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吠陀诸神 |
释义 | 吠陀诸神《吠陀本集》形成于雅利安人侵入印度河流域的初期阶段。它反映了当时雅利安人作为征服者,胜利者乐观向上的精神。他们以神话方式表现出来的信仰一般都是对自然现象的崇拜,譬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草木等诸多自然物均被异化为神灵或精灵加以信奉和崇拜。这是早期雅利安人对自然的无知和敬畏的结果。正如泰戈尔所说“一个有着生气和自然幻想的人民在文明的黎明时期醒来,感觉到含蓄在生命中的无穷神秘。这是他们的简单的信仰,将大自然的每一个力量和元素归诸神性”。这可以说是一种简单的宗教,或自然的宗教。它有别于如佛教、基督教等人为宗教。吠陀教所信仰的神灵大体分天、空、地三类。 天界神 特尤斯(Dyaus),可称作“光明之神”。“dyaus”是梵文词根div(发光)变化的名词div或dyu的单数第一格形式。19世纪比较语言学证明“特尤斯”(dyaus)=希腊文的“宙斯”(Zeus)=拉丁文的朱庇特(Jupiter)=古斯堪的纳维亚文的“泰尔”(Tyr)。著名的人类学家马克斯·缪勒给予这个发现很高的评价:这是“19世纪关于人类古代史最重要的发现”。印度学创始人威廉·琼斯爵士曾于1786年在孟加拉亚洲学会上宣布,梵语、希腊语、拉丁语、或许还有凯尔特语和条顿语等语言,均从现已不存在的一种共同语源发展而来。这导致1816年弗朗茨·博普比较语言学的科学。这一发现说明雅利安人原与欧洲人有一个共住时期。而特尤斯即为印欧共住时代印欧雅利安人的共有的神,被称做“天父”,神话中有母牛的形象。 婆楼那(Varuna),这是吠陀神话中天界最有势力的神,是代表道德和秩序的司法神。依据《梨俱吠陀》,此神以天为依止处,着金色衣,以阿耆尼(火)为面,以苏利耶(太阳)为眼,以洼尤(风)为呼吸,以星为使者,时乘马车驰骋太空。在自然界,他是天地空的维系者,掌管四时昼夜之运行;在人间总裁祭事,维系道德。人若违反,破其规律,就会为可怖绳索所缚,受到病(多为水肿病)和死的处罚。此神并非源于雅利安文化,而是源于闪族信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地位不断下降,以至降为管领降雨流水的水神。后经佛教密宗转变为日本密宗的水天宫。 密多罗(Mitra)表示太阳给白昼以恩惠之神。源于拜火教的Mithra。早期,据称其威力与颇楼那相同,有统领宇宙规律之主的尊号。到了《梨俱吠陀》时代,失去了独立地位,其职能完全融进了婆楼那,其自身只以婆楼那的伙伴(mitra)的身份出现。 苏里耶(Sūrya)太阳神。相当于拜火教的富瓦列(Hvare),希腊的海利奥斯(Helios)。据称他作为上天的眼目监视下界众生的活动。他用光明驱逐夜晚的黑暗。他总是出于东而没于西,故在诗人笔下常被称为天空的飞鸟,或乘七驾马车畅行于太空,或为朝霞女神之夫每每追戏于后。但他并非亘古不生之神,而是为因陀罗所造,或被密多罗举之于天的。 莎维特丽(Savit)也称霞光之神,也常称“太阳神”,他与“苏利耶”区别在于太阳出没升前后,出升前和初没后的太阳称“莎维特丽”,出升后直至降落的太阳为“苏利耶”。就其实质而言,“莎维特丽”是朝阳出升前和夕阳初没后的霞光的神格化,故常被描写为金色形象:披金秀发色,乘两匹金光之马所引金色之车驰驱于上下两界,举金色之腕唤醒众生,或示之入眠。据称他能使神人不死,除人噩梦,或引亡灵升天等。 普善(Pūan)畜牧之保护神。 其形象是头披辫发,手执金枪或刺铬,乘羊引之车,游于远方天地之间。因其详知道路,故称“道路之主”。其能为旅行者免除猛兽盗贼之害,亦能引领死者亡灵达于天国。