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卜居》 |
释义 | 《卜居》屈原既放,① 屈原已经被放逐荒远, 三年不得复见。② 三年终不能再见君王一面。 竭知尽忠,③ 他为国竭尽才智,精忠报效, 而蔽鄣于谗。④ 却遭到谗臣的诬陷和阻挠。 心烦虑乱, 他思绪纷乱,心情烦恼, 不知所从。 无所适从,真不知如何是好。 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⑤ 于是去拜访太卜郑詹尹,向他请教道: “余有所疑, “我有困惑和疑难 愿因先生决之。”⑥ , 想仰仗先生为我决断。” 詹尹乃端策拂龟,曰:⑦ 詹尹便摆正蓍草,拂净龟壳,恭敬地问道: “君将何以教之?”屈原曰: “您有些什么问题见教?”屈原问道: “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⑧ “我应该勤勉诚恳,质朴而忠实, 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⑨ 还是送往迎来,应酬周旋终日? 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⑩ 我应该除草拓荒,努力耕耘, 将游大人以成名乎?(11) 还是游说王侯卿相,成就功名? 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 我应该直言是非,无所隐讳,不顾牲命, 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 还是随世从俗,贪图富贵,苟且偷生? 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12) 我应该超然世外,隐逸高举,保持自己的纯真, 将哫訾栗斯喔咿嚅唲以事妇人乎?(13) 还是忸怩惶恐,唯唯诺诺,事奉高傲的妇人? 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 我应该清廉无私,正直坦率,修身洁行, 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絜楹乎?(14) 还是夸夸其谈,圆滑世故,邀宠求荣? 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15) 我应该昂首特立,如骏马一日千里, 将泛泛若水中之凫,(16) 还是随波逐流,似野鸭水中游戏, 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 浮沉上下,苟全自己的躯体? 宁与骐骥亢轭乎?(17) 我应该与骏马并驾驰骋, 将随驽马之迹乎?(18) 还是随劣马,步其后尘? 宁与黄鹄比翼乎?(19) 我应该同黄鹄为伴,比翼飞翔, 将与鸡鹜争食乎?(20) 还是与鸡鸭争食,你夺我抢? 此孰吉孰凶?(21) 这一切,哪些是吉,哪些是凶? 何去何从? 哪些应该摈弃,哪些应该依从? 世溷浊而不清:(22) 人世间浑浊污漫,是非不明: 蝉翼为重, 蝉翼说得那样重, 千钧为轻;(23) 千钧看得这般轻; 黄钟毁弃,(24) 青铜的编钟被毁弃不听, 瓦釜雷鸣;(25) 土烧的瓦缽敲得如雷轰鸣; 谗人高张,(26) 毁善害能之辈气焰嚣张,声威大震, 贤士无名。 贤达睿智之士埋没无名, 默默无闻。 吁嗟默默兮, 啊,不再说了,不再说了, 谁知吾之廉贞?” 我的廉洁忠贞又有谁知道?” 詹尹乃释策而谢曰:(27) 詹尹于是放下蓍草,辞谢道: “夫尺有所短, “尺虽长,有时却显得不足, 寸有所长; 寸虽短,有时却变得有余。 物有所不足, 事物未必尽美尽善, 智有所不明; 智慧未必洞徹明鉴; 数有所不逮,(28) 术数也会力所不及, 神有所不通。 神明也会不知所以。 用君之心, 按照您自己的心志, 行君之意, 实行您自己的意愿, 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我的龟壳和蓍草对这事儿实在茫然! ” 【注】 《卜居》最早见于汉人王逸所编 《楚辞章句》,列于屈原名下。