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此留惠爱,庶几风化淳。”诗句出处:《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是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 |
鲁国一杯水,难容横海鳞。仲尼且不敬,况乃寻常人。
白玉换斗粟,黄金买尺薪。闭门木叶下,始觉秋非春。
闻君向西迁,地即鼎湖邻。宝镜匣苍藓,丹经埋素尘。
轩后上天时,攀龙遗小臣。及此留惠爱,庶几风化淳。
鲁缟如白烟,五缣不成束。临行赠贫交,一尺重山岳。
相国齐晏子,赠行不及言。托阴当树李,忘忧当树萱。
他日见张禄,绨袍怀旧恩。
《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注释】:
及:
①赶上;追上。《左传·成公二年》:“故不能推车而及。”《吕氏春秋·听言》:“往者不可及,来者不可待。”②至;到达。《左传·宜公十五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③如;比得上。《战国策·齐策一》:“君美甚,徐公何能及也。”④趁着。《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济:渡河。)《战国策·赵策四》:“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⑤介词。和;与。《诗经·豳风·七月》:“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殆:只怕。公子:指贵族之子。)《诗经·卫风·氓》:“及父偕老,老使我怨。”此:
①代词。这;这个。《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礼记·礼运》:“此之谓大同。”②这样;这般。庾信《哀江南赋》:“天何为而此醉。”③副词。乃;则。《后汉书·黄琼传》:“必待尧舜之君,此为志士终无时矣。”留:
(一)①停留;停止。《史记·魏公子列传》:“已却秦存赵,使将将其军归魏,而公子独与客留赵。”②留下。《史记·高祖本纪》:“吕公因目固留高祖。”③扣留。《史记·李斯列传》:“赵高因留所赐扶苏玺书。”(玺书:封口处盖有玉玺的诏书。)④保存;存留。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塚向黄昏。”⑤拖延。《战国策·宋卫策》:“臣请受边城,徐其攻而留其日。”⑥古地名。1.春秋郑邑。故地在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城。2. 春秋宋邑。故地在今江苏省沛县东南。(二)liù等待;伺候。《庄子·山木》:“执弹而留之。”惠:
①仁爱;仁慈。《周易·益》:“有孚(fú)惠心,勿问元吉。”(孚:诚信。勿问元吉:无须疑问,会有大吉。)《诗经·小雅·节南山》:“昊天不惠,降此不戾。”②恩惠。《左传·庄公十年》:“小惠未遍,民弗从也。”③赐与……恩惠与好处。沈约《大观舞赋》:“宽以惠下,德以为政。”④和;柔和。嵇康《琴赋》:“清露润其肤,惠风流其间。”《诗经·邶风·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⑤敬词。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动。《左传·僖公四年》:“君惠徼(yāo)福于敝邑之社稷。”(徼:求。敝邑:对自己国家的谦称。社:土神。稷:谷神。)⑥通“慧”。聪明。《列子·汤问》:“甚矣,汝之不惠。”惠爱:
仁惠,慈爱。《后汉书·冯衍传》:“~~之诚,加乎百姓。”爱:
①亲爱;喜欢;喜爱。《战国策·赵策四》:“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②心爱之物。《聊斋志异·石清虚》:“叟乃曰:‘石果君家者耶,仆家者耶?’答曰:‘诚属君家,但求割爱耳。’”③男女间有情有爱。苏武《留别妻》:“结发为夫妇,恩爱两不移。”④爱惜;怜惜;爱护。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⑤吝啬;贪恋。《老子》:“甚爱必大费。”⑥对别人女儿的尊称。裴同良《清和郡夫人张氏墓志》:“夫人张氏,府君贾秀曾孙,游击休利之爱。”(府君:古称太守或对一般人的尊称。游击:武官名。)⑦通“薆”。隐蔽。《礼记·礼运》:“故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庶:
①众多;多。《论语·子路》:“既庶矣,又何加焉?”②百姓。《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三后之姓,于今为庶。”③古代以正妻所生长子以外的子女为庶,后以妾所生的子女为庶。与“嫡”相对。《左传·文公十八年》:“杀嫡立庶。”④宗族中的支族。潘岳《杨荆州诔》:“昭穆繁昌,枝庶分流。”(昭穆:指宗族。)⑤差不多;可以。《史记·五帝本纪》:“尔其庶矣!”(尔:你。)⑥希冀;期望。《后汉书·冯衍传下》:“惟吾志之所庶兮,固与俗其不同。”(俗:世俗。)⑦副词。1.表示希望。《诗经·大雅·生民》:“庶无罪悔。”2. 表示可能。《左传 · 哀公六年》: “是以求长(zhǎng)君,庶亦能容群臣乎!”[庶几]1.差不多;可以。《孟子·庄暴见孟子》:“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2.表示希望与可能。《孟子·公孙丑下》:“王庶几改之。”《汉书 ·李寻传》:“唯有贤友强辅,庶几可以保身命,全子孙,安国家。”(辅:辅佐。)几:
