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心犹警露,哀响讵闻天。”诗句出处:《相和歌辞·飞来双白鹤》;是唐朝诗人虞世南的作品。
飏影过伊洛,流声入管弦。鸣群倒景外,刷羽阆风前。
映海疑浮雪,拂涧泻飞泉。燕雀宁知去,蜉蝣不识还。
何言别俦侣,从此间山川。顾步已相失,裴回反自怜。
危心犹警露,哀响讵闻天。无因振六翮,轻举复随仙。
【注释】:
诗文 | 危心犹警露,哀响讵闻天。 | |
释义 | 危心犹警露,哀响讵闻天。“危心犹警露,哀响讵闻天。”诗句出处:《相和歌辞·飞来双白鹤》;是唐朝诗人虞世南的作品。 飞来双白鹤,奋翼远凌烟。双栖集紫盖,一举背青田。 | 飏影过伊洛,流声入管弦。鸣群倒景外,刷羽阆风前。 映海疑浮雪,拂涧泻飞泉。燕雀宁知去,蜉蝣不识还。 何言别俦侣,从此间山川。顾步已相失,裴回反自怜。 危心犹警露,哀响讵闻天。无因振六翮,轻举复随仙。 【注释】: 危:①忧惧。《战国策 ·西周策》:“窃为君危之。”(窃:私下。)②危险;危急。《左传·僖公三十年》:“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③危险;使遭受危险。《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此危吾位者也。”④屋脊。《史记·魏世家》:“上屋骑危。”⑤端正;正。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危坐一时,痹不得摇。”(痹:麻木。摇:动。)⑥高;高峻。《庄子·盗跖》:“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长剑。”李白《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⑦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吕氏春秋·仲夏》:“仲夏之月,日在东井,昏亢中,旦危中。”⑧通“诡”。险诈。《史记·李斯列传》:“今高有邪佚之志,危反之行。”心:①心脏。《淮南子·原道》:“心者,五脏之主也。”②通常指思维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国语·周语上》:“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③挂怀;关心。唐顺之《与吕沃洲巡按书》:“两公者,一日居乎其位,一日心乎其民者也。”(乎:于。)④中央;中心。刘禹锡《洞庭秋月行》:“洞庭湖月生湖心。”⑤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吕氏春秋·季夏》:“季夏之月,日在柳,昏心中,旦尾中。”[心腹]1.要害之处。《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而敌家数道并进,已入心腹。”2. 亲信的人。犹:①兽名。也叫犹猢,形似麂。《水经注·江水一》:“山多犹猢,似猴而短足,好游岩树。”②如同;好像。《隆中对》:“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沈括《梦溪笔谈》卷七:“月本无光,犹银丸,日耀之乃光耳。”③副词。1. 还;仍然。《孟子·尽心上》:“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轫:仞。)2. 尚且。司马光《资治通鉴·赤壁之战》:“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胄:后代。)④通“猷(yóu)”。1.计谋;谋划。《诗经·小雅·采芑》:“方叔元老,克壮其犹。”2.道。《诗经·小雅·小旻》:“匪先民是程,匪大犹是经。”(匪:非。是:复指前置宾语。程:效法。)⑤通“由”。1.行。《左传·昭公十四年》:“杀亲益荣,犹义也夫!”2.从。《孟子·公孙丑上》:“纣之去武丁未久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3.由于。《公羊传·庄公四年》:“纪侯之不诛,至今有纪者,犹无明天子也。”⑥通“摇”。摇动。《礼记·檀弓下》:“咏斯犹,犹斯舞。”警:①使警惕;告诫。《狱中杂记》:“是立法以警其余,且惩后也。”《左传·庄公三十年》:“王以警于夷。”②戒备。《左传·宣公十二年》:“且虽诸侯相见,军卫不彻,警也。”(彻:撤去。)《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且:将要。)③警报。曹植《白马篇》:“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④敏悟。