時刻;時候。《宋史·宗澤傳》:“今日乃汝立功之秋,不可失也。”⑥喻白色。陸遊《訴衷情》:“胡未滅,鬢先秋。”⑦形容飛的樣子。《漢書·禮樂志》:“飛龍秋,遊上天。”也作“秋秋”。《荀子·解蔽》:“鳳凰秋秋。”

唯:

(一)①獨;隻;僅。白居易《琵琶行》:“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②用於句首,表希望。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③用在句首,無實義。歐陽修《祭石曼卿文》:“唯治平四年七月某日。” (二)wěi 應答的聲音。《史記·范雎蔡澤列傳》:“秦王跽而請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

憶:

①思念;回想。《木蘭詩》:“問女何所思? 問女何所憶?”潘閬《憶餘杭五首》之一:“長憶錢塘,不是人寰是天上。”②記得;記住不忘。《梁書·昭明太子傳》:“讀書數行並下,過目皆憶。”元稹《連昌宮詞》:“弄權宰相不記名,依稀憶得楊與李。”(楊與李:指楊國忠、李林甫。)

下:

①位置在低處的。與“上”相對。《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龐涓死於此樹之下。”②等級低的。《戰國策·齊策一》:“能謗議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③謙詞。《水滸全傳》第六十三回:“蔡福聽瞭,心中暗喜:如此發放,正中下懷。”④質量低的。陸羽《茶經·五之煮》:“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⑤時間在後的。《孟子·盡心下》:“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⑥次序靠後的。《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上稱帝嚳,下道齊桓。”⑦低於;少於。《呂氏春秋·雍塞》:“此不下九石。”⑧表示屬於一定的范圍、情況、條件等。⑨當某個時間或時節;時下。⑩由高處往低處。《論語·微子》:“孔子下,欲與之言。”(11)去;往。常指由西往東,由北往南,由上遊往下遊。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12)攻克。《呂氏春秋·慎大》:“一朝而兩城下。”(13)退讓。(14)頒佈;下達。《韓非子·內儲說上》:“令下而人皆疾習射,日夜不休。”(15)用;施行。蘇軾《西江月 ·昨夜扁舟京口》:“此景百年幾變,個中下語千難。”(16)動作的次數。林嗣環《口技》:“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

桐:

①木名。落葉喬木。古書中多指梧桐。《禮記·月令》:“季春之月……桐始華。”《孟子·告子上》:“拱把之桐梓,人茍欲生之,皆知所以養之者。”②古代用桐木制琴瑟,因而代稱琴瑟。李賀《公莫舞歌》:“華筵鼓吹無桐竹。”③古地名。《尚書·太甲上》:“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諸桐。”

廬:

①簡陋的房舍。《左傳·襄公二十三年》:“猶有先人之敝廬在。”諸葛亮《前出師表》:“三顧臣於草廬之中。”②郊野接待賓客的房舍。《周禮·地官·遺人》:“十裡有廬,廬有飲食。”③古代官員值宿所住的房舍。《漢書·金日磾傳》:“日磾小疾臥廬。”④居住。張衡《西京賦》:“恨阿房之不可廬。”⑤舊廬州府(治所在今安徽省合肥市)的省稱。


发布时间:

所在栏目:诗句大全·卷3
上一篇:砚缺犹慵琢,文繁却要芟。

下一篇:--皮日休无言九陔远,瞬息驰应遍。
  • 声利从来解破除,秋滩唯忆下桐庐。

    “声利从来解破除,秋滩唯忆下桐庐。”诗句出处:《和袭美新秋即事次韵三首》;是唐朝诗人陆龟蒙的作品。

  • 【注释】:

    声:

    ①乐音;音乐。《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郑声:指郑地的俗乐。雅乐:指庙堂音乐,正乐。)②声音;声响。《诗经·小雅·伐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③发出声音。古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④口音。魏禧《大铁椎传》:“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⑤声张;张扬。张溥《五人墓碑记》:“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zī)财以送其行。”(敛:聚集。赀:通“资”,财物。)⑥名誉;名声;声望。《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文王有声。”⑦声势。《战国策·齐策一》:“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威:震。)⑧指汉字的声母。《南史·谢庄传》:“又王玄谟问庄何者为双声,何者为叠韵。”⑨指声调,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韩愈《唐故相权公墓碑》:“(权)公生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为诗。”(权公:权德舆。)⑩量词。表示声音发出的次数。白居易《琵琶行》:“转轴拔弦三两声。”