之所以行火葬或马祠时有烧羊之习俗,盖因羊能为亡灵引道。牧场供奉此神是为保护牛羊畜生不迷其路,不陷深坑,并使其繁荣兴盛。 毗湿奴(Viu)其特征是三步跨过整个世界,象征太阳晨出于东,午达于中,晚没于西。此神在《阿达婆吠陀》、《夜柔吠陀》中地位甚高,直至今天与湿婆(Śiva)一起作为印度教的主神被印度人民所信奉。 乌舍姒(Uas),朝霞女神。 她袒露着胸脯,以光为衣,出现在东方。她一次次出生,永远年轻,又非常古老;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同样放射着光辉;自己从不衰老,却消磨人的生命。她唤醒飞鸟,唤醒一切生物,唤人起来活动。她打开了黑暗的大门,好像母牛打开了牛栏;放射光芒。她被称作“奶牛的母亲”。她永远在同一个地方出现,从来不违反常规。诗人警告她不要耽搁,免得太阳烤着她。可她跟太阳是一对情人;她为太阳开路,太阳追赶着她,好像少男追逐少女。 她是特尤斯的女儿、夜的妹妹。 双马童(Aśvinau)是她的伴侣。她乘着一辆光辉灿烂的车子,日复一日地出现在东方。这显然是对朝霞的神格化。 阿须云(Aśvin)偶生兄弟神,意译“双马童”。 其形象不定,对其常有“金色”、“光辉”、“美丽”、“头戴莲冠”的描述。他俩行动迅疾,也如太阳乘车追逐乌舍姒朝霞女神。他们仁慈悲悯,能给老翁以妻,能给老妇以夫,给盲人以双眼,给跛人以铁足。有一则故事说,一男子名“布玖”漂泊于黑暗的海洋,手握木片,口念此神,于是便有百橹之船来救。故世间将阿须云尊为海路之神,又尊为医药之神。这一神话传说影响到后来的佛教,如慈悲妙智,救苦救难的观世音与阿须云有着惟妙惟肖的联系。 另有一些小神,在此不予赘述。(下同) 空界神 因陀罗(Indra)雷霆之神,空界最有权力之神。神话说他的母亲是牛。他破其母胁而生,腹大充满苏摩,躯干奇伟,勇武善战,手执雷杵,乘金色战车,风神洼尤驭之。他沉湎苏摩,故有“饮苏摩者”之称号。他为战神,常协助雅利安人征讨土著黑族,掠其牛群。《梨俱吠陀》第十卷第89首诗有一节总结他战绩的诗: 杀死弗栗多;斧劈森林般的城堡; 又劈开了许许多多河流;因陀罗和他的队伍带来了牛群。 楼陀罗(Rudra)一个双重性的神。其梵文名称的原义为“怒吼的”、“呼啸的”、“可怕的”等,与其名称相应的方面是凶暴,故常以霹雳击杀人畜,损伤草木;另一方面,他有千种草药,擅长治病,能为人畜驱除邪病。此神在《梨俱吠陀》中地位低下,然而后经晚期的《阿达婆吠陀》和《夜柔吠陀》其地位逐渐显赫,以至演变为至今最受尊信的大神之一——湿婆(Siva)。 摩录多(Marut)风暴群神,以楼陀罗为父,牝牛为母,故有“楼陀罗之属”和“牝牛之属”的称谓。其数为二十一,或八十。其形象是肩荷长枪(电光),金色饰胸,披金色甲,裹铁脚袢,乘金色车,一旦进军犹如猛兽逐猎,飓风呼啸,卷沙飞石,天地震动,其状令人怖畏。然而一旦罢军,沙尘尽去,天空晴朗,其若小儿犊子嬉戏,呈现平和可亲之状。马鲁特诸神从属因陀罗,他们携云载雨,亦能为人退治病魔。 洼尤(Vāyu)梵文原义为风,源于梵文字根vā(吹),在这里被人格化为风神。其行速第一,是雷电之神——因陀罗的盟友,与因陀罗一样好饮苏摩酒,故有与因陀罗一样的名号——“饮苏摩者”。他能给人以名誉、子孙和福德。 帕尔迦涅(Parjanya)梵文原义为“雨云”、“云”、“雨”,在这里被人格化为雨云之神,或雨神,有咆哮的牝牛形象。他以桶或水袋装载雨水施与下界,灌溉草木,同时他又以可怖之威力击败恶魔之军。 马特里希文(Mātariśvan)携天火至人间的火神。 常为地界火神阿耆尼(Ãgni)的异名。 地界神 阿耆尼(Agni)梵文原义为“火”,在这里被人格化为火神,即地界之主神,他既然是火的人格化,其形象就离不开火的特征,譬如,发光如阳,面如酪色,无足无首,或三头七光,或十方皆面,或七舌,或千眼等。