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印度民俗概述
释义

印度民俗概述

印度民族复杂,再加上地理环境和多样的气候,从而构成了不同民族的不同心理素质,产生了不同的民族风情。这些民族风情伴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也随着社会的制度发展而发展。但它们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固有的作用。好的风俗习惯对社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动力;陈风陋俗则会阻碍社会的前进,有的还会起一种破坏作用,甚至给人们带来灾难和不幸。
所谓风俗习惯,无非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生活方面,二是精神生活方面。前者是指衣、食、住、行而言,后者是指婚、丧、嫁、娶以及宗教礼仪、节日庆祝等等。所有这些,一方面要受到社会物质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也与该民族的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宗教信仰以及道德观念等等有关。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民族的文明与进步,物质因素是第一位的,但同时也不能否认精神因素的反作用。在某种时候,一定意义上,精神因素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婚姻,是印度民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物质生活条件的产物,受生产活动、经济生活、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制约与影响,它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大多属于约定俗成,世代相传,长期不变或变化不多,有相当的稳定性。当然,有些方面,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特别是经济条件和社会制度的改变而有所变化。例如在人类社会初期是杂乱婚,后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人类社会第一个婚姻形态——血统群婚。这是个进步,它排斥了父母与子女、祖父母与孙子女的婚配。从而兄妹结婚就被认为是当然的习俗。马克思也说过:“在原始时代,姐妹曾经是妻子,而这是合乎道理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32页)印度当然不能违反这个历史规律。就广大地区而言,早已经历这个历史阶段,但在有些地区或部族中,即使在今天,也还有“兄弟共妻”、“姐妹共夫”和“母女共夫”的现象,这还是那种不受年龄限制的群婚状态,是恩格斯所指出的那种“更粗野的群婚形式”或多或少的表现。
随着社会的进步,一夫一妻制成为科学和普遍的婚制。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夫一妻制是不以自然条件为基础,而以经济条件为基础,即以私有制对原始的自然长成的公有制的胜利为基础的第一个家庭形成。”这时表现在婚姻方面的一系列习俗围绕着妇女问题。女子出嫁时,她的家庭要向男方索取一定的代价和补偿。今天不少印度土著人还是这样。例如在桑塔尔族、霍族、吴朗族、柯里亚族等民族中,至今这种风俗盛行不衰。买卖婚姻是它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把姑娘当作一种“商品”进行买卖。生活在印度的山区或边缘地带的贡德族、皮尔族等民族中,至今还有这种习俗。
当社会发展到封建制度乃至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形态时,私有观念进一步加强,买卖婚姻习俗不但没有消灭,相反更是花样百出。世界上有些国家,为了筹备新娘的聘礼,常常弄得债台高筑。而印度则是另一种形式,尤其是占全国人口82%以上的印度教徒。姑娘结婚时兴“倒贴男方”钱财。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要价越来越高,现在不再像从前那样,只是贴几件衣服、给几百卢比就可完事,而是需要给男方沙发、电视、摩托车、小汽车等等大件物品。若给少了,女子则难以出嫁。所以印度有句俗话,“一家若有仨姑娘,全部家产折腾光。”为了嫁出女儿,有多少人家倾家荡产,又有多少女子自杀和被杀身亡。把妇女当成廉价商品,倒贴钱财才能嫁出,可见妇女地位之低! 多少年来,由于这种陋习流行,坑害了多少无辜女子。因此,1983年7月,印度总统宰尔辛格呼吁:废除嫁妆习俗。他强调指出,“尽管法律和社会都谴责这种习俗,但仍有妇女被烧死,同时嫁妆问题又有发展趋势。”据报道,一般中等家庭,没有3万到5万卢比的现金,是无法让女儿出嫁的。即使已婚的妇女,也常因未能满足男方索取嫁妆的要求,而在丈夫家受到虐待,甚至被杀害或者被迫自杀。因此总统强调,“应该废除嫁妆习俗,避免这种风俗带来的危害。”政府虽然采取了有关措施,但一时难以煞住这股风气。
丧葬也属风俗范畴,它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对社会有着不同的影响。印度实行火葬,它始于何时,今天尚难确说。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公元前几世纪就开始流行。根据中国史书记载,我国的火葬流行,同印度佛教传入有很大关系。
很多印度人认为,活人是由于灵魂寄居在躯体之内才活着,当灵魂一旦离开躯体,人就死亡。尸体被烧,化为灰烬,但灵魂永存。
如今人死以后,进行祭奠、追悼等仪式,以表崇敬,寄托哀思。但在人类社会之初,则在死者身旁放置一些食物、衣服、工具或武器等,并由亲属陪伴一段时间。后来,随着阶级的出现,奴隶主们生前役使奴隶,死后也要他们陪葬,便出现了杀奴殉葬的风俗。今天社会已发展进步,许多不健康的风俗已不复存在,但有些并未绝迹。例如今天有些印度土著人,对死者祭奠非常重视,不少人还采用人类最初那种让死者在阴间过尘世一样生活的祭奠方法。
至于那种活人为死人殉葬的残忍风俗,早被视为非法,受到政府严禁,故已基本消除,只是前几年在个别地方偶有发生。以上种种,不仅说明丧葬对社会影响之大,而且说明消除一种旧的丧葬习俗并非易事。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是人们的一种思想信仰,从广义上说,它也是一种风俗习惯。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从最初的原始图腾崇拜、万物有灵等原始宗教的形式,到后来演变成宗教。今天,印度绝大多数人信仰宗教,从生产到生活,从家庭到社会,都充满了宗教思想,受宗教思想的支配。印度在历史上历尽沧桑,屡遭异族入侵,印度人民遭受了极大的牺牲和苦难,使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受到影响。今天印度宗教气氛很浓,与此有一定关系。
节日活动也是一种风俗习惯,印度自古以来,就有庆祝丰收、亲朋聚会等各种节日。原始社会的人们在单调繁重的劳动之后,通过欢度节日,以调节身心。同时也把它作为社会交往、相互学习的机会,也是青年男女寻找配偶的好场所。因此,印度人总要在一定时期内举行一定的节日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节日形式不断变化,内容也有增有减。
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人们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一些不健康的或意义不大的节日会被逐渐淘汰,陈旧风俗也会随之消亡。例如“殉葬”“人祭”等等,早被禁止,被抛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与此同时,一些健康的习俗,会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产生,例如,现在印度自由婚姻在增多,包办婚姻在减少等等。
总之,民族习俗同社会制度与社会风尚以及人们的思想都是息息相关的。文明的社会能造就优秀的民族和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才,而优秀的民族与人才又能把社会改造得更加文明和进步。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随着历史不断前进,印度的陈风陋习一定会消亡,而健康的风俗也会不断出现。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0 7: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