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四时田园杂兴并引(六十首选七)
释义

四时田园杂兴并引(六十首选七)

范成大


淳熙丙午,沉疴少纾,复至石湖旧隐。野外即事,辄书一绝,终岁得六十篇,号 《四时田园杂兴》。

其 一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


其 二


采菱辛苦废犁鉏,血指流丹鬼质枯。
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其 三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其 四


黄纸蠲租白纸催,皂衣旁午下乡来。
长官头脑冬烘甚,乞汝青钱买酒回。


其 五


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
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


其 六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旁桑阴学种瓜。

其 七


静看檐蛛结网低,无端妨碍小虫飞。
蜻蜓倒挂蜂儿窘,催唤山童为解围。


范成大现存诗歌1900多首,共中的爱国诗和田园诗是其精华部分,历来受到人们重视。限于篇幅,本书只选读他的最具特色的“田园诗”中的一组作品,即《四时田园杂兴》(选录七首)。这个大型组诗原有六十首,分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和“冬日”等五组,各十二首。这些诗都是他五十七岁“以疾请归”家居以后所写。淳熙十三年(1186),他寓居于石湖(今太湖)边,今苏州盘门西南十里之乡村养病时,把农村生活中的见闻和感触,随时赋为绝句。所以,称它为“杂兴”,即随兴写来而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这个大型组诗生动而亲切地反映了宋代农村景物、习俗、劳动和灾难,以及各式各样的生活。这就是本组诗前“小引”中介绍的情况。

* * * *



其一:写春日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
这是说,几场春雨过后,土地润泽了,松动流走;千花百卉一齐开放,欣欣向荣。土膏,即润泽的泥土。《国语·周语一》:“阳气俱蒸,土膏其动”。韦昭注云:“膏,土润也。其动,润泽欲行。”一饷,同“一晌”,片刻,一会儿。
  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
又说,房舍后边的终冬闲田长出了一片新绿,邻人的鞭笋也穿过墙根破土而出。鞭笋,竹根叫“鞭”,笋自鞭生,竹鞭过墙,笋生他家。《笋谱》有曰:“谚云:‘东家种竹,西家理地’,谓其滋蔓而来生也。”

* * * *



春天,人人喜爱,众所向往。但各人心目中的“春天”,多有不同。对于农家,春天不单是在“百花齐放”中,春天,更在解冻后的滑润泥土中,在“舍后荒畦绿秀”上,也在“过墙来鞭笋”中。这是农民心目中更为向住的春天,诗人是理解这一点的。因此,这首绝句,不但语言流畅,诗风清新,而且洋溢着诗人的热情,似乎为农民代赋“春之歌”。

* * * *



其二:写夏日


  采菱辛苦废犁鉏,血指流丹鬼质枯。
这是写夏日,从采菱劳动引出种菱人的苦难,针砭了残酷的剥削制度。在这里先释几个疑辞难字:
废犁鉏,即丢弃耕田的犁与锄。“鉏”,是“锄”的异体字。
血指流丹,是说采菱人的手指被刺破而流血。“丹”指血的红色。
鬼质枯,形容人的枯瘦如鬼不成人形。“鬼质”与“人形”相对而言。诗人在另一首《采菱户》中也有类似之句,“刺手朱殷鬼质青”。
这两句诗大意是:这个没有土地耕作而专靠种菱度日的农民,为采菱刺破手指而流了血,人也瘦得骨枯如柴,活像个鬼。
诗人在这里,首先以一个触目惊心的不成人形的“菱民”形象,引起人们严重注意,并自然而然地发问:作为一个农民为什么要“废犁鉏”,为什么采菱又会使人变成“鬼质枯”呢?拿现代时新的话说,就是诗人设置了“悬念”,以发人深思;也是为自己谴责“收湖租”,作有力的铺垫。下边两句诗,即是对上述问题的解答。
  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这里的种水是何解?就是经营水面,也就是指种菱、养莲一类的生产。有些破产的农民没有能力买土地耕种,所以,只得在“水面放菱”过日子。可是,近来不但收田租,连菱田也收“湖租”了。这就深刻揭示了当时农村艰难的本质,也很好地回答了上述的问题。