    声利:

    名声,利禄。鲍照《咏史》:“五都矜财雄,三川养~~。”

    利:

    ①锋利;锐利。跟“钝”相对。《荀子·劝学》:“金就砺则利。”(砺:磨刀石。)《韩非子·难一》:“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②言词锋利,会说话。王充《论衡》:“辩口利舌。”③顺利;吉利。《史记·项羽本纪》:“时不利兮骓(zhuī)不逝。”(骓:马名。逝:跑。)④利益;好处。《左传·桓公六年》:“小国离,楚之利也。”柳宗元《捕蛇者说》:“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⑤有利。《孟子·梁惠王上》:“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⑥利润;利息。《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⑦物产;出产。晁错《论贵粟疏》:“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

    从:

    (一)[从容]1.逍遥自在。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2.镇静安详。黄溍《日损斋笔记·文献黄公神道碑》:“俯仰从容,不大声色。” (二)cóng ①相随;跟随。《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史记·李斯列传》:“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②追逐;追赶。《孙子兵法· 军争》:“佯北勿从。”③听从;依从。《左传· 庄公十年》:“小惠未遍,民弗从也。”《荀子·天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④听任;任凭。杜甫《屏迹》:“失学从儿懒,长贫任妇愁。”⑤做;参与。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及使之从政,则茫然不知其方……”⑥指跟随的人。《后汉书·单超传》:“其仆从皆乘牛车……”⑦副的。与“正”相对。古代官吏的品级有正、从之分。《唐六典》:“司封郎中员外郎掌邦之封爵,凡有九等。一曰王,正一品,食邑一万户;二曰郡王,从一品,食邑五千户。”⑧次要的;附属的。《老残游记》第四回:“居然也拿住了两个为从的强盗伙计。”⑨旧指堂房,即同宗而非嫡亲的亲属。《三国志· 蜀书·许靖传》:“(靖)少(shào)与从弟劭俱知名。”⑩介词。自;由。1.表示起点。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自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 表示对象,相当于“向”。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三) sǒng [从容(yǒng)]同“怂恿”。鼓动。《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日夜从容(衡山)王密谋反事。”(反:反叛。)(四) zòng ①古代南北方向称“从”,东西方向称“衡(横)”。《诗经·齐风·南山》:“衡从其亩。”(亩:田垄。)②特指“合纵”。战国时南北六国土地相连,联合反对西面的秦国,称“合从”,省称“从”。李斯《谏逐客书》:“遂散六国之从。”③放纵。晁错《贤良文学对策》:“其行罚也,非以忿怒妄诛而从暴心也。”

    从来:

    ①本来。秦系《山中雀大夫有书相向》:“~~自多病,不是傲王侯。”②原来,从前。薛能《和友人寄怀》:“~~行乐近来稀,蘧瑷知言与我违。”

    来:

    (一)①小麦。《诗经·周颂·思文》:“贻我来牟。”②由彼至此,由远到近。跟“去”、“往”相反。《孙子兵法·九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③使……来;招致;招来。也作“徕”。司马迁《史记·文帝本纪》:“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④某一时间以后。《孟子·尽心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⑤将来;未来。陶潜《归去来兮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谏:改正。追:追求。)《孟子·滕文公下》:“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斯:则。已:停止。)⑥句末助词。《庄子·人间世》:“尝以语我来。”《孟子·离娄上》:“盍归乎来!” (二)lài 慰劳。《诗经·小雅·大东》:“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职:主管。劳lào:慰劳)

    解:

    (一)①分解牛或其他动物的肢体。《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②分开;破裂。《史记·秦始皇本纪论》:“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③解围;撤围。《史记·魏公子列传》:“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④消融。《吕氏春秋·孟春纪》:“东风解冻。”(东风:春风。)袁宏道《满井游记》:“于时冰皮始解。”引申为消散。《战国策·赵策四》:“太后之色少解。”(少:稍稍。)⑤调解;和解。《战国策·赵策三》:“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⑥解除。《战国策·燕策三》:“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⑦解释。《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⑧理解;懂得。《论衡·问孔》:“苟有不晓解之问,造难孔子,何伤于义?”杜甫《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⑨分割。《国语·鲁语上》:“晋文公解曹地以分诸侯。”⑩能够;会。李白《月下独酌》:“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罗隐《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二)jiè 押送财物或犯人。《晋书·乐广传》:“广即便解遣。” (三)xiè ① 明白;懂得。②通“懈”。懈怠;松懈。《礼记·杂记下》:“三日不怠,三月不解。”《史记·李将军列传》:“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③解池。湖名,在山西省。

    破:

    ①破碎;不完整。《荀子·劝学》:“风至苕(tiáo)折,卵破子死。”(苕:芦苇类草本植物。)②破坏;打破。《史记·项羽本纪》:“皆沉船,破釜甑(zèng),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釜:锅。甑:蒸饭器具。)③打败;攻克。苏轼《前赤壁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④揭露;拆穿。范仲淹《宋故卫尉少卿分司西京胡公神道铭》:“在郡未几,破奸发伏,有神明之号。”⑤破亡;残破。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⑥剖开;分开。《庄子·天地》:“百年之木,破为牺尊。”⑦剖析;分析。黄庭坚《送吴彦归番阴》:“摹书说偏旁,破义析名家。”

    破除:

    除去,清除。韩愈《赠郑兵曹》:“杯行到君莫停手,~~万事无过酒。”

    除:

    ①台阶。张衡《东京赋》:“乃羡公侯卿士,登自东除。”②除去。《史记·项羽本纪》:“诛乱除害。”③减免。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公曹》:“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大辟:死刑。)④修治。《左传·昭公十三年》:“将为子除馆于西河,其若之何?”⑤拜官授职。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洗马:官名。)⑥除法。算术中用一个数去分另一个数。《淮南子· 天文》:“下生者倍,以三除之。”⑦不计算在内。元稹《离思五首》之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除拜]授官。范晔《后汉书·杨秉传》:“七年南巡园陵,特诏秉从……及行至南阳,左右并通奸利,诏书多所除拜。”[除宫]1.清除宫殿。司马迁《史记·吕太后本纪》:“东牟侯兴居曰:‘诛吕氏吾无功,请得除宫。’”2.比喻宫廷易主。《后汉书·天文志上》:“是时郭皇后已疏,至十七年十月,遂废为中山太后,立阴贵人为皇后,除宫之象也。”[除身]授官的文凭,犹今之委任状。《宋书·颜延之传》:“晋恭思皇后葬,应须百官,湛之取义熙元年除身,以延之兼侍中。”

    秋:

    ①谷物成熟。《礼记·月令》:“(孟夏之月)麦秋至。”②秋天的庄稼。赵汝鐩《耕织叹》:“香穗垂头秋登场。”③秋季,农历七至九月。李绅《悯农二首》之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④一年的时间段。《史记·梁惠王世家》:“千秋万岁后将传于王。”⑤时刻;时候。《宋史·宗泽传》:“今日乃汝立功之秋,不可失也。”⑥喻白色。陆游《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⑦形容飞的样子。《汉书·礼乐志》:“飞龙秋,游上天。”也作“秋秋”。《荀子·解蔽》:“凤凰秋秋。”

    唯:

    (一)①独;只;仅。白居易《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②用于句首,表希望。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③用在句首,无实义。欧阳修《祭石曼卿文》:“唯治平四年七月某日。” (二)wěi 应答的声音。《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秦王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

    忆:

    ①思念;回想。《木兰诗》:“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潘阆《忆余杭五首》之一:“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②记得;记住不忘。《梁书·昭明太子传》:“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元稹《连昌宫词》:“弄权宰相不记名,依稀忆得杨与李。”(杨与李:指杨国忠、李林甫。)