关于他的出生却别有意味。《梨俱吠陀》说他生于天空地三处,在地上生于相互摩擦的二木;在空以水为其母亲,亦即生于云雨雷电;在天生于太阳。他在人间的功用是作为神人之间的媒介,运送供物于神前,故称“运送供物者”“使者”,在一切祭奠中均不可或缺。他还能驱除黑暗,烧尽不净,救人危难,降伏魔怪,故称“朱罗刹者”。 祈祷主(Bhaspati),祭坛神主。 其形象为头戴尖角,有七光七口和美舌,其色清净光辉,手持工匠之神陀湿多(Tva)所磨制的铁斧和以规律(ta)为弦的弓,打倒了罗刹,而常立于规律之车上。其作用与祭祀有密切关系,没有他一切祭事均不能成。他与因陀罗关系最深,日日偕一队乐手,曾怒吼咆哮攻破瓦罗城而获母牛,在战争中,无人能胜。 苏摩(Soma)酒神,即苏摩酒的人格化,源于印伊共住时代,为祭坛重要之神。据《梨俱吠陀》,苏摩是一种攀缘植物,做酒时,取茎用石压榨,得黄色液体,然后将其装入三瓶,或三壶内,用羊毛制成的筛子加以过滤,用十指去其糟粕,再加上牛乳、乳酪、和麦粉进行发酵等,经过这一系列工序最后制成了酒,名曰“苏摩酒”。据称苏摩原产于某山,神话传说原产于天,苏摩酒为诸神和祖先的饮料,又名甘露或不死之药。它能给神人以克敌制胜的勇气。因陀罗和洼尤正是借助于苏摩酒力征服了恶龙。故苏摩酒作为人格化的神被赋予了手持百穿武器退治恶魔的本领。 陀湿多(Tva),工匠之神。 他的形象是“手抡铁(或铜)斧,是一个好手”。神话传说因陀罗的金刚杵是他造的;另一位天神的大斧是他磨的。他还造了一只杯子,供神饮酒。实际上,这是手工艺人的神格化。 娑罗思婆提(Sarasvatī)河川女神,即河川的人格化。《梨俱吠陀》中赞美河川的诗很多,而赞美最多的是娑罗思婆提。此神源于印伊时期,娑罗思婆提河不在印度,很可能在今天的阿富汗境内。到了梵书时代,娑罗思婆提有衍生出“语神”(Vāc)之义,因其拥有如江河滔滔之雄辩才能,故称“辩才天女”。 除了三界神之外,还有众多的动、植物神和魔神等。其中我们常听到的有阿修罗和罗刹。 阿修罗(Āsura)恶神。 阿修罗与拜火教的最高神阿诃罗(A-hura)为同语源。在早期《梨俱吠陀》中,婆楼那、弥陀罗、阿耆尼和因陀罗常被称为阿修罗。这表明阿修罗原本是一位受人尊崇的善神,但在晚期《梨俱吠陀》中却变成了恶神,到了《阿达婆吠陀》和《夜柔吠陀》被称为群魔,专与天神为敌。在其转变的背后,透出印度和伊朗两民族分裂的一丝余光。 罗刹(Rakas)一种恶鬼。 阿修罗与天为敌,罗刹则与人为敌。其形多变,或为恶狗,或为秃鹫,或为鸺鹠,常夜间出没,伤害人畜,有时幻做兄弟,或夫君以接近妇女,害其子女。 三界中,原来最有权势的天界神伐楼那、空界的因陀罗和地界的阿耆尼、苏摩,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世沧桑的变迁,其地位发生了迁转。婆楼那在后期的《阿达婆吠陀》中却被降为不重要的水神。雷霆之神因陀罗变为战神,进而变为最受人们尊崇的保护神,后期却升到了三界诸神之王的地位。火神和酒神却成了因陀罗的从属神。 吠陀神话中诸神杂多,群神无首的状况逐渐发展成为因陀罗几近一统的局面。这种局面的产生正是地上原始氏族社会逐渐解体,部落逐渐联盟在天国的反映。我们在早期吠陀神话中会看到这样的情形:赞美此神,就会给这个神戴上诸如“最上、最美、最好、最伟大、最光明、最有智慧”甚至“王中之王”等等桂冠,而当赞颂彼神时,却又给彼神加上上述种种头衔。这种在天上轮换做大的现象却是或曲或直地反映了地上诸多氏族割据一方、妄自尊大的表现。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