(一)古人坐时凭依的器具。《诗经·大雅·公刘》:“俾筵俾几。”(俾:使,使人。筵,几:用如动词。指铺席、设几。)《孟子·公孙丑下》:“隐几而卧。”后指放置物件的小桌。苏轼《雨中过舒教授》:“几砚寒生雾。”《聊斋志异·促织》:“帘外设香几。” (二)jǐ[几几]装饰美盛的样子。《诗经·豳风·狼跋》:“赤舄几几。”风:
(一)①空气流通的现象。《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②吹风;让风吹。《孟子·公孙丑下》:“有寒疾,不可以风。”③比喻快速如风。《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和五年》:“俟足下军到,风发相赴。”④气势;势头。《晋书·刘毅传》:“好臧否人物,王公贵人望风惮之。”⑤教化;教育。《周书·齐炀王宪传》:“宣风导礼。”⑥风气;风俗。柳宗元《捕蛇者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陆游《游山西村》:“衣冠简朴古风存。”⑦景象;景色。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之一:“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⑧风度;风格。杜甫《咏怀古迹五首》:“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⑨歌谣;民歌。《左传·襄公十八年》:“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骤:屡次。)⑩走失;散失。《尚书·费誓》:“马牛其风。”(11)病名。《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注引《典略》:“太祖先苦头风,是日疾发卧。”(12)讽诵。严羽《沧浪诗话·诗辩》:“先须读《楚辞》,朝夕讽詠,以为之本。” (二)fěng 通“諷(fěng)”。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诫。《汉书·赵广汉传》:“广汉闻之,先风告(杜)建不改,于是收案致法。”(收案:收审。)[风骚]《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的合称。《宋书·谢灵运传论》:“莫不同祖风骚。”(祖:效法。)也泛指诗文。高适《同崔员外綦毋拾遗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晚晴催翰墨,秋兴引风骚。”(翰:笔。)风化:
①教育,感化。《汉书·礼乐志》:“盛揖攘之容,以~~天下。”②风俗,教化。《三国志·魏·陈群传》:“从其~~,无恐惧之心。”化:
①变化;改变。《吕氏春秋·察今》:“变法者因时而化。”引申为生长,化育。《周易·咸》:“天地感而万物化生。”②教化;感化。用教育感化的方法改变人心风俗。《礼记·学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成俗:形成风俗。)傅玄《晋鼙舞歌·大晋篇》:“化感海外,海外来宾。”(宾:归顺。)③习俗;风气。《晋书·刘波传》:“伤化毁俗者,虽亲虽贵,必疏而远之。”《汉书·叙传下》:“败俗伤化。”④造化,即大自然。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之六:“古之得仙道,信与元化并。”(信:诚然。元:同“玄”,玄妙。并:并存。)也指自然之道,即自然规律。《素问·五常政大论》:“化不可代,时不可违。”⑤死的委婉说法。《孟子·公孙丑下》:“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又特指僧、道死亡。⑥化除。《韩非子·五蠹》:“钻燧(suì)取火,以化腥臊。”(燧:古代取火的工具。)⑦融解。曾巩:“有冯异,以化黄金干太后。”淳:
(一)①质朴;敦厚。《墨子·所染》:“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新论·风俗》:“风有厚薄,俗有淳浇。”(浇:刻薄。)②味道浓厚。《论衡·自然》:“淳酒味甘,饮之者醉不相知。”③精纯;纯净。王屮《头陀寺碑文》:“法师释昙珍,业行淳修,理怀渊远。”(释:加在僧尼名字前以示身分。)《梦溪笔谈·杂志一》:“颜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烟甚浓。”(颜:色。然:燃。)④成对。《左传·襄公十一年》:“郑人赂晋侯以广车、軘车,淳十五乘。”⑤通“焞tūn”。光明。陆机《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淳曜六合,皇庆攸兴。”(六合:指天地四方。)杨炯《庭菊赋》:“含天地之精气,吸日月之淳光。”(二)zhūn浇灌。《周礼· 考工记· 钟氏》:“钟氏染羽……淳而渍(zì)之。”(渍:浸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