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南北路,高盖者何人。”诗句出处:《登乐游园望》;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作品。
东北何霭霭,宫阙入烟云。
爱此高处立,忽如遗垢氛。
耳目暂清旷,怀抱郁不伸。
下视十二街,绿树间红尘。
车马徒满眼,不见心所亲。
孔生死洛阳,元九谪荆门。
可怜南北路,高盖者何人。
【注释】:
诗文 | 可怜南北路,高盖者何人。 | |
释义 | 可怜南北路,高盖者何人。“可怜南北路,高盖者何人。”诗句出处:《登乐游园望》;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作品。 独上乐游园,四望天日曛。 | 东北何霭霭,宫阙入烟云。 爱此高处立,忽如遗垢氛。 耳目暂清旷,怀抱郁不伸。 下视十二街,绿树间红尘。 车马徒满眼,不见心所亲。 孔生死洛阳,元九谪荆门。 可怜南北路,高盖者何人。 【注释】: 可:(一)①同意。《左传·隐公三年》:“公曰:不可。”②正确。《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使以臣之言为可,愿行而利其道;以臣之言为不可,久留臣无为也。”(使:如果。)③值得。白居易《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④能够;可以。《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⑤着实。《史记·田单列传》:“吾惧燕(yān)人掘吾城外冢墓,僇(lù)先人,可为寒心。”(僇:通“戮”。杀。此指戮尸。)⑥适合;适宜。张翰《杖赋》:“方圆适意,洪细可乎。”李渔《笠翁一家言·笠翁偶集·种植部》:“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此皆言其可目者也。”⑦痊愈。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瘦得浑如削,百般医疗终难可。”(浑:简直。)⑧当着,对着。周邦彦《南柯子》:“晓来阶下按新声,恰有一方明月可中庭。”(按:击,奏。一方:一块。)⑨副词。1.表示估计,相当于“大约”。王维《洛阳女儿行》:“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2.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李白《相逢行》:“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3. 表示反诘,相当于“岂”“哪”。《史记·项羽本纪》:“骓不逝兮可奈何!”方干《山中言志》:“潜夫自有孤云侣,可要王侯知姓名?”(潜夫:隐居的人。) (二)kè [可汗(hán)]亦作“可罕”。古代北方一些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古乐府《木兰诗》:“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帖:军中文告。)可怜:①值得怜悯。白居易《卖炭翁》:“~~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②可爱。《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自名秦罗敷,~~体无比。”③可惜。杜牧《阿房宫赋》:“楚人一炬,~~焦土。”④可怪。陆游《平水》:“~~陌上离离草,一种逢春各短长。”⑤可羡。白居易《长恨歌》:“姐妹兄弟皆列士,~~光彩生门户。”怜:①怜悯;同情。《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身居项王掌握中数(shuò)矣,项王怜而活之。”②爱;怜爱。韩愈《履霜操》:“母生众儿,有母怜之。独无母怜,儿宁不悲!”《战国策·赵策四》:“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北:①方位名。北方。《诗经·邶风·北门》:“出自北门,忧心殷殷。”(殷殷:忧伤的样子。)②军队战败退却;败逃。《孙子兵法·军争》:“佯北勿从。”(敌人假装逃跑,不能追赶。)路:①道路;路途。《楚辞·九歌·国觞》:“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②路程。陶潜《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③途径;方向。《尚书·洪范》:“无有作恶,遵王之路。”诸葛亮《前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引喻:称引说话。)④仕途,执政。许棠《讲德陈情上淮南李仆射八首》之八:“当路公卿谁见待? 故乡亲友自疑非。”(待:宽容。疑非:怀疑有错误。)⑤法度;规则。李华《御史中丞厅壁记》:“遵王路以整多方。”(王:指先王。)⑥方面;地区。田艺衡《留青日记·赌博》:“苏常一路尤甚,士大夫归家者则开赌坊,盖避禁也。”(苏常:苏州、常州。避禁:避开禁令。)⑦车。《左传·昭公四年》:“王思旧勋而赐之路。”⑧大。《史记·孝武本纪》:“路弓乘矢。”⑨宋朝和元朝行政区划名。宋的路约相当于现在的省,元的路约相当现在的地区。高:①高。与“低”相对。《荀子·劝学》:“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厚也。”杜荀鹤《春宫怨》:“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重:重叠。)②指高度。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五首》之四:“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③高级;上等;优良。《对楚王问》:“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④岁数大。《左传·昭公十五年》:“且昔而高祖孙伯黶,司晋之典籍。”⑤高超;高明的。《汉书·晁错传》:“对策者百余人,唯错为高第。”(对策:对答写在简策上的考题。)⑥尊崇。《庄子· 盗跖》:“世之所高,莫若黄帝。”⑦高尚。《韩非子·五蠹》:“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盖:①用草或苇编成的覆盖物。《左传·襄公十四年》:“被苫(shān)盖,蒙荆棘。”(被:覆盖。苫:用草编成的覆盖物。)②建筑房屋。王褒《僮约》:“治舍盖屋。”③车盖、伞等遮阳挡雨的用具。《周礼·考工记·轮人》:“轮人为盖。”《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为黄屋盖乘舆,出入拟于天子。”(屋:同“幄”。帐幕。)④器物上的盖子。《礼记·少仪》:“器则执盖。”⑤遮蔽;掩盖。《淮南子·说林》:“日月欲明而浮云盖之。”⑥超过;压倒。《史记·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⑦崇尚。《国语· 吴语》:“夫固知君王之盖威以好胜也。”⑧副词。表推测,相当于“大概”。《论语·里仁》:“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⑨连词。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⑩助词。多用于句首。无实在意义,其作用只是引出下面的议论或说明。《史记·李斯列传》:“盖闻圣人迁徙无常,就变而从时,见末而知本,观指而睹归。”(本:根。)(11)通“盍”(hé),是“何不”的合音。《礼记·檀弓上》:“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12)通“阖”。门扇。《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荦有力焉,能投盖于稷门。”者:①代词。指人、物、事、时间、地点等。《道林寓居》:“青嶂者边来已熟,红尘那畔去应疏。”②助词。1.与动词、形容词或短语构成“者”字结构,表示人、事、物等。《老子》:“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史记·项羽本纪》:“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2. 与数词构成“者”字结构,指称前边的事物。《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3. 与时间名词构成“者”字结构,相当于“……的时候”。《庄子·齐物论》:“昔者十日并出。”4.用在名词主语后,表示提顿或判断。《史记·陈涉世家》:“陈胜者,阳城人也。”5. 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末,表示因果关系或假设关系。《战国策·齐策一》:“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③语气词。用于句末,与疑问代词“谁”、“何”等配合,表示疑问语气。《史记·项羽本纪》:“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何:(一)①疑问代词。1. 什么。《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nóng)矣?”(那长得很茂盛的是什么?)2. 为什么。《汉书·伍被传》:“公独以为无福,何?”3. 何处。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②副词。1.表示反问。相当于“怎么”、“哪里”。《史记·项羽本纪》:“大王来何操?”《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身,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邪:同“耶”。)2.表示感叹。相当于“多么”。曹操《观沧海》:“水何澹澹。” (二)hè 扛;担。《诗经·曹风·候人》:“何戈与祋(duì)。”(祋:兵器名。)泛指背负。《诗经·小雅· 无羊》:“何蓑(suō)何笠。”引申为承受。《诗经·商颂·长发》:“何天之休。”(休:福。)以上意义后来写作“荷”。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