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名画《赤壁后游图》赏析
释义

名画《赤壁后游图》赏析

赤壁后游图

南宋·马和之作

绢本淡设色

纵二五.九厘米

横一四三厘米

藏故宫博物院

此图无作者款印,卷后宋高宗赵构草书《后赤壁赋》全文,押圆龙玺及“太上皇帝之宝”方玺,为五十五岁退位后的二十六年中所书。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被贬黄州时,于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两度夜游黄州赤壁,写下了千古名篇前、后《赤壁赋》和调寄“念奴娇”的《赤壁怀古》。黄州赤壁并非三国时赤壁大战之地,但苏轼借三国赤壁以寄怀古幽思,泄胸中块磊。《前赤壁赋》主要写真景实情,《后赤壁赋》较多虚境幻境。

以《赤壁赋》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在苏轼同时代已经出现,相传苏轼好友、著名画家李公麟就曾画过“赤壁赋图”,惜已失传。历代赤壁赋图大致分为山水画和故实画两种形式,前者为单幅,于固定空间写东坡与客泛舟夜游赤壁情景,现存最早的作品有金代武元直《赤壁图》。故实画是空间转换的连景长卷,分段展示故事情节,多半限于情节曲折离奇的“后赤壁赋”,现存最早作品为北宋乔仲常的《后赤壁赋图》。

南宋则有马和之的《赤壁后游图》卷,综合两种形式,并不依照原文次序,而妙造自如。画面内容,江水浩瀚,一叶扁舟随波飘荡,梢公挟橹,袖坐观景,童子把桨搁在舱板上,写出了“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的景象。三人席舱而坐,围着尊、盘、杯、盏,居中正坐者即主人苏轼,他敞襟袒胸,长髯飘拂,左手扶舷,回首后仰,一副狂放不羁的神态,笔触简略,却传达了既已“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复又登舟之后的豪情逸趣。东坡与客的视线,都集中在天上一鸟,它就是“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的“孤鹤”。作者着重刻画众人惊喜的目光、指手画脚的神态。元汤垕《画鉴》云:“马和之作人物甚佳,行笔飘逸,人目为小吴生。更能脱去习俗,留意高古,今人未易到也。”此卷可为佐证。

赤壁后游图

此图结构比较简略,而能景情相融。江上水光接天,泛起层层波浪,拍击山崖和乱石,形成团团漩涡;山不见顶,而天空悬着一轮明月,正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赤壁夜景。远处青山起伏,和江流相掩映,展开辽阔空间;江风吹来,草木株披,更添一片萧索。和之不仅真实地描绘初冬赤壁的夜色,也贴切地烘托了苏轼“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的心情。

马和之的画法脱胎于吴道子,其主要特征是将道子的“莼菜条”变化为兰叶描与马蝗描,飞动流利而细秀潇洒,相当灵活地运用于不同的物象,写出了变化多端的人物衣纹,轻盈的江水或层叠的波浪,以及树枝挺出,蔓草迎风,山石峭拔,陂陀萦带。而且勾、皴、点、染并用,浓、淡、干、湿相间,笔墨融会而多变化。有些部分,略施淡赭,色调格外清雅。这些特点形成马和之独特画风,但对后世的影响并不显著。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1: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