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咿喔晨雞鳴,闌幹鬥柄垂。”詩句出處:《和河南裴尹侍郎宿齋天平寺詣九龍祠》;是唐朝詩人劉禹錫的作品。
有事九龍廟,潔齋梵王祠。玉簫何時絕,碧樹空涼颸。 吏散埃壒息,月高庭宇宜。重城肅穆閉,澗水潺湲時。 人稀夜復閑,慮靜境亦隨。緬懷斷鰲足,凝想乘鸞姿。 朱明盛農節,膏澤方愆期。瞻言五靈瑞,能救百谷萎。 咿喔晨雞鳴,闌幹鬥柄垂。修容謁神像,註意陳正詞。 驚飆起泓泉,若調雷雨師。黑煙聳鱗甲,灑液如棼絲。 豐隆震天衢,列缺揮火旗。炎空忽淒緊,高溜懸綆縻。 生物已滂沛,濕雲稍離披。丹霞啟南陸,白水含東菑。 熙熙飛走適,藹藹草樹滋。浮光動宮觀,遠思盈川坻。 吳公敏於政,謝守工為詩。商山有病客,言賀舒龐眉。
|
【註釋】:
咿:
①[擬][咿咿]形容蟲子鳴叫聲。劉夢得《秋聲賦》:“草蒼蒼兮人寂寞,樹槭槭兮蟲~~。”②[擬][咿嚶]1. 形容鳥獸啼叫聲。歐陽修《祭石曼卿文》:“但見牧童樵叟歌吟而上下,與夫驚鳥駭獸悲鳴躑躅而~~。”2. 形容病痛呻吟聲。陸遊《枕上述夢》:“白首不侯非所恨,~~休簀死堪羞。”③[擬][咿啞]1. 形容搖櫓劃槳聲。《玉山樵人集·南浦》:“應是石城艇子來,兩槳~~過花塢。”2.形容小孩學語聲。蘇軾《趙郎中往莒縣逾月而歸復以一壺遺之仍用前韻》:“大兒踉越門限,小兒~~語繡帳。”3. 形容轆轤轉動聲。《歌詩編·美人梳頭歌》:“轆轤~~轉鳴玉,驚起芙蓉睡新足。”鳴:
①[動]鳥叫。吳均《與朱元思書》:“好鳥相~,嚶嚶成韻。”②[動]泛指獸、蟲等叫。《詩經·小雅·鹿鳴》:“呦呦鹿~,食野之蘋。”③[動]物體發出聲音。《楚辭·卜居》:“黃鐘毀棄,瓦釜雷~。”④[動]表達,抒發己見。韓愈《送孟東野序》:“莊周以其荒唐之言~。”⑤[動]聞名。侯方域《馬伶傳》:“梨園以技~者,無慮數十輩。”闌:
①門前柵欄。《論衡·謝短》:“畫虎於門闌。”②欄桿。李煜《浪淘沙令》:“獨自莫憑闌,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③擅自(出入)。《史記·汲黯傳》:“闌出財物於邊關。”④殘;盡。柳永《迎新春》:“更闌燭影花陰下。”《史記·高祖本紀》:“酒闌,呂公因目固留高祖。”(目:使眼色。)⑤衰退;衰落。鮑照《園中秋散》:“流枕商聲苦,騷殺年志闌。”⑥無休止的;無窮盡的。杜甫《秋雨嘆三首》之二:“闌風伏雨秋紛紛。”⑦晚。蔡琰《胡茄十八拍》:“更深夜闌兮,夢汝來斯。”幹:
①古人用以抵禦敵人刀箭,捍衛自身的兵器。《詩經 · 大雅·公劉》:“幹戈戚揚,爰方啟行。”②冒犯;觸犯。《後漢書·虞延傳》:“於是外戚斂乎,莫敢幹法。”③騷擾;侵犯。《三國志·吳志·陸遜傳》:“不令兵士幹擾侵侮。”④求取;謀取。《論語·為政》:“子張學幹祿。”⑤幹涉;幹擾。《魏書·天象志四》:“齊武帝殂(cú),西昌侯以從子幹政。”(殂:死。從子:侄子。)⑥關涉;牽連。《淮南子·說林》:“猶人臣各守其職,不得相幹。”⑦岸;水邊。《詩經·魏風·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坎坎:伐木聲。)⑧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總稱。⑨山澗;山間流水。《詩經 · 小雅·斯幹》:“秩秩斯幹,幽幽南山。”⑩量詞。相當於“個”。《漢書·食貨志下》:“又民用錢,郡縣不同:或用輕錢,百加若幹;或用重錢,平稱不受。”[幹城]比喻捍衛者。《詩經·周南·兔置》:“赳赳武夫,公侯幹城。”(赳赳:勇武貌。公侯:指國君。)鬥:
①古代酒器名。《詩經·大雅·行葦》:“酌以大鬥,以祈(qí)黃耈(gǒu)。”(祈:求。耇:老壽。)②量器名。可容一鬥。《莊子·胠篋》:“掊(pǒu)鬥折衡,而民不爭。”(掊:擊打。衡:稱量輕重的器具。)③容量單位。十升為一鬥,十鬥為一石。《漢書·律歷志上》:“十升為鬥,十鬥為斛。”④星宿名。1. 二十八宿之一。又稱南鬥,有星六顆。蘇軾《赤壁賦》:“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2. 北鬥星,有星七顆。《淮南子·齊俗》:“夫乘舟而惑者,不知東西,見鬥極則寤矣。”⑤鬥形的器具。高適《燕歌行》:“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鬥。”(陣雲:戰雲。三時:指時間長。刁鬥:行軍中煮飯的銅器,有柄,如鬥。)⑥用同“陡”。《徐霞客遊記·遊雁宕山日記》:“望巖下鬥深百丈。”[鬥拱]也作“枓栱”(dǒu gǒng)。我國傳統建築中的支承構件,位於立柱與橫梁的交接處。從柱頂探出的弧形肘木叫拱,拱與拱之間墊的方形木塊叫鬥。[鬥室]喻狹小的房間。餘集《聊齋志異》序:“把卷坐鬥室中,青燈睒睒(shǎn),已不待展讀,而陰森之氣,逼人毛發。”(睒:同“䀹”。 眨眼。)[鬥筲]喻才識短淺,氣量狹窄。《東周列國志》第七十六回:“囊瓦乃鬥筲之輩,貪功僥幸。”(囊瓦:春秋時期楚國令尹。)柄:
①器物的把兒。賈思勰《齊民要術·耕田》:“剷(chǎn)柄長三尺。”(剷:一種農具。)《世說新語·夙惠》:“火在熨鬥中而柄熱。”②指在言行上被人抓住以供談笑或責難的材料。《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四:“親眷朋友曉得這事的,把來做瞭笑柄。”③執掌。李白《送權十一序》:“斯、高柄秦。”(斯、高:秦相李斯、趙高。)④權力;權位。《韓非子·問田》:“治天下之柄。”垂:
①邊疆。《荀子· 臣道》:“邊境之臣處,則疆垂不喪。”②邊。王粲《詠史》詩:“妻子當立泣,兄弟哭路垂。”③垂掛。《莊子·逍遙遊》:“鵬之背,不知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④流下;滴下。李煜《破陣子》:“垂淚對宮娥。”⑤賜予。《鹽鐵論·本議》:“陛下垂大惠。”⑥流傳。《荀子·王霸》:“名垂乎後世。”⑦副詞。1.表時間。將近;快要。杜甫《垂老別》:“四郊未寧靜,垂老不得安。”2. 敬詞。猶“俯”、“惠”。曹植《朔風詩》:“君不垂眷,豈雲其誠?”(眷:顧念。豈雲句:還有什麼誠意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