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咏贫士(其一)》 - 晋陶渊明
释义

《咏贫士(其一)》 - 晋陶渊明

[晋]陶渊明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

暧暧空中灭,何时见余晖。

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

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

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陶渊明辞官归隐时,对隐居生活曾作过浪漫的描述,交游亲戚,弹琴读书,参加劳动,恣意出游,乃至“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但漫长而艰难的隐居生活,使他陷入贫困茕独的境地,当年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已经沦为“南圃无遗秀,枯条盈北园”的衰败凄凉之景,在那凄厉的岁末严冬,他只能穿着粗布衣在房前曝晒驱寒,这时候“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壶中无酒,灶中断炊,我们真为诗人担心:何以卒岁?日常生活也好不了多少,“弊襟不掩肘,藜羹常乏斟”,简直到了衣不蔽体、野菜充饥也难以为继的地步。残酷冷峻的现实,使他思想上不断动摇、矛盾、斗争,是继续隐居迎接更为艰辛的生活,还是违背初衷,再次出仕、以禄代耕、摆脱困境呢?“贫富常交战”,完全真实可信,“道胜无戚颜”,才见出渊明的真实本领。《咏贫士》第一首正是这种思想斗争的记录,也是身处穷困而初志不悔的形象写照。

开头八句以云鸟比兴。陶潜对云、鸟有着细致的观察与悉心的揣摩,有时还多少带一点主观情绪的寄托,“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则是他以云、鸟寄兴的名句。“万族”四句将贫士比为“孤云”,实际上也是诗人自喻。说自然界万类万物各有所依,只有天边一抹孤云无依无凭;它将在夜幕降临、冥色朦朦中消逝,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它的光辉?实在说来,这是靖节先生在去官隐居后,思想上不忘世情,潜在的传统的强烈的官本位意识猛烈地吞噬着他的矛盾的心灵,一下子产生了一种失落感,众人都热衷仕进,各有所得,而我却如浮云一片,离却宦海,飘渺凄迷,失落感又叠进为失意怅惘、孤独无依!既云“孤”,又云“独”,这令人难熬的孤独感正是失落、失意情绪自然发展的产物!这人生旅途,就像一天的时光流逝一般,一旦等到冥色来临、失却良机时运,则此生碌碌庸庸,无以显示其光彩明艳之德、之才!可见渊明的思想斗争是十分尖锐激烈的,由众人皆仕到繄我独无,由夕阳西下到良机难再,似乎更多的是一种动摇、苦闷、徬徨。

此诗以鸟为喻时,仍以“一天”行程比一生仕途追求。众鸟是在宿雾消退,朝霞初升时即相互飞出,而有另一只鸟却与众迥异,不仅是迟迟地飞出树林,而且天没黑则又返回来了。正是形象的写自己几番仕途沉浮,尤其是守拙求真、被迫出仕与违己交病、毅然告退。所不同的是,这儿仅仅是一种象征性的比较而已,并不含有明显的情绪或牢骚、苦恼。实际上前四句直写“交战”的失落、痛苦,此四句则承上启下,写两种决然不同的人生选择、仕进态度,这样最后四句写“道胜无戚颜”,就显得可信可敬,水到渠成了。

诗人告诉我们,并非对隐退自耕所导致的饥冻交切没有逆料,只是自己的“力”不够,才只好守贫贱故道。这儿的“力”,即他诗中的“韵”、“性”、“拙”,天性如此,志趣独秉,所以才选择了这条艰难困苦的道路。“知音苟不存”,假如世无知音,没人理解,那也就算了吧!还为此悲伤干什么呢?当然,我们还要注意,此处的不理解,不仅仅是人们对他的隐居选择,这从“知音”一慨中可以悟出。自古以来,伯牙子期,高山流水,何人不羡?伯乐骐骥,慧眼独识,何人不慕?渊明并非没有政治抱负、仕进愿望,他曾说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之五),只是生逢乱世,军阀混战,风波叠起,而且“真风告退,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感士不遇赋》)。所以他作为怀正志道之士,洁己清操之人,感到世无知音,前途无望,所以决定“捲而怀也”。此诗中的“知音”也是就政治遭际而言,与开头的孤独无依之感遥相呼应。至此方知,他的失落、孤独、失意,不仅仅是因为离开官场而起,更多的是平生理想、宏伟抱负不能实现所致。清代吴赡泰《陶诗汇注》评此诗云:“前八句皆借鸟起兴,而归之于自守。后四句出意一反一正,可称沉郁顿挫。”颇合题旨诗艺,异代同感,可谓知言。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4:5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