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匡庐二峰 |
释义 | 匡庐二峰汉阳、五老俱匡庐南面之山,如两角相向。而犁头尖界于中、退于后③,故两峰相望甚近;而路必仍至金竹坪,绕犁头尖后,出其左胁北转,始达五老峰。自汉阳计之,且三十里。 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及至峰顶,风高水绝,寂无居者。因遍历五老峰,始知是山之阴,一冈连属; 阳则山从绝顶平剖,列为五枝,凭空下坠者万仞,外无重冈叠障之蔽,际目甚宽。然彼此相望,则五峰排列自掩,一览不能兼收。惟登一峰则两旁无底,峰峰各奇不少让。真雄旷之极观也! (《徐霞客游记》) 庐山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之称。徐霞客这篇游记抓住景物特征,通过汉阳峰之高、五老峰之奇的描述,努力揭示庐山的真面目。 汉阳峰海拔1474米,为庐山最高峰; 据说可以望见汉阳灯光,故名。作者奋力攀登,身跻其顶,对它的高度作了简括的勾勒:“南瞰鄱湖,水天浩荡,东瞻湖口,西盼建昌,诸山历历,无不俯首失恃。”以所见之远,状其所登之高。 继而又直接以桃花峰作比较,具体生动地说明汉阳峰乃庐山诸峰之冠: “惟北面之桃花峰,铮铮比肩; 然昂霄逼汉,此其最矣。”在这里,以正面刻划为主,辅以侧面描写,鲜明地展示了汉阳峰与众不同的崇高之美。 五老峰是庐山诸峰中形态最美者,以状若五老箕坐而得名。然而,从岭角望峰顶,冈峦平坦,“莫详五老面目”;到了峰顶,“寂无居者”,仍然不见“五老”踪影。只是在“遍历五老峰”之后,才发现山北面“一冈连属”,而南面则“山从绝顶平剖,列为五枝,凭空下坠者万仞”。至此,五老箕坐的面目才一一显露。这正是它的雄奇之美,所以作者惊叹说: “峰峰各奇不少让,真雄旷之极观也! ”但这一景观,从山上看,“五峰排列自掩,一览不能兼收”,只有跳出山外,才能看得分外真切。在这里,作者是以亲身游历判断了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句的正确,充分体现出徐霞客“既锐于搜寻,尤工于摹写”的创作特点。 徐氏游记是地理游记,故于地理诸要素格外留心。本文除描述峰峦特点外,还从宏观角度叙其地貌:“汉阳、五老俱匡庐南面之山,如两角相向。”又叙道路: “路必仍至金竹坪,绕犁头尖后,出其左胁北转,始达五老峰。”又叙里程: “自汉阳计之,且三十里。”其精详真实远远胜于《山海经》和《水经注》,难怪要被人们推为“古今游记之最”(钱谦益语),了。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