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古代的角抵 |
释义 | 古代的角抵角抵,亦作“觳抵”,是我国古代一种体育活动.大约与现代的“摔跤”相似。颜师古注引应劭日:“角者,角技也;抵者相抵触也。”相传起源于战国。秦称“角觝”、“角力”,以后又称“相扑”、“相交”。 其实,角抵的起源一直可以追溯到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传说,距今大约4600多年前,黄帝的部落与蚩尤的部落在涿鹿进行了一次大战。蚩尤部落的人头上带着角,以角抵人,锐不可当。所以这一带的老百姓至今还流传着一种头戴牛角,三三两两互相抵斗的游戏,叫做“蚩尤戏”。这种角抵是我国最古老的格斗形式。在西周,徒手相搏称“角力”,是一项重要的军事训练内容。每年冬天,周朝天子都要把他的将帅们召集在一起,进行射箭和角力练习,并亲自检查训练效果。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徒手肉搏的角力,才真正成为练武与娱乐相结合的一种体育活动。当时的民间角抵已是相当普遍。1955年在陕西长安县客省庄出土的青铜透雕,就刻有民间角抵的形象。 秦朝,角力正式定名为“角抵”,并成为一种专供宫廷欣赏的表演,叫做“角抵戏”。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是时二世在甘泉,方作觳抵优俳之观。”秦二世胡亥这位皇帝非常欣赏角抵,当他在甘泉宫中观看角抵戏时,打扰他的人常常要遭到训斥。就是丞相李斯有重要国事来求见,也要吃闭门羹。到了汉代,角抵戏的内容不断增加,成为百戏的统称。除了角力外,其中还包括歌舞杂技。当时汉代的角力,最流行的有三种形式。一、战国式:一手抱住对方的腰,另一手扳对方的腿。二、吉林集安式:双手固定搂抱对方腰部,以身体倒地为负。三、湖北江陵式:没有固定抱法,可使用击、打、摔、拿等多种动作。汉代时的角力规定,角抵者上体裸露,下穿长裤或短裤。 唐代以后,因角抵之名恐与“百戏”相混,故改称“相扑”。唐代有一个职业相扑队,叫“相扑棚”,专门为宫廷进行表演。并规定农历正月十五和七月十五日为角抵之日。有一位相扑高手,叫蒙万赢,十四五岁就进了相扑棚。他反应敏捷,动作迅猛,与人相扑,所向无敌,得到皇帝的赏识,具有“万赢”的美称。唐代有许多皇帝也很热衷于角抵。如唐庄宗,平生最爱玩相扑,有时兴起,当着百官面拉人比赛交胜,许多武官都故意输给他。一天他对大臣李存贤说:“若能赢我,就赏你一郡。”结果李存贤扳倒唐皇帝后,做上了蔚州刺史。在军队中,相扑活动也是相当普及。据北宋王谠《唐语林》卷四记述:唐时镇海守军,有四名相扑高手,叫富仓龙、沈万石、冯玉千、钱子涛。在一次比赛前,人们故意煮了一大锅半生不熟、连筋带皮的老牛肉,切成大块,盛在大盘中请他们吃。其中三人看了心中发怵,不敢下口,只有冯五千,环眼圆睁,双手拿过肉就大嚼大吃起来。吃过后,进行比赛,冯五千果然大获全胜。 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文化娱乐的需要,相扑在宋代民间大为盛行。一些江湖艺人,往往身怀绝技。在《水浒》七十四回中,记述了梁山好汉燕青与号称“擎天柱”任原的一次相扑擂台赛。燕青“抢将入去,用右手扭住任原,探左手插入任原交裆,用肩脚顶住他胸脯,把任原直托起来,头重脚轻,借力便旋四五旋,旋到献台边,把任原头在下,脚在上,直撺下献台来。这一扑,名唤鹁鸽族。”当时比较有名的相扑高手有:撞倒山、铁板踏、宋金刚、倒提山等。南宋时临安(今杭州)有周急快、赛关索、杨长脚等十多个名手。护国寺南高峰曾设露台,邀请天下相扑高手争交,得胜者可以升官、重奖。魏晋已有女子相扑。南宋时,女子相扑更是盛行。当时杭州城有嚣三娘、黑四姐和上面提到赛关索。另外,在民间娱乐场所还设有小儿相扑。一些江湖艺人还成立了“角抵社”。 我国第一部体育史著作是宋调露子《角力记》,记述了当时角抵发展演变的过程。据《日本书记》载,日本相扑是奈良时代从中国传入的。角抵经过几千年的演变,现已成为我国各民族中流传广泛的摔跤。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