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不惧死,所惧死无益。”诗句出处:《寄狄拾遗,时为魏州从事》;是唐朝诗人姚合的作品。
三年城中游,与君最相识。应知我中肠,不苟念衣食。
主人树勋名,欲灭天下贼。愚虽乏智谋,愿陈一夫力。
人生须气健,饥冻缚不得。睡当一席宽,觉乃千里窄。
古人不惧死,所惧死无益。至交不可合,一合难离坼。
君尝相劝勉,苦语毒胸臆。百年心知同,谁限河南北。
【注释】:
诗文 | 古人不惧死,所惧死无益。 | |
释义 | 古人不惧死,所惧死无益。“古人不惧死,所惧死无益。”诗句出处:《寄狄拾遗,时为魏州从事》;是唐朝诗人姚合的作品。 少在兵马间,长还系戎职。鸡飞不得远,岂要生羽翼。 | 三年城中游,与君最相识。应知我中肠,不苟念衣食。 主人树勋名,欲灭天下贼。愚虽乏智谋,愿陈一夫力。 人生须气健,饥冻缚不得。睡当一席宽,觉乃千里窄。 古人不惧死,所惧死无益。至交不可合,一合难离坼。 君尝相劝勉,苦语毒胸臆。百年心知同,谁限河南北。 【注释】: 古:①往昔;历时久远。与“今”相对。《周易·系辞下》:“上古穴居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易:换。宫室:房舍。)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②指古代的事物;旧;原来。《古诗十九首》之十六:“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③久远;古老。赵与时《宾退录》卷三:“客土二字,其来甚古。”④古体诗的简称。或称古风、古诗。与近体诗相对,不受平仄、对仗等格律的限制,形式比较自由。《诗薮·古体上》:“歌至五、七言古,全不入乐矣。”不:(一)①不。《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诗经·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悬)特兮。”(特:三岁的兽。)②非;不是。《荀子·君道》:“能中是者取之,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③无;没有。《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不德而有功。”④未。《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⑤句中助词。无实义。《逸周书·皇门》:“我不则寅哉寅哉!”[不禄]士死的讳称。《礼记·曲礼下》:“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 (二)fū花萼。后作“柎”。《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wěi)。”(常棣:即棠梨树。 鄂:同“萼”。 :有光采。)惧:①戒惧;恐惧。《论语·子罕》:“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吕氏春秋·论人》:“威不能惧,严不能恐。”《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惧而不出,数月不见。”《聊斋志异· 董生》:“董益惧,战栗哀求,愿乞怜恕。”(益:更加。)②担心。《左传·哀公七年》:“惧君威之不立。”《谏太宗十思疏》:“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③使害怕;使畏惧。《老子》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所:①处所;位置;地方。《墨子·号令》:“夜以火指鼓所。”《诗经·豳风·九罭》:“鸿飞遵渚(zhǔ),公归无所。”(遵:沿着。渚:水中的沙洲。)②元、明时驻军的一种建制。《明史·兵志二》:“度(duó)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度:估量。)③不定数词,附在数量词后表示概数。《史记·李将军列传》:“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陈:同“阵”。)④量词。计算房舍及其他处所。《宋书 ·沈庆之传》:“居清明门外,有宅四所,室宇甚丽。”《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刺足阳明脉,左右各三所。”⑤助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1. 动词后不再出现表事物的词。《荀子·荣辱》:“此小人之所务而君子所不为也。”2. 动词后用“者”或“的”表示事物。《战国策·齐策四》:“视吾家所寡有者。”3. 动词后仍出现表事物的词。《史记·项羽本纪》:“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⑥助词。放在动词前表示被动,多与“为”配合使用。《汉书·黄霸传》:“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乌:乌鸦。)[所以]1.表示原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2. 表示使用的东西。《墨子·公输》:“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距:同“拒”。)3. 表示方法或凭借。《荀子·议兵》:“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惧:①戒惧;恐惧。《论语·子罕》:“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吕氏春秋·论人》:“威不能惧,严不能恐。”《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惧而不出,数月不见。”《聊斋志异· 董生》:“董益惧,战栗哀求,愿乞怜恕。”(益:更加。)②担心。《左传·哀公七年》:“惧君威之不立。”《谏太宗十思疏》:“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③使害怕;使畏惧。《老子》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无:①没有。跟“有”相对。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②副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商君书·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弱也?”③连词。表示条件,相当于“无论”、“不论”。《诗经·鲁颂·沣水》:“不小不大,从公于迈。”④通“毋”。不要。《古诗源·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当奈公何!”⑤非;不是。《管子·形势》:“则国非其国,而民无其民也。”⑥语气词。用于疑问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否”。白居易《问刘十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益:①水漫出器。引申为水涨。后作“溢”。《吕氏春秋·察今》:“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yōng)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表:标志;作记号。澭水:古水名,在今山东濮县境。暴:突然。循:顺着。涉:徒步过河。溺:淹。)②增多;增加。与“损”相对。《韩非子·定法》:“五年而秦不益一尺之地。”③富足;富裕。《吕氏春秋·贵当》:“其友皆孝悌纯谨畏令,如此者,其家必日益,身必日荣矣。”④利益;好处。《论语 · 卫灵公》:“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⑤资助;补助。《战国策·秦策二》:“甘茂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⑥副词。表示程度加深并发展。1. 表示前后比较。相当于“更”、“更加”。《文子·上礼》:“故扬汤止沸,沸乃益甚。”2.表示渐进。相当于“渐”、“逐渐”。《汉书·苏建传附苏武》:“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愈:痊愈。)⑦古州名。汉置。在今四川省境内。⑧通“嗌”。噎住。《吕氏春秋·审时》:“得时之稻……舂之易而食之香。如此者不益。”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