* * * *



这首诗在立意与含蕴上的重要意义在于:触及当时(宋代)农村贫困的本质。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它揭示了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种联系不妨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即:
“无力买田——废犁种菱——湖面收租——鬼质枯——绝路一条”。
诗人对于当时农村现状的了解,对农业经济的恶性循环,对农民苦难的真正根源,应该说是有一定认识的。所以,他能够用诗性语言,一针见血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
第二,通过巧妙措辞,当时农村现状暴露无遗
诗歌在若干措辞上煞费心机,使大量内容和深邃涵义,通过几个字词的巧用表达了出来。比如:
在开首前句的“废”字和后句的“枯”字的运用,就是很具匠心的。试想一个以土地为生命线的农民,竟把耕作用的主要农具“废”掉了,将是什么后果?又是什么原因?诸如此类问题,都可以由“废”字引出或派生。实际上是:废了犁锄,就是丢弃了农家的幸福之途;废了犁锄,就是断了农民的生命线;废了犁锄,也就带来农村的穷途末路。当然,这是指当时的小农社会而言。
再看另一个“枯”字,它具有哪些含义呢?从语义学上讲,“枯”,即枯槁,也就是说草木失去水分或失去生机,谓之“枯”。这是此字本义。可以引申为干枯、枯竭和偏枯等。诗人在此处用“枯”,当然是本义的延伸,由物及人,由无意识的草木到有思想的人类,让人见此“枯”字,就不禁想起了一连串的成语:瘦骨嶙峋,体干如柴,形神枯槁,以至家境枯竭等等。于是,大家看到这个“菱民”,真是“见人如见鬼”! 你看,诗中这个“枯”字,含意多么丰富,底蕴何其深沉!
在第二律联末句的“亦”字的出现,也很有意思。在“湖面收租”问题上,诗人只用一个“亦”字,就巧妙地暗示人们:近来,已从收“地租”发展到收“湖租”;湖面竟然也有“租”,那么,其他苛捐杂税之多,也就不言而喻了。这说明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和农民受压榨的深重程度,他使人看到了统治者不断提出其剥削的新项目,玩弄他人的新花样,几乎要剥夺农民的一切生计和出路。

* * * *



其三:写秋日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睛。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这里的镜面平,是指地平如镜。霜晴,是说经霜之后的晴天,特别明朗。轻雷动,形容打稻声响如轰隆隆的轻雷。连枷,是一种打稻脱粒的农具,亦作连耞,加以长柄,以轴连耞,举而转落击稻,使粒子脱开稻穗。
这是写秋收季节,农村打场时景象。农民们通宵达旦地劳动,是十分辛苦的,但是,诗人却让我们看到了劳动者对收获自己一年劳动成果,是如何地欢乐和欣慰。

* * * *



其四:写冬日


  黄纸蠲租白纸催,皂衣旁午下乡来。“长官头脑冬烘甚,乞汝青钱买酒回”。
这是写灾区的冬日。灾民们既要交租纳“皇粮”,又备受地方皂隶们的敲诈勒索之苦。你看,在那满目疮痍的灾区,皇上虽然下了诏书豁免灾民租税,可是,地方官吏们命令下属照旧紧催;那些穿黑衣的差役你来我往地下乡来敲索钱财。农民交不了租,只好向他们求情:“县官老爷是糊涂不管事的,给你一些铜钱快回衙沽酒喝吧!”
这四句诗的大意如此。在这里需要补释几个字词:
黄纸与白纸——“黄纸”,古时皇帝的诏书用黄纸书写;地方官的文告则用白纸书写。蠲(juān捐),减免、免除。
皂衣——即黑衣,此借指隶役。旧时地方官府隶役穿黑色衣服(即皂衣),故称“皂隶”。旁午,即乱纷纷之意,旁,读为bàng。
冬烘——迂腐、糊涂。长官,宋时称呼县官的通用语。
乞汝——有二说:一说,乞求于你,或向你乞求。“乞”,求也;又一说,给你或送给你。乞(qì),给予。
由于对“乞”字的不同认识,带来了对后二句诗意的不同理解:一是农民向差役求情的话;二是差役向农民勒索酒钱的话。(《宋诗选注》)。我看,以前一说为宜,因为按后一说的话,则“乞”字不好解释,不能将“勒索”说为乞求。其实“乞”字含有给予、送给之义,古已有之。杜甫有诗云:“赖有苏司业,时时乞酒钱。”(见《戏简郑广文兼呈苏司业》)《晋书》中谢安对外甥羊昙说:“以墅乞汝”。此处“乞”之义为“给予”,则更为清楚。

* * * *



范成大这首短短四句的小诗,却写得内容丰富,形容生动,活灵活现,色彩斑烂,各种颜色历历在目:穿大红袍的冬烘县官,不顾紫蟒皇帝黄诏免税,只管乱发白纸命令急急催租,弄得面色蜡黄的灾民,不得不把自己唯一的几个青钱,买红酒黄汤去喂养那些黑衣差役,以求苟活下去。这包罗了五颜六色的《灾区图》,让人见了,是悲乎?抑怒乎?
这是诗人营造的诗之整个境界。这也正好为上边那首采菱诗作注解、作补充,从灾民、菱民的不同角度,去进一步揭露了封建剥削的罪恶和农村灾难的深重。

* * * *



上边详讲了四首田园诗,正好描述了农村春、夏、秋、冬四时景象,读后亦乐亦悲,而悲多于乐,难免心情有点沉重。但是,这正是范成大这组大型田园诗的精华所在,务须深入体悟。下边另外选读几首另类内容的田园诗——

