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包待制三勘蝴蝶梦 |
释义 | 包待制三勘蝴蝶梦【牧羊关】 这孩儿虽不曾亲生养,却须是咱乳哺。(包待制云)这第二的呢?(正旦唱) 这一个偌大小是老婆子抬举。(包待制云)兀那小的呢?(正旦打悲科唱) 这一个是我的亲儿,这两个我是他的继母。(包待制云) 兀那婆子近前来。你差了也。前家儿着一个偿命。留着你亲生孩儿养活你。可不好那?(正旦云)爷爷差了也。(唱) 不争着前家儿偿了命,显得后尧婆忒心毒。我若学嫉妒的桑新妇,不羞见那贤达的鲁义姑?(包待制云) 兀那婆子。你还看他三人心服。果是谁打死人来? (正旦唱) 【红芍药】 浑身是口怎支吾?恰似个没嘴的葫芦。打的来皮开肉绽损肌肤,鲜血模糊,恰浑似活地狱。三个儿都教死去,你都官官相为倚亲属,更做道国戚皇族。 【菩萨梁州】 大哥罪犯遭诛,二哥死生别路,三哥身归地府,干闪下我这老业身躯。大哥孝顺识亲疏,二哥留下着当门户,第三个哥哥休言语,你偿命正合去。常言道三人同行小的苦,再不须大叫高呼。 《包待制三勘蝴蝶梦》 是关汉卿的 一出公案戏。故事是说中牟县王老汉生三子,不愿务农,而喜读书。一天,他为儿子去买文具,无端被皇亲葛彪打死。三个儿子闻讯赶来,一起将葛打死,为父报仇。案子从中牟县移至开封府。府尹包拯昼寝入梦,梦见三只蝴蝶落入蛛网,一只大蝴蝶救走两只蝴蝶,置最小的蝴蝶于不顾。醒后升堂,审的是葛彪一案。包待制要兄弟三人中的首犯抵命,一旁难为了王母。最后,王母要最小的儿子偿命。包公发现王母是继母,老大、老二皆非王母亲生,只有老三才是王母亲子。他为王母的贤达无私所感动,同时也想起自己做的蝴蝶梦,因此设法以死囚代王三偿命,解救了王氏三兄弟。以上所录五曲,描写王母在极度矛盾中舍亲子的情况。 王母是继母,但是她却是个善良公平的慈母。作品虽然没有涉及她平时对前妻之子的态度,然而在 【隔尾】 中表现了她对大哥、二哥的爱: 大哥是 “牵挂着娘肠肚”,二哥是 “关连着痛肺腑”,她情愿留下孩儿,自己去偿命。虽然大哥、二哥不是她亲生,但都是她抚养长大,与自己的亲儿子没有什么两样。兄弟三人情义深重,都情愿自己顶罪,这种情况下,母亲的取舍是决定性因素。当包拯让大哥顶罪时,王母说老爷 “葫芦提” (糊涂),因为老大孝顺; 让老二顶罪时,她又说老爷 “葫芦提”,因为老二会营运生理; 让小的去顶罪时,王母不再说话,显然是舍弃了小儿子。这个举动引起包大人的注意,认为老婆子有私情,那小儿子必定是螟蛉子,才会舍得。【牧羊关】 正是包拯审问王母为何让小儿子顶罪的经过。但是,审问的结果却大出意外,原来王母舍弃的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王母保护继子、舍弃亲子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她之所以能为人所不能为,是出于一种道德信念。她说“我若学妒嫉的桑新妇,不羞见那贤达的鲁义姑”。“桑新妇” 是戏曲、小说中不良妇女的典型,杂剧中用她比喻不忠贞、好妒嫉、不贤达的女子。鲁义姑事见汉刘向 《列女传》,她是春秋战国时鲁国女子。一次,齐国攻鲁国,她抱着亲子带着兄子,躲避齐兵,在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弃亲子,抱兄子而逃。齐军知道她的义行后,为之罢兵。以为妇女尚如此知礼义,何况男子? 不应攻伐这样的国家。“义” 是古代道德中重要的标准之一,像这样弃亲子、全大义的例子,不知其数,如邓伯道弃子救侄,《赵氏孤儿》 中程婴用自己儿子换出孤儿等等,都是备受称赞的事。但是,王母舍弃亲子是出于真诚的对道德理想的认同,并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她甚至不打算让别人知道,害怕儿子们知道后,互相生分了。若不是包公怀疑她有私心,再三盘问,还打她的儿子,逼她说出实话,这个秘密怕是无人知道了。她这样做只是为了对得起死去的丈夫和丈夫的前妻,当然也为了完成道德理想,——不会“羞见鲁义姑”,正是这种无功利目的的作为,才更令人尊敬。 包拯为了断案,必定要将供词坐实,所以又问她究竟是谁打死葛彪。【红芍药】、【菩萨梁州】 二曲,王母既痛惜儿子们受刑,又埋怨官官相护,这是普通百姓遭遇官司时的无助的血泪哭诉。但是她的决心并没有动摇,仍然说: “第三个哥哥休言语,你偿命正合去。常言道三人同行小的苦,再不须大叫高呼。”她言出如山,亲口判定了儿子的死刑。正如古人所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在关键时刻,却能如此从容地做出这样艰难的抉择,而这却是一个饱读诗书的男子汉也未必能做出的无私抉择。 这几支曲语言朴实自然,符合王母的身份。并且比较充分地表现了王母心中的悲痛,和她选择时的坚定决心。“不争着前家儿偿了命,显得后尧婆忒心毒”,这是十分朴素的道理,比不上有学问人的煌煌大言,然而崇高与卑微在此一念,真理是无须打扮的。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