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后出塞五首 (其二)》 - 杜甫 -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
释义 | 《后出塞五首 (其二)》 - 杜甫 -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须看层次精密,又须看夹景夹叙,有声有采。(浦起龙《读杜心解》) 【诗例】 后出塞五首 (其二) 杜甫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解析】 《后出塞》五首,杜甫写于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发生前后。当时安禄山反心方炽,他先在东都洛阳一带招募新兵,然后结队开赴蓟北。这里选用的是组诗的第二首,描写新入伍士兵在行军扎营时的情景和感受。 诗是按事情发生的时间先后来写的。早晨刚跨进洛阳东门的营垒,日暮时就随部队开拔到了黄河边上的河阳桥(在今河南孟县)。诗一开头,就带来一种戎马倥偬、军情紧急的特殊气氛。这时,落日的斜辉正照射着军中飘扬的帅旗,战马在秋风中萧萧嘶鸣,越发显出场面的悲壮萧瑟。在河岸平坦开阔的沙滩上扎营,万千座帐幕一字儿排开,那么整齐肃穆,望不到尽头。到了宿营的时候,那些部伍中的小首领各自招集属下的士兵训话,用军纪约束他们的行动。夜深了,千军万马都沉寂下来,只剩下一轮明月,孤零零地悬在天心。军令森严,夜空凝结成一片死寂,偶尔传来几声悲笳,使还没入睡的兵士的心头,蒙上了一层凄寒,刚从军时那种骄傲的神情一下子消失殆尽。诗的最后借问答作结。一个兵士在枕边轻轻地问自己的同伴:那位带领我们行军的大将是谁啊,能够让全军不怒而畏?同伴将声音压得更低:嘘!恐怕是像西汉嫖姚校尉霍去病那样的大将军吧?低声耳语,更制造出军中戒备神秘的气氛,使人物场景格外逼真。 从上面的描述来看,本诗叙写的艺术特征,正如浦起龙所说:“层次精密”、“夹景夹叙,有声有采”。层次的精密,当是指暮夜的情景展开说的,因为从朝至暮的整个白天,不是全诗描写的重点,它只是作为行军的过程一笔带过,是属于虚写。诗人把描写的侧重点放在由暮色苍茫到夜深人静的上半夜,精密地展示了时间的推移、景色的变化和战士心态的递进深化,这属于突出主题所需要的实写。“落日”二句紧承“暮上”,最能见出层次的精密,既大笔涂抹河阳桥边的悲壮氛围,也点染出战士刚踏上征途就酝酿着的萧瑟心态。这里,诗人化用了 《诗经·小雅·车攻》 中的“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徒御不惊……有闻无声”。“落日照大旗”比“悠悠旆旌”减少了一份从容,增添了几多悲壮。“马鸣风萧萧”比《诗经》多了一个“风”字,顿使风啸马嘶之声,一时并起,给人以 “出蓝”之感。再往下,“中天悬明月”,月色如水,自然是到了夜半,也可见描写层次的精密。最后以兵士静夜的低声问答作结,饶有宿营的真实情趣。总之,全诗夹景夹叙,和谐生动,层次井然,有声有采,是一首简练的行军诗。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