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名画《踏歌图》赏析
释义

名画《踏歌图》赏析

踏歌图

南宋·马远作

绢本水墨

纵一九二.五厘米

横一一一厘米

藏故宫博物院

《踏歌图》的构图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中间以云气相隔。上部危峰挺立、楼阁掩映,城廓隐约可见,分明是帝王城畿景色。下部为近景,翠竹垂柳,溪水石桥,几个农民正结伴踏歌而行。这一远一近两层意思鲜明地点出了主题:在一片仙灵之气的清山秀水中,帝王安居宝座,天下太平,人民载歌载舞,生活幸福。一派歌舞升平、太平盛世的景象。

正隆六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攻宋,兵溃被杀,其后内部矛盾激化,仅图自守,无力攻宋,民族矛盾渐趋缓和。南宋经济在相对稳定情况下有所增长,统治者更是粉饰太平,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马远《踏歌图》正是这一时代背景的产物。作者是宋光宗、宁宗两朝的画院待诏,画上有当时皇帝宁宗赵扩所题五绝诗一首,明确地道出了《踏歌图》的主题思想:

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

画上“踏歌”的人物是点明主题之处,表现得十分生动。人物共有六个,中间一老者,右手拄着拐杖,左手抓耳挠腮,双脚正踏着节拍,上身摆动在作舞蹈。憨态可爱,裤子上缀着补丁,幸福歌声中露出一丝生活的真实。老者刚走过的石桥上,一壮年汉子双脚踏着节拍,两手拍着巴掌,摇摇晃晃地走过来,他眼睛眯成了两条缝,咧着大嘴在笑在唱。其后一人紧紧抓着他的腰带,踉踉跄跄地跟在后面。最后,竹林边一个壮年汉子肩扛竹棍,上挑酒葫芦,眉头不展,想着心事,步履蹒跚地走着。那个酒葫芦点出了一个“醉”字,这些人正是趁着酒兴,踏歌而归。从这一点看,画家是否真心实意地粉饰太平是值得怀疑的。田垅左端还画着一大一小两个孩童,他们望着踏歌而来的前辈长者,既感到不可思议,又觉得可笑。画家似乎通过孩童的神色告诉人们,这种欢乐愉快是表面的、反常的。那眉头不展的表情、那肩头膝下的补丁、那借酒而来的欢乐似乎表现出画家对社会现实的深层忧虑,而在表面上又是迎合圣意的。

人物表现技法十分简洁,衣纹用钉头鼠尾描,拙壮有力,五官等细部点戳而成,生动自然。在宋代人物画表现中亦为上乘之作。

踏歌图

画山水是马远的特长。他的山水画在构图上一变五代、北宋以来的全景式,而截取景观的一角,或近山参天,远山则低,或四面全空,仅画一孤舟,以突出近景,强调空间感。画山石等学李唐而有所发展,以水墨作大斧劈皴,用墨凝重,对比强烈。画松瘦硬屈曲,长臂伸出。用笔刚健而有力,笔锋显露。画树多细而清劲。这些特点在《踏歌图》中都有所表现。

构图上部峭拔的山峰十分引人注目,那瘦硬坚挺、过分夸张的细长形体不仅为上部景色定了秀峭清高的基调,而且和下部巨石的矮壮墩厚形成强烈对比。上部远山也顺应基调而为愈细愈高之势,已经脱离了自然造化形体而带有人间仙境的寓意。下部田垅大体成一字横向,竹、树多作俯势,照应横向基调。而一株老干新枝的垂柳又圆曲而上,在上部纵向和下部横向基调中取得平衡、和谐。

皴法主要为大斧劈皴,在卧石和秀峰上痛快淋漓地迅疾刷扫,造成劲挺浑大的效果。水纹勾法则又柔弱绵软,与石法鲜明对比而不着意于孤立效果。

《踏歌图》是马远的代表作,也是南宋院体绘画的典型作品。它所显示的画风不仅对南宋画坛有深刻影响,及至明代浙派亦一脉相承。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0 7:3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