    下:

    ①位置在低处的。与“上”相对。《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庞涓死于此树之下。”②等级低的。《战国策·齐策一》:“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③谦词。《水浒全传》第六十三回:“蔡福听了,心中暗喜:如此发放,正中下怀。”④质量低的。陆羽《茶经·五之煮》:“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⑤时间在后的。《孟子·尽心下》:“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⑥次序靠后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称帝喾,下道齐桓。”⑦低于;少于。《吕氏春秋·雍塞》:“此不下九石。”⑧表示属于一定的范围、情况、条件等。⑨当某个时间或时节;时下。⑩由高处往低处。《论语·微子》:“孔子下,欲与之言。”(11)去;往。常指由西往东,由北往南,由上游往下游。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12)攻克。《吕氏春秋·慎大》:“一朝而两城下。”(13)退让。(14)颁布;下达。《韩非子·内储说上》:“令下而人皆疾习射,日夜不休。”(15)用;施行。苏轼《西江月 ·昨夜扁舟京口》:“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16)动作的次数。林嗣环《口技》:“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桐:

    ①木名。落叶乔木。古书中多指梧桐。《礼记·月令》:“季春之月……桐始华。”《孟子·告子上》:“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②古代用桐木制琴瑟,因而代称琴瑟。李贺《公莫舞歌》:“华筵鼓吹无桐竹。”③古地名。《尚书·太甲上》:“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诸桐。”

    庐:

    ①简陋的房舍。《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犹有先人之敝庐在。”诸葛亮《前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②郊野接待宾客的房舍。《周礼·地官·遗人》:“十里有庐,庐有饮食。”③古代官员值宿所住的房舍。《汉书·金日磾传》:“日磾小疾卧庐。”④居住。张衡《西京赋》:“恨阿房之不可庐。”⑤旧庐州府(治所在今安徽省合肥市)的省称。


    发布时间:

    所在栏目:诗句大全·卷3
    上一篇:砚缺犹慵琢,文繁却要芟。

    下一篇:--皮日休无言九陔远,瞬息驰应遍。

  • 发布时间:

    所在栏目:诗句大全·卷3
    上一篇:砚缺犹慵琢,文繁却要芟。

    下一篇:--皮日休无言九陔远,瞬息驰应遍。
  • 诗文 声利从来解破除,秋滩唯忆下桐庐。
    释义
    • 聲利從來解破除,秋灘唯憶下桐廬。

      “聲利從來解破除,秋灘唯憶下桐廬。”詩句出處:《和襲美新秋即事次韻三首》;是唐朝詩人陸龜蒙的作品。

    心似孤雲任所之,世塵中更有誰知。愁尋冷落驚雙鬢,
    病得清涼減四支。懷舊藥溪終獨往,宿枯杉寺已頻期。
    兼須為月求高處,即是霜輪殺滿時。
    帆楫衣裳盡釣徒,往來蹤跡遍三吳。閑中展卷興亡小,
    醉後題詩點畫粗。松島伴譚多道氣,竹窗孤夢豈良圖。
    還須待致升平瞭,即往扁舟放五湖。
    聲利從來解破除,秋灘唯憶下桐廬。鸕鶿陣合殘陽少,
    蜻蛚吟高冷雨疏。辯伏南華論指指,才非玄晏借書書。
    當時任使真堪笑,波上三年學炙魚。
    心似孤云任所之,世尘中更有谁知。愁寻冷落惊双鬓,
    病得清凉减四支。怀旧药溪终独往,宿枯杉寺已频期。
    兼须为月求高处,即是霜轮杀满时。
    帆楫衣裳尽钓徒,往来踪迹遍三吴。闲中展卷兴亡小,
    醉后题诗点画粗。松岛伴谭多道气,竹窗孤梦岂良图。
    还须待致升平了,即往扁舟放五湖。
    声利从来解破除,秋滩唯忆下桐庐。鸬鹚阵合残阳少,
    蜻蛚吟高冷雨疏。辩伏南华论指指,才非玄晏借书书。
    当时任使真堪笑,波上三年学炙鱼。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5:3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