《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少机警,有权数。”《海国图志·筹海篇二·议守下》:“无胆,则气力、武艺、伟岸、灵警皆无所用。”⑤紧急;危急。班固《汉书·终军传》:“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露:①露水。《诗经·召南·行露》:“畏行多露。”白居易《暮江吟》:“露似真珠月似弓。”引申为润泽。《汉书·晁错传》:“覆露万民。”②露天;在屋外。《史记·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太仓:京都谷仓。陈:指陈旧的谷物。因:积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③显露;泄露。《论衡·对作》:“文露而旨直。”《后汉书·蔡邕传》:“事遂漏露。”④败坏。《荀子·富国》:“入其境,其田畴秽,都邑露。”⑤羸弱;疲惫。《左传·昭公元年》:“于是乎节宣其气,勿使有所壅闭湫底以露其体。”(湫底:闭塞不通。)《战国策·秦策三》:“诸侯见齐之罢露,君臣之不亲,举兵而伐之。”⑥通“辂”。车子。《史记·楚世家》:“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荜露蓝蒌,以处草莽。”(辟:避。蓝蒌:衣服破旧。)哀:①悲哀;悲伤。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②悼念。《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不哀吾丧。”(丧:指晋文公之死。)③怜悯;怜恤。柳宗元《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④哀叹。杜牧《阿房宫赋》:“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哀响:哀痛的声音,悲歌。陆机《拟东城一何高》:“长歌赴促节,~~逐高徽。”响:①回声。《水经注·江水》:“空谷传响,哀转久绝。”②声音。《石钟山记》:“桴止响腾,馀韵徐歇。”③发出声音。陆机《赴洛道中作》之二:“侧听悲风响。”④声音高而大。刘长卿《湘中纪行·浮石濑》:“众岭猿啸重,空江人语响。”[响应]回声相应。比喻迅速表示赞同。贾谊《过秦论上》:“天下云集而响应。”讵:①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怎么”。《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元年》:“今忽受景地,讵是事宜?”(景:侯景,人名。)《庄子·人间世》:“天所不宜,讵足以化物哉?”②表示时间。相当于“曾经”。韩愈《送侯参谋赴河中幕》:“一别讵几何,忽如隔晨兴。”③假如;假设。《国语·晋语六》:“讵非圣人,不有外患,必有内忧。”闻:(一)①听见。《韩非子·十过》:“先闻此声者,其国必削。”②听说。《韩诗外传》卷七:“吾闻君子不食鲡(lǐ)鱼。”③使上级听到;报告上级。《韩非子·五蠹》:“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④见闻;知识。《史记·儒林列传序》:“小吏浅闻,不能究宣,无以明布谕下。”⑤闻名。李白《赠孟浩然》:“风流天下闻。”⑥领会;掌握。韩愈《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⑦嗅。《韩非子·十过》:“共王驾而自往,入其幄中,闻酒臭而还。” (二)wèn 名声;声誉。《论语·子罕》:“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天:①人的头部。《吕氏春秋·论人》:“适耳目,节嗜欲,释智谋,去巧故……若此,则无以害其天矣。”(释:去除。巧故:伪诈。)②天空。王充《论衡·谈天》:“察当今天去地甚高,古天与今无异。”《敕勒歌》:“天似穹(qióng)庐,笼盖四野。”(穹庐:毡帐。)③在额上刺字的刑罚。《周易· 睽》:“其人天且劓。”(劓:割掉鼻子的刑罚。)④天气;气候。《吕氏春秋·季春》:“行秋令,则天多沉阴。”⑤自然界。《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⑥自然形成的。《庄子·养生主》:“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⑦上帝;自然界的主宰。《春秋繁露 ·郊祭》:“天者,百神之大君也。”⑧天命;天意。《左传·成公十六年》:“国之存亡,天也。”⑨依凭;依靠者。《仪礼· 丧服》:“夫者,妻之天也。”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