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后秋兴之十三(叠)(八首选一) |
释义 | 后秋兴之十三(叠)(八首选一)
此诗作于康熙初年(1662)。作者自注:“自壬寅七月至癸卯五月,讹言繁兴,鼠忧泣血,感慟而作,犹冀其言之或诬也。”壬寅,即康熙元年。在此前一年(辛丑),明永历帝朱由榔被杀于缅甸,南明最终灭亡。本诗即咏此事。 钱谦益喜学杜甫诗歌,对于杜甫的《秋兴八首》一组诗,他曾多次用杜之题叠韵成诗,故名自已的诗为《后秋兴》,共计十三叠,一百零四首,编为《投笔集》上、下两卷。此篇选自十三叠中的一首。 **** 首联:借宋喻明 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 崖山,也称崖门山,位于广东新会县东边大海中。南宋末年,张世杰奉帝昺退守于此,后为元兵追击,陆秀夫负帝昺沉于海中,于是,南宋灭亡。 在此,诗人借南宋之典实,喻明永历帝的被杀,明王朝也最终消灭。 颔联:清代明而立 这里的鱼腹,用的是楚辞之典,《渔父》有句云:“宁赴泪流,葬于江鱼腹中。”龙涎,是一种香之名,据《香谱》云:“龙涎,香品最贵,出大食国(指阿拉伯帝国),多亦不过数量,上品曰泛水,次曰渗沙。”据说,此香之可贵,是由于拾“龙之遗涎”做成的。在宋高宗绍兴时,外国贡品中就有此种“龙涎香”。槎(chá查),木筏,此泛指舟船。这一联大意是说,看看故朝,再欲葬身鱼腹捐躯报国,已无寸土;展现新朝,至今外国已远涉重洋携香来朝进贡。这是说,清朝已经统治了全国,还能控制海外,国基已固。 颈联:易汉帜为胡笳 这是说,抬眼远眺大河上下,已见不到汉人旗帜,却能随处听到胡笳之声。它把一个好好的“日”与“月”都吹残了。意谓“明”字已分成两半,暗喻故明已经灭亡。胡茄,笳,军队中吹奏的一种乐器。古代称北方或西方民族,泛称为“胡”。“胡笳”,即指北方民族的乐器。此指满族。 尾联:暗悼“折桂” 嫦娥,亦作“姮娥”,神话中后羿之妻。后羿从西母娘娘处窃得不死之丹,被嫦娥偷吃后,即奔月宫(《淮南子·览冥训》)。这里,作者借以自况。银轮,即月之别称。桂花,传说月中吴刚砍斫之桂树。这里,暗指永历帝朱由榔,因他封为桂王。 诗人赋诗至尾联,深感大势已去,朱明灭亡已成定局,自己已成为无依无靠“无归处”的浪子或弃妇,摆在自己面前的最后一条路,就是:在凄寒月光下,独倚桂树哭苍天——为永历帝洒泪。 **** 钱谦益是清初诗坛最早诗人,在明末已负盛名,后主盟文坛数十年。他与吴伟业、龚鼎孳并称“江右三大家”。他是达官兼诗人,投降仕清后,士林讥为“有才无行”。在清廷虽仍任礼部侍郎,但心境并不平静,不久辞归。好友黄宗羲认为他晚年有所改变,曾为他作《八哀》一律。他推崇杜甫诗歌,狂和杜之《秋兴八首》,以八首为一组,连赋十三组,计一百零四首,题为《后秋兴》,编成《投笔集》。在其中,他竭力向国人表示恢复故国的愿望,并诅咒清廷和吴三桂。因之,他的诗文在乾隆时遭到了焚毁。但是,在汉人心目中,他的民族罪人之名,终难洗刷。 本书选读的这首七律,是其中的上乘之作,正代表了钱诗后期创作水平和思想状况。他的诗风格与晚唐或宋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其中若干诗作有某些创见,诗艺也较为谙熟。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