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含蓄类·愈含忍愈哽咽的宋词赏析 |
释义 | 含蓄类·愈含忍愈哽咽的宋词赏析含蓄类·愈含忍愈哽咽的宋词赏析 【依据】题曰 《北行见杏花》,可见乃被虏北迁时作矣。下半阕愈含忍愈闻哽咽之声,极蕴藉之能事。(梁启勋 《词学》 下编) 【词例】 燕 山 亭 北行见杏花 赵 佶 裁剪冰绡,打叠数重,冷淡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凭寄离恨重重,这两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有时不做。 【解析】 《红楼梦》 第三十四回写黛玉探视被贾政痛打后的宝玉时说:“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利(厉)害。”说明不管是小说还是诗词,一切文学作品都要求通过有限的描写表达丰富的内容。但小说中还有相当广阔的可供作者驰骋的天地,而词却要求以最简约的篇幅表现尽可能深广的内涵,从有限中见无限,从无言中体会有言。同是表达帝王的亡国之痛,李煜的《虞美人》词直接抒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深哀巨痛,而赵佶这首词却欲言辄忍,欲哭无声,欲放还收,吞多吐少。结果愈含蓄婉转愈令人悲伤哽咽,造成一种内在的感染张力。 词是借一个思妇的得势、失意和分离来抒写作者对旧日帝王生活的怀念。上片开始就写“她”往日的盛况:“裁剪冰绡,打叠数重,冷淡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冰绡为裳,燕脂淡注,时妆打扮,香溢四方,艳丽无比。这就是往日的繁盛时光。那时宫人无不侧目视之,自感羞愧。这些恰是赵佶昔日以帝王之尊,作威作福,一呼百应,享尽荣华富贵生活的象征。这里既与下文的“凋零” 状况形成鲜明对比,又是作者“离恨重重”的原因。然而,“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这种生活如过眼烟云,飘渺而去了。这首词的题目云:“北行见杏花”,可见是被金人俘虏北迁时所作。因此,这里所说的“凋零”和“风雨”,表面上是指那位青春焕发的美人容颜在风雨中的凋零,实质上是说他自己的帝王生活的一去不返,最终只落得个“闲院凄凉”的处境。上片用象征的手法写自己从一个帝王降为囚徒的生活巨变,为下片抒写强烈的故园之思,酝酿感情,制造气氛。失宠、分离的痛苦日夜噬啮着词人的心,使“她”想凭双燕寄送离恨,但燕“何曾会人言语”。想“寄恨”而无凭,这是一重痛苦;“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想知道故宫在何处却远隔千山万水,无由到达,这又是一重痛苦。两重痛苦堵在心头,造成一触即发的蓄势,这种“天上人间”的悲痛之情已经到了非抒发不可的时候了。但词人却在要尽情发泄的时候拼命含忍、婉转出之:“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有时不做。”除“怎不思量”还可说是从正面抒写悲情之外,其他都是从侧面写。梦中有时曾去,故宫却不是真实的。然而即使是这种梦中的归乡都“有时不做”。愈转愈曲,愈曲愈深。用意十分,下语三分,使言外之意含蕴无限。梦里归故国本来已不能给人慰藉,更何况,要想成梦还不可得呢! 作者本意是抒写苦苦思念故宫的情感,怀念往日的帝王生活,现在连归乡之梦都“有时不做”,客观现实是多么残酷无情呀! 在这似乎平静的语气中,我们听到了一个失意的帝王的哽咽声,无言的泣哭声。词在这里无一处正面写离愁别苦,而那种难以言状的哀伤痛苦,却表现得悱恻动人,哀婉蕴藉,并且,词人化有形为无形,将特殊的情感化为普遍的人类情感,让一般的读者也能产生共鸣。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