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刘伯温的隐与显
释义

刘伯温的隐与显

在追随朱元璋以前,刘伯温一直过着隐居或半隐居式的生活,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研习兵法、天文、文学等。
  这年,朱元璋手下一个叫胡大海的人听说处州附近有几个隐士很有才能,便命人去请,这其中就包括后来帮朱元璋一统江山的刘伯温。其他几个人一请就到,唯独刘伯温不肯来。胡大海又派人去请,刘伯温还是不到。于是胡大海向朱元璋报告了此事,朱元璋听后很感兴趣,虽然他做不到像刘备那样三顾茅庐,但他对人才同样求贤若渴,他立即派了孙炎再去请,还带了许多礼品。谁知这个刘伯温不知好歹,硬是不给朱元璋面子,为表决心,他还回赠了一把宝剑。孙炎可没有胡大海的耐心,他给刘伯温带了一句话:“剑当献天子,斩不顺命者。”刘伯温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如若自己再端着,恐怕只能做刀下鬼了。
  要说刘伯温没有野心,这肯定是假话,要不然,他也不会多次参加元朝的科举考试,也不会尽职尽责地当了五年的县丞。其实,他蛰居乡野,一方面是为了观察形势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在等待机会。当时,江浙的义军有三大阵营,分别为张士诚、陈友谅、朱元璋。其中,陈友谅的势力最大,朱元璋的势力最弱,在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等待。因此,他不想这么快就做出选择。
  投靠朱元璋后,刘伯温一直很少发言,这其中主要有几个原因,一则,自己初来乍到,人微言轻。二则,尚未取得朱元璋的信任,锋芒太露只会引火烧身。三则,没有大的战事,不足以展现自己的才能。刘伯温这样做是对的,朱元璋手下的谋士没人将他放在眼里,自然也没人排挤他,陷害他。当然,刘伯温的隐忍不是懦弱,而是为显露做准备,他追求的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机会终于来了,至正二十年,陈友谅率精锐大举来犯,以朱元璋的实力根本无法与之抗衡。应天(南京)城内一片慌乱,朱元璋急诏手下谋士,商议破敌之策。平日里那些自诩才智过人、神机妙算的谋士,此刻都没了主意,他们有的主张投降,有的主张放弃应天,但就是没人主张御敌。面对陈友谅强大的军事实力,不要说那些谋士,就连朱元璋本人也十分忌惮。
  就在这时,刘伯温站了出来,他大声地斥责道:“那些主张投降或逃跑的人应该抓来杀掉,敌人未到,你们就被吓成这个样子,也太丢主公的脸面了。”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刘伯温,心想,难道这人不怕死吗?刘伯温没有理会他们,又接着说道:“陈友谅虽然强大,但他骄横,且不擅陆战,只要诱敌深入,再以伏兵击之,陈必败。”这是一个大冒险,谋士输不起,朱元璋更输不起,何去何从,实在难以定夺。刘伯温见大家都不吱声,只好叹息着说:“如果失去应天,我们又能去哪儿呢?要走你们走,我誓与应天共存亡。”
  都说患难之时见真情,在这生死存亡之际,刘伯温能够勇敢地站出来,并做出这样一番表态,怎能不让朱元璋感动呢?更何况,刘伯温的话说到了朱元璋的心坎上,他从一个放牛娃、一个要饭的和尚奋斗到今天不容易,逃,就意味着失去现有的一切,与其这样,不如放手一搏。刘伯温给了朱元璋勇气,也给了朱元璋信心。后来,朱元璋依照刘伯温之计,果然大破陈友谅,从此,刘伯温成了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备受尊敬和恩宠。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0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