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冯延巳《鹊踏枝》
释义

冯延巳《鹊踏枝》

诗词鉴赏《唐宋五代词《冯延巳《鹊踏枝》冯延巳

冯延巳



几度凤楼同饮宴。此夕相逢,却胜当时见。低语前欢频转面。双眉敛恨春山远。蜡烛泪流羌笛怨。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醉里不辞金盏满。阳关一曲肠千断

注释 ①峰:女子的眉峰。春山:以春日之山色比喻女子的眉黛。晋葛洪《西京杂记》:“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②“蜡烛泪流”一句:典出杜牧《赠别》(其二):“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羌笛怨:表达离别忧思的笛曲。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③盏:酒盏,酒杯。④阳关一曲:指唐代名曲《阳关三叠》。

鉴赏 冯延巳是南唐小王朝的重臣之一,几度拜相,地位显赫,但与同时代的很多词人一样,他的艺术兴趣并不在于反映充满着复杂矛盾斗争的外部世界,而更乐于描摹狭窄窈深的主观情志世界。这种共同性,导致了冯延巳具有和同时代其他人相似的“时代风格”,即王国维所说的“五代风格”,具体表现为“香艳”“纯情”和“纤美”。本词细致刻画了难以言说的离别之态、离别之痛,同时,也体现了冯延巳词所带有的“类型风格”。

首句由追忆昔日欢聚写起。“几度”者,必定聚而又别,别而又聚,几次三番。二、三句写今日欢会。正因为饱尝离别之痛、相思之苦,所以每一次相见都是珍贵而满含深情的。在男主人公深情凝视的双眼中,窈窕的佳人“却胜当时见”。这三句低回曲折,看似明白如话,实写尽了离人们的共同心理。四、五句“低语前欢频转面,双眉敛恨春山远”,两人重逢则必切切低语,追想“前欢”,互诉衷肠。此时的女主人公频频转面,眉宇间流露出怨恨之情。身处既相逢又将别的情境中,女主人公的感情是复杂的、流动的。她许是因为言谈所及之事娇羞难当而转面,许是因为长期暌隔佯怒怨嗔而转面,而更多的,是对于短暂的喜悦后再度到来的离别的惆怅。这惆怅写在她春山般淡远的眉峰间,情难自禁时不得不转过脸去稍稍掩饰。





月夜修箫、酴醾春梦图 冯超然



过片“蜡烛泪流羌笛怨”,化用杜牧“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诗意,一则暗示长夜将尽,一则以烛形人,过渡得天衣无缝。以下四句,近人丁寿田、丁亦飞有评论曰:“‘醉里不辞金盏满’及前‘偷整’二句,试想其神态如何,不可等闲读过也。”(《唐五代四大名家词》)一夕欢会,又将久别,万语千言,无从说起。女主人公强作精神,整顿衣衫,欲为情人再次歌唱。她怕自己被察觉强颜欢笑,故而“偷整”,然心中哀愁如何能抑?朱唇未启,已觉柔肠寸断,终不成曲。“醉里”句,看似豪语,实为悲语,因不胜别离之苦,希图从“醉里”作别,或可减少苦情也。“阳关一曲肠千断”,女主人公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哀哀离歌从胸中迸出,句句都是不舍的心声。

通观全词,无论是题材上,还是细腻的抒情笔触上,或是纤细微婉的艺术境界上,此词都可以成为表现五代词风的一个标本。结合冯词的具体特征来看,此词不似温庭筠词注重描绘人物的外貌形态,倒颇似韦庄词善用描白,以一系列的动作成功表现人物曲折的心理,既丽且清,既美且雅,深隽博大。(刘玉洁)

集评 陈秋帆:“宛转绸缪,与温庭筠《菩萨蛮》《更漏子》同一情致。”(《阳春集笺》)

链接 羌笛。古代重要的管乐器,因源出于羌族,故名。长二尺四寸,有三孔的,也有四孔的,音色苍凉凄美。宋代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乐律》中记载云:“笛有雅笛,有羌笛,其形制所始,旧说皆不同。”

唐代名曲《阳关三叠》。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中有云:“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一首极负盛名的送别之作,诗作通过对饯别情景的描绘,表现了友人间的深情厚谊。此诗一经传出,就赢得了时人的喜爱,由乐人谱曲,争相传唱,因首句有“渭城”二字,故称《渭城曲》,又末句有“阳关”二字,所以名《阳关曲》或《阳关三叠》。“渭城”“阳关”,从此成了离歌的代称。

鹊踏枝



冯延巳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飞来,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

注释 ①寒食:古代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日,寒食节内不许用火,在此期间,人们食用提前准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也称“熟食节”。详见本词的链接部分。②香车:装饰华美的车子。③双燕飞来:典出南朝梁江淹《杂体诗》其二《李都尉陵从军》:“袖中有短书,愿寄双飞燕。”④陌:田间的小路,南北向的曰“阡”,东西向的叫“陌”,后遂以“阡陌”泛指田间小路。《史记《秦本纪》:“(商鞅)为田开阡陌。”司马贞《史记索隐》引《风俗通》:“南北曰阡,东西曰陌。河东以东西为阡,南北为陌。”



