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均贫富 |
释义 | 均贫富古代的一种分配学说和政治口号。《晏子春秋·问上》: “(古之盛王) 其取财也,权有无,均贫富,不以养嗜欲。” 这是齐相晏婴为齐景公建议的收入与分配原则。“权有无” 就是使有无相平,“均贫富”就是使贫富相均。这里的 “平”、“均” 是国家采取的一种调剂政策,使贫富不致过分悬殊,从而使社会保持一种均衡,与所谓 “大锅饭” 或“平均主义” 并不等同。又,《论语·季氏》: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据俞樾 《群经平议》 考证,此语本作: “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有些学者曾从孔子的这段话中引申出 “平均主义” 的分配学说,这是一种误解。孔子说,诸侯卿大夫,即 “有国有家者”,不患财富贫乏,而患政治不均平;不患土地人口之寡少,而患不能安民。这里所谓 “均”,不是现代汉语中所谓的 “平均”,而是 “均平”,朱熹认为指 “各得其分”,用现代语言说,就是 “公正”。儒家一贯主张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儒家的 “平均天下” 之道,是在等级制度的前提下各得其所,各守其分,而不是 “吃大锅饭”。将 “均贫富” 变为一种 “打土豪,分田地” 的观念甚至行动的,是古代农民起义。北宋初期王小波在四川聚众起义,就宣布说: “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辈均之。”这实际上是历代农民起义的基本口号。尽管贫富不均是古今社会不可避免的客观现象,但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的两极分化,以及由此造成的社会和人心的失衡,却是革命爆发的原因,“均贫富”便成为最能鼓动人心的政治口号。近代太平天国颁布的 《天朝田亩制度》就是这种 “均贫富” 思想的集中体现: “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这当然是乌托邦,但对处于贫困线下的大众来说,却具有巨大的魅力。儒家 “均贫富” 讲的是 “均平” 或“公正”,是治国安民的学说; 农民起义 “均贫富” 讲的是劫富济贫,是暴力革命的口号。今人多将两者混为一谈,以为 “平均主义” 是中国人的 “集体意识”,“吃大锅饭” 是中国社会的传统,甚至以此来解释中国经济文化何以在近代落后于西方,都是误读古人。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