其五:写晚春



  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

其六:写夏日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其七:写秋日



静看檐蛛结网低,无端妨碍小虫飞。蜻蜓倒挂蜂儿窘,催唤山童为解围。
这几首小诗按诗序,虽然分属不同季节,但就其所反映的内容而言,都是比较轻松的,读来不无快感。
其五、其六记述春、夏间农村农忙景象:男女老幼都投入紧张劳动之中,村庄无闲人,显得特别静谧。养蚕妇女只是清晨桑地上略见一面,平时听不到她们的娇声笑语,因为她们都默默地忙碌在蚕室里了。农家男耕女织,个个是生产能手,连小孙儿也学着种瓜。这幅“春夏农忙图”,诗人以“写静”的手法,从侧面烘托了出来,令人读了深感诗艺之高超。
至于写秋日景象的(其七)小诗,更是有趣。它以谐笔写小动物,情趣盎然,调子轻快,韵味也挺浓。

* * * *



讲解了选读的几首田园诗之后,我想借此机遇约略讲一讲,为什么说范成大集了我国田园诗之大成? 著名学者钱钟书在自己选编的《宋诗选注》中写道:“他晚年所作的《四时田园杂兴》,不但是他的最传诵、最有影响的诗篇,也算得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还有人认为范成大的田园诗是这类诗的最高典范。对于这种种崇高的评价是否有客观依据呢?
在这里,我们不妨探究探究。当读了范氏的田园诗,又回顾了我国历代的有关的田园诗、田家诗以至《诗经》中有关的类似诗篇之后,深感此论不妄,而有充分的客观依据,主要是:
一、范氏田园诗题材广泛,内容丰赡,思想深沉
翻阅他的这类诗,可以看到——
它描述了江南农村几乎一切方面的生活;
它展示了宋代社会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
它描绘了农村优美的、令人神往的自然景色;
它还歌颂了生产劳动和农民的质朴品格;
它又深刻揭露了残酷的封建剥削和农民的深重灾难。
二、更重要的是范诗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它写农村风光,不失田园诗的本色
所谓“田园诗”,是以描写农村自然风光为其特征的。否则,就不属于田园诗的范畴。如唐人张籍的《山农词》、元稹《田家词》和聂夷中的《詠田家》等,都只是单纯地写劳动或揭露农民被剥削、被损害的而不涉及自然景色,因此,在传统习惯上,不将其归入“田园诗”系统。而范诗则对农村景物、风光多加描摹。
第二,它歌唱劳动,继承了田园诗的优良传统
《诗经·七月》,可称得上我国最早的“四时田园诗”,陶潜的田园诗是后世这类诗的榜样。它的一个优良传统是:既描写农村景色,又反映农民朴素生活;既歌颂农民劳动的意义,又欣庆自己“躬耕”的喜悦与新生。
到了唐代王维、储光羲等人的田园诗,虽然也保留了农村景物的描写,但抽掉了陶诗歌唱劳动的积极内容而注入了单纯颂赞隐逸的情趣,使中国式的田园诗向西洋“牧歌”转变,从积极歌唱劳动到回避提及劳动,这是从陶诗上的一种后退。
至于宋人的如欧阳修和秦观等人的《田间乐》和《田居》等等,也都是“师宗王、储”,就整个格调观之,只有摹拟而未有发挥。
第三,它风格清新浅切,保持田园诗固有本色
我们可以回溯一下历代田园诗大家们的风格,大体是:陶诗风格,俊逸恬淡;王诗风格,浑成高雅;欧阳诗和梅诗风格,古远平淡……。
各家田园诗的风格如加细辨,各有差别,但基本特征大体相似。它们都是:“淡”,即自然平易的风格。因为,这是劳动人民和农村生活的本色的反映。
第四、它揭露阶级对立,注入田园诗以人民性的精髓
这只要看看我们选读的《四时田园杂兴》这个大型组诗(六十首),就知道它网罗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如——
农民承受着各种剥削:不仅收田租,还收湖租;一年收成“半偿私债半输官”;县官盘剥,皂隶勒索;还有“行商买茶”,商贾盘剥等等。
两个阶级、两种生活:“朱门欢声”与“田舍掩扃;“小妇连宵上绢机,大耆催税急如飞”等。
农村萧疏,农民贫困:“松节然膏当烛笼,凝烟如墨暗房栊”;“屋外阴风吼,卧听篱头响”;“租船满载候开仓”,“尚赢糠覈饱儿郎”等等。
综上所述,范成大发扬了《诗经·七月》的积极因素,继承了陶诗的优良传统,保留王、储田园诗的有益东西,扬弃了他们诗中无用而有害的糠粃,并吸取了唐、宋“田家词”一类诗之精华,把两个系统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已独特的“田园诗”,跃居我国田园诗典范之高巅。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3:3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