仕女图 【清】 吴穀祥



鉴赏 这是一首闺情词,写一位痴情的女子对久出不归的心上人既怨恨、猜忌又留恋、想念的缠绵感情。此阕与“谁道闲情”“庭院深深”“六曲阑干”四章,清陈廷焯称“古今绝构”(《白雨斋词话足本》卷一)。

上片全为女子的心理独白。她喁喁自语,剖白自己曲折的感情,牢愁郁抑之气尽在其中。句首以问起,伊人如行云之在天际,几日不见,不知道又飘去什么地方了。女子的这个疑惑其实无人可问,无人能解,语气中更多的是叹息和哀怨。“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似乎在埋怨心上人冶游在外,乐而不归,怎也不想一想这大好春色就要消逝。“春将暮”三字,不同于直接说暮春时分,而是体现了时间在一点点推移,叫人自然地联想到许多画面:在一个又一个春光烂漫的日子,女子对镜懒梳妆,登高怀远人,独坐听暮雨,抚琴诉情思……诸如此类。如今韶光将逝,女子的青春年华本就短暂,更何况要经受一日日的相思之苦呢!“百草”两句,复作问语,问寒食佳辰,在百草千花美不胜收的游春路上,男子香车何驻,牵系谁家?依然紧扣“不归”,是一问再问。“百草千花”,既关合春暮,又比喻心上人浪游所遇的各色女子。白居易《赠长安妓人阿软》诗中就有“绿水红莲一朵开,千花百草无颜色”,喻意相似。这一问,答案同样不得而知,语气中有猜忌,也有挂念和关切。

过片换头,“泪眼倚楼频独语”是一个独立的单句。由这一句反观前半阕,则一切怨怅之情中忽隐忽现的人物形象得以清晰呈现:独守空闺,倚楼而望,泪眼盈盈。“频独语”三字将她若有所思、恍惚中自言自语的情态写得十分逼真,也是对上片的总括和呼应。

下片“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无由通讯,因见陌上归来双燕,又和泪问燕可曾见浪子游踪。从这一看似极痴的举动可见其愁思甚苦。从一开始轻叹、怨嗟到“百草”句猜忌、不满、留恋再到此处浓烈的相思、怅望盼归,女子的愁思连绵不断、交织徘徊又逐步进阶,直至顶点。末两句以景结情,言春愁满怀,乱如柳絮,而入梦依依,茫无寻处。这无处可寻的是飘飞的柳絮还是对方的踪迹?是郁积在心的愁绪还是悠悠长梦? 幽怨至极的感情就在这一片迷离的词家妙境中轻轻化开,宛转蕴藉,情景两得。

王国维谓冯正中词“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人间词话》),的确,冯词对北宋诸贤的影响之大、之深早已被公认。以此词为例可见一斑。“永叔之‘双燕归来细雨中’‘梦断知何处’‘江天雪意云缭乱’,元献之‘凭阑总是销魂处’‘垂柳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等句,均由此脱化。 北宋词人得《阳春》神髓,如此之类,不胜覼举。”(陈秋帆《阳春集笺》)(刘玉洁)

集评 清《张惠言:“忠爱缠绵,宛然《骚》《辨》之义,延巳为人,专蔽嫉妒,又敢为大言,此词盖以排间异己者,其君之所以信而弗疑也。”(《词选》卷一)

清《陈廷焯:“遣辞运笔如许松爽,情词并茂,我思其人。”(《云韶集》卷一)

俞陛云:“起笔托想空灵,欲问伊人踪迹,如行之在天际……结句言赢得愁绪满怀,乱如柳絮,而入梦依依,茫无寻处,是絮是身,是愁是梦,一片迷离,词家妙境。”(《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链接 寒食起源于纪念介子推。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春秋时期介子推与晋文公一起流亡,文公饥,子推割股以啖文公。后文公复国,独介子推一无所得,遂作《龙蛇之歌》而隐于山林。文公求之,而介子推坚决不出,文公放火烧山,介子推抱木而死。文公哀之,为纪念介子推,遂令全国禁火,食冷食。

寒食禁烟的风俗。根据《周礼《司煊氏》记载:“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则可以明确地知道,禁火是周代的旧制。寒食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正是仲春时节。寒食节禁火禁烟,家家吃冷食,宋庄绰《鸡肋编》卷上记载说:“饭面饼饵之类,皆为信宿之具。又以糜粉蒸为甜团,切破曝干,尤可以留久。”一说,寒食源于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

清明(寒食)成为唐人祭扫的节日。因为清明与寒食这两个传统的节日时间相距甚近,古人常常将二者连结一起,甚至不加区分。唐代以前,寒食、清明主要的风俗只有禁火吃冷食,并没有祭扫的记载。而到了唐代,祭扫这一习俗逐渐在民间流行开来,唐代历史学家杜佑在《通典》中记载道:“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北宋人宋敏求所编的《唐大诏令集》中还收录了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所下的禁止在“寒食”上墓时为欢作乐的诏书,由此可知在唐代“寒食”(或清明)扫墓习俗很盛,有些富人也借此机会到郊外去踏青游玩。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0 0:5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