后世学者颇有以其文体、风格与《离骚》,《九歌》等篇殊异而疑非屈原所作者,但迄今尚无确证。郭沫若以为,“即使不是屈原所作,在研究屈原上仍然是很可宝贵的先秦资料” (《屈原赋今译》) ,揭示了 《卜居》的研究价值所在。 题名 《卜居》,意为 “卜己居世何所宜行” (汉王逸《楚辞章句》) 。《易 ·系辞》有 “上右穴居而野处”语、“居”、“处”对文互训,故“卜居”即 “卜处”,亦即请教处世之方。诗人以 “卜居” 的独特方式表达对黑暗现实的激愤和抗争的精神,奇辞奇体,奇情奇思,堪称千古奇文。 以虚设之辞,抒实有之情,此奇一。屈原 “竭知尽忠”,却遭受放逐,“蔽障于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以”,于是问 卜于太卜郑詹尹。詹尹 “端策拂龟”,问屈原 “将何以教之”。宋朱熹 《楚辞集注》云:“端,正也。策,蓍茎也。正之,将以筮也。龟,龟底壳也。拂之,将以卜也。”但古时卜则不筮,筮则不卜,不能兼而用之。可见这虔敬庄重的占卜场景,出之于诗人的虚构。清王夫之《楚辞通释》 云: “《卜居》者,屈原设为之辞,以章已之独志也。居,处也。君子之所以处躬,信诸心而与天下异趋。澄浊之辩,粲如分流; 吉凶之故,轻若飘羽。人莫能为谋,鬼神莫能相易。恐天下后世,且以己为过高,而不知俾躬处休之善术,故托为蓍龟而詹尹不敢决,以旌己志。因穷弇娿病国之情状,示憎恶焉。”这种匠心独运的艺术虚构,正是为了一泻无余地发抒屈原积郁已久的真情实感——屈原卜居的大段激扬慷慨、震撼人心的内心独白。 无疑而问,有感而发,此奇二。屈原自谓“有所疑”而问卜,愿因太卜而“决之”然而当太卜问他“将何以教之”时,喷薄而出的却是八对截然相反的问题,通过“宁……将……”的句式,明确表明自己坚定的抉择——肯定“宁……”,否定“将……”。显而易见,屈原并非真的“有所疑”,真的不知“孰吉孰凶,何去何从”,而是是非曲直了然于心,是愤世嫉俗的无疑而问。他鄙夷随波逐流、谄媚取宠的苟安偷生者,决意与世俗抗争,洁行高志,我行我素。他揭露黑白颠倒、混浊颓败的世风,指斥趋炎附势、卑鄙无耻的小人,控诉社会对廉洁忠贞之士的不公。这一切,又是他郁积于心、一吐为快的慨叹与激愤。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注云: “屈原疾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故设为不知所从,而假龟策以决之。非实有所疑,而求之于卜也。”可谓深得《卜居》精义。 借人之口,言己之志,此奇三。屈原大段“天问”式的问卜,正气包举,气势磅礴。太卜闻而敬畏,释策辞谢,连连声称“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要屈原“用君之心,行君之意”。其实,这恰恰反映屈原作为“一位不信上帝,不信卜筮的理性主义者” (郭沫若《屈原赋今译》) 的唯物观,同时也表明屈原不屈服,不动摇,“用己之心,行己之意”的决心。 全篇以散行韵语写成,或隔句押韵,或一句一韵,换韵自由; 句式或两两对偶,或长短参差,变化奇妙,错落有致,读来音律自然谐和,别有一种声情互生的韵致。中间八对问句,以“宁……将”句式,排比铺陈,一气贯注,大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概。每对问句措语强烈,对比鲜明,具有不容辩说的理性力量。大量双声词、叠韵词、叠音词 (如“悃悃款款”、“哫訾”、“栗斯”、“喔咿”、“嚅唲”、“突梯”、“滑稽”、“昂昂”、“泛泛”、“默默”等) 交错运用,又平添诗情韵味。 唐代以鬼才称著于世的诗人李贺读了《卜居》后称道说:“《卜居》为骚之变体,辞复宏放,而法甚奇崛。其宏放可及也,其奇崛不可及也。”(引自明蒋之翘《七十二家评楚辞》) 他确是品味出了《卜居》的妙处的。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