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吃人
释义

吃人

·侯 白·


隋朝有人敏慧,然而口吃。杨素每闲闷,即召与剧谈。尝岁暮,无事对坐,因戏之曰:“有大坑深一丈,方圆亦一丈,遣公入其中,何法得出。”此人低头良久,乃问云:“有梯出否?”素曰:“只论无梯,若论有梯,何须更问。”其人又低头良久,问曰:“白白白日,夜夜夜地?”素云:“何须云白日夜地?”乃云:“若不是夜地,眼睛不瞎,为甚物入入里许?”素大笑。又问云:“计公多能,无种不解。今日家中有人被蛇咬足,若为医治?”此人即应声报云:“取取五月五日南墙下雪雪涂涂,即即活。”素云:“五月何处得雪?”答曰:“若五月五日无雪,腊月何处有蛇咬?”素笑而遣之。

〔选自《启颜录》〕

●●
老舍认为:“写短篇小说时,就像画画一样,要色彩鲜明,要刻画出人物形象。所谓刻划,并非指花红柳绿地作冗长的描写,而是说,要三言两语勾画出人物的性格,树立起鲜明的人物形象来。”微型小说因篇幅短小,更要如此。
《吃人》这篇小说用字不多,却将一个人物刻划得栩栩如生。作者抓住四个字:口吃、敏慧。口吃是外部的形体特征;敏慧是内部的性格特征。而且,内外结合,交错并出,颇见功力。
在隋代,人们喜欢互相出问题让人回答,无论在日常生活里,还是在宗教辩论中,都爱用难题难倒对方,以此达到娱乐、论辩的目的。这几乎是当时的一种社会风气。这位口吃者,可能是杨素家的食客之一。杨素是隋朝的宰相这类的高级官员。在一个岁末的日子里,他因空闲无事,便找口吃者来交谈取乐。他向口吃者连出了两个难题。头一个难题是问口吃者掉在深广都一丈的深坑里怎么出来。口吃者反问,有无梯子,杨素说,有梯子还用问吗?其人低头良久,问道:“白白白日,夜夜夜地。”杨素认为问你能不能不出来,这与白日夜地有什么关系呢?口吃者反诘道,如果不是黑夜,眼又不瞎,怎么会掉进去呢?有意思的是,每问都低头沉思良久,其实,他早已想好必须这么回答了,装着沉思,又问有无梯,再问“白日夜地”,都是麻痹杨素,为自己不会掉下去,故也无所谓上来的答案作准备。杨素想用难题“套”住他,他却轻巧地从“套”中解脱出来,将对方的问题变成不是问题,表现了迂回脱套的才智。
杨素在岁暮时提出家人有人被蛇咬了,问口吃者怎么医治。这次,他不低头沉思,也不口吃了,即应声报云:“取五月五日南墙下的雪涂。”为什么呢?因为他立刻找到了杨素问题中的矛盾:“腊月寒天,蛇都冬眠地下,家里人怎么被咬呢?”故提出用端午的雪去涂伤口。杨素没加思索,说端午怎么会有雪?口吃者则答,腊月怎么会有蛇?这次不是他自己从难题中脱套出来,而是让杨素自己陷入矛盾中,由他亲自给口吃者脱套。
这两个难题,口吃者都轻易地解决了,这是一种敏捷的辩才,反映口吃者头脑灵活,反映快速。有意思的是“口吃”与敏慧集于他一身,但他引杨素上当时,往往“口吃”,而在解决矛盾的一刹那,他倒不口吃了。可见,其人是有口吃的毛病,但口吃往往又是他掩护自己,引诱别人的手段。
从难题中去刻划人物,尽管杨素与口吃者之间仅仅是为了消闲解闷而互相对答,其实也是一种冲突。只是这冲突不是现实性的,而是娱乐性的,在这种虚幻的冲突中去刻划人物,所以小说既幽默,又机智,颇有余味。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3: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