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注释】:

升:

①量器。《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②量词。容量单位。一斗的十分之一。苏轼《上梅直讲书》:“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③上升。《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④登;上。《诗经· 小雅· 角弓》:“毋教猱(náo)升木。”(猱:猴类。)⑤谷物登场,即成熟。《论语·阳货》:“旧谷既没,新谷既升。”

火:

①物体燃烧时发出的光和焰。《周易· 乾》:“水流湿,火就燥。”(湿:低湿处。燥:干燥物。)②焚烧;烧毁。韩愈《原道》:“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使其人成为编户齐民,焚烧其经书,并将其居所改为民房。)特指火灾。《元史·文宗本纪一》:“杭州火,命江浙行省赈被灾之家。”(赈:救济。被:遭受。)《左传·宣公十六年》:“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灾。”③古代兵制单位,十人为一火。《新唐书·兵志》:“十人为火,火有长。”《木兰诗》:“出门看火伴。”④五行之一。《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⑤星名。1. 大火,即心宿二。李白《酬张卿夜宿南陵见赠》:“当君相思夜,火落金风高。”(金风:指秋风。)2. 行星之一,即火星。《史记·天官书》:“火犯守角,则有战。”

降:

(一)①从高处往下走。《诗经·鄘风·定之方中》:“降观于桑。”(桑:桑林。)《论语·乡党》:“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左传·庄公三十二年》:“有神降于莘。”(莘:地名。)《荀子·议兵》:“若时雨之降,莫不说喜。”(说yuè:喜悦。)②落下。贾谊《鹏(fú)鸟赋》:“云蒸雨降兮,纠错相纷。”(纠错:交错。)③降生。屈原《离骚》:“惟庚寅吾以降。”(惟:语气词。庚寅:指庚寅日。)龚自珍《己亥杂诗》一百二十五:“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④贬低;降低。《论语·微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⑤降给;授予。《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⑥降职;降级。《左传·昭公六年》:“有犯命者,君子废,小人降!”《尚书·蔡仲之命》:“降霍叔于庶人。”《史记·李斯列传》:“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党与:朋党。)⑦下传;传到……时候。柳宗元《封建论》:“然而将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见者。” (二)xiáng ①投降。《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遗wèi:送给。)刘禹锡《赠日本僧智藏》:“深夜降龙潭水黑。”《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仪及其众皆降。”②喜悦。《诗经· 召南·草虫》:“亦既觏(gòu)止,我心则降。”(觏:遇见。止:语气词。)③和;同。《左传·哀公二十六年》:“六卿三族降听政。”(三族:指宋国的皇、灵、乐三族。)

自:

①自己。《诗经·大雅·文王》:“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言:通“焉”。配命:合乎天命。)《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②亲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史记·萧相国世家》:“高祖自将。”③自然。《史记·李将军列传》:“谚曰:‘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蹊:小径;小路。)④介词。1.从。《孟子·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神农:传说为古代造耒耜、兴农业的帝王。许行:当时的农学家。)《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2. 由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汉书·灌夫传》:“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无所恨。”⑤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假如。《左传·成公十六年》:“唯圣人能内外无患,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⑥连词。表示假设的让步。可译为即使。《汉书·高祖纪下》:“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又《杜周传》:“自京师不晓,况于远方?”

自是:

①应是,本是。贾岛《赠胡禅师》:“~~根机钝,非关夏腊深。”②自以为是。《老子》章二十四:“自见者不明,~~者不彰。”

是:

①正确。与“非”相对。《论语·阳货》:“偃之言是也。”②肯定;认为正确。《墨子·尚同上》:“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之。”③纠正;订正。《礼记·月令》:“是察阿党,则罪无有掩蔽。”(察:审察。)④表示判断,是。《史记·刺客列传》:“此必是豫让也。”⑤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此”、“这”。《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⑥连词。相当于“于是”。《管子·君臣上》:“非兹,是无以理人;非兹,是无以生财。”⑦助词。用以前置宾语。《左传·襄公十四年》:“唯余马首是瞻。”[是以]因此;所以。《韩非子·喻老》:“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是故]因此。《孟子·梁惠王下》:“唯仁者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国是]国家大计。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谭嗣同传》:“定国是之诏既下。”

丹:

①丹砂的省称。俗称朱砂。一种红色矿物,从中可提炼汞(gǒng),即水银。《史记·货殖列传》:“巴蜀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②赤色。杜甫《垂老别》诗:“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③比喻赤诚。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喻史册。)④古代道家以丹砂炼药,所炼秘药称“丹”。江淹《别赋》:“守丹灶而不顾。”

阳:

①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尚书·禹贡》:“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诗经·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曰至渭阳。”(曰:句首助词。无义。)地名第二个字为“阳”的,一般都来自这个意义。②太阳;阳光。《诗经·小雅 ·湛露》:“匪阳不晞。”(匪:非。晞:晒干。)《孟子 · 滕文公上》:“秋阳以暴(pù)之。”(暴:晒。)③温暖。《管子 ·地数》:“阳春农事方作。”④鲜明;明亮。《诗经·豳风·七月》:“我朱孔阳。”(朱:红色。孔:甚。)⑤表面上;假装。《韩非子·说难》:“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⑥古代哲学概念。与“阴”相对。用以概括诸事物两大对立面的一个方面。《楚辞·九章·涉江》:“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时不当:生不逢时。)⑦通“佯”。假装。《汉书·田儋传》:“儋阳为缚其奴。”⑧古邑名。春秋燕地。在今河北省唐县东。

坚:

①坚固;坚硬。《梦溪笔谈·活板》:“火烧令坚。”《史记·陈涉世家》:“将军披坚执锐。”《吕氏春秋·任地》:“凡耕之道……坚者耕之。”(耕:用犁把土翻松。)②牢固;坚固。《孟子·梁惠王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梃:木棒。)③坚固的东西。《史记·项羽本纪》:“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义:宋义自称。运策:运用谋略。)④坚强;强劲。王勃《滕王阁序》:“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⑤坚定;不动摇。《战国策·魏策一》:“不敢坚战。”欧阳修《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及陛下坚不许辞,方敢受命。”

坚固:

坚定,专一。《汉书·楚元王传》:“信任既贤,在於~~而不移。”

固:

①险要、稳固的地方。《周礼·夏官·大司马》:“以九伐之法正邦国……负固不服则侵之。”(负:恃。侵:指兵临其境加以威慑。)又使坚固。《孟子·公孙丑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②巩固;牢固。《资治通鉴》卷六十五:“江山险固,沃野千里,士民殷富。”又使牢固。黄宗羲《原君》:“摄缄縢(téng),固扃鐍(jué),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摄:收紧。縢:绳索。扃:门闩、门环等。鐍:锁钥。)③稳固;安定。《国语·晋语二》:“百姓欣而奉之,国可以固。”《资治通鉴·宋明帝泰始三年》:“卒有离心,士无固色。”(色:神色。)④坚持;安守。《荀子·强国》:“子发之致命也恭,其辞赏也固。”⑤坚硬;凝聚。《吕氏春秋 ·首时》:“水冻方固,后稷不种。”(后稷:古农官名。)⑥固执;顽固。《列子 ·汤问》:“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彻:通。)⑦鄙陋;浅薄。《战国策·楚策四》:“明愿有问君而恐固。”⑧副词。1.表示反复多次,相当于“一再”。《史记·留侯世家》:“良乃固要项伯,项伯见沛公。”(良:留侯张良。要:同“邀”。)2. 表示本来如此。韩愈《师说》:“生乎吾前,其闻道固先乎吾。”3.表示承认某种事物。相当于“固然”。马中锡《中山狼传》:“子固仁者,然愚亦甚矣。”⑨通“故”。旧。《战国策·赵策二》:“国有固籍,兵有常经;变籍则乱,失经则弱。”(经:作为典范的书。)⑩必定;一定。《史记·陈涉世家》:“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11)所以。柳宗元《封建论》:“吾固曰:非圣人之意,势也。”


诗文 升火降自是,丹阳坚固。
释义

升火降自是,丹阳坚固。

“升火降自是,丹阳坚固。”诗句出处:《金莲堂》;是元朝诗人马钰的作品。

传心悟。中堪睹。婴娇并女姹。会封门户。灭更虫销,木相交做。事绝,财不觑。内个中主。从识汝。升火降自是,丹阳坚固。往与今来人,谁肯慕。子明通玄路。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0 1:0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