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军政府的初期活动 |
释义 | 军政府的初期活动湖北军政府建立于戎马倥偬中,它的主要任务是进行革命战争,巩固和发展已经取得的胜利。围绕这一任务,它进行了下列活动: (一)发表文电 12日晨,革命党人即用黎元洪名义通电全国,宣告武昌光复。同时致电上海,催促居正、黄兴、宋教仁到鄂,并请转电孙中山,要他从速回国,主持大计。陆续发出的文电有: 《布告全国电》。宣布革命目标,呼吁全国人民奋起响应:“深望于十八省父老兄弟,戮力共进,相与同仇,还我邦基,雪我国耻,永久建立共和政体,与世界列强并峙于太平洋之上,而共享万国和平之福。”[1] 《宣布满清罪状檄》。指责清政府“使汉人永远降为满清之奴隶”,“割吾民之膏,吮吾民之血”等罪状八条[2]。 《告汉族同胞之为满洲将士者》。劝告清军中的汉族将士反正:“我辈皆中国人也。今则一为中华国民军之将士,一为满洲政府之将士……虽立于反对地位,然情谊尚在,心事又未尝不合也。”[3] 《檄各督抚电》。劝告各省督抚反正:“幸贵大臣勿拘君臣小节,而贻万世殷忧。”[4] 《免税公告》。宣布豁免湖北境内一切“恶税”:除盐、烟、酒、糖、土膏各税捐外,所有统捐局卡,一律永远裁撤;除海关外,所有税关,一律永远裁撤;本年下忙丁漕,概行豁免;各属杂捐,除为地方所用者外,概行豁免[5]。 《谕湖北各府州县政务及自治公所电》。宣布全鄂地方一律改为共和政体,要求各地清吏一律呈缴伪印,听候支配录用;不愿者缴印后听其自由;“人地相宜,民间倚重者”经自治公所推荐,可以留任[6]。 《通告城、镇、乡自治职员电》。要求各城、镇、乡自治团体速筹自保之计:“赶办团练,守卫乡里,贫者效力,富者输财,既使游手无事之民,有谋食用武之地,而富足之家,得因以保全。”[7] 《通告各省城、镇、乡地方巡警电》。要求各地巡警坚守职事:“深恐饥寒无告之民,乘间窃发,施其抢劫之手段,而本军政府军事旁午之际,势难兼谋并顾,所有保护人民之生命财产,维持地方之安宁秩序,皆惟我同胞巡警是赖。”[8] 湖北军政府发表的文电很多,不能一一列举。上述文电大体完整地宣示了军政府的对内政策:满清政府是全国的公敌;革命的目标是建立共和政体;它准备减轻人民所承担的苛重赋税,但是,决不允许“饥寒无告之民”侵扰“富足之家”的利益,也就是要确保一切有产者的财产。 在军政府用黎元洪的名义通电全国的同时,汤化龙也以湖北谘议局议长暨全体同人的名义致电各省谘议局,指责清政府“伪为九年之约,实无改革之诚”。电文表现了对清政府设置皇族内阁的强烈愤懑:“兵财大权,存亡所系,而竟摒弃汉人,悉授亲贵。”它宣称:“维新绝望,大陆将沉,吾皇皇神明之裔,岂能与之偕亡?”电文要求各省谘议局人士:“不俟剑履,奋起挥戈,还我神州,可不血刃。”[9]清政府已经扶不起来了,希冀经过“不血刃”的和平转变取得政权,这是立宪派心理和立场的表现。 当时,各省尚在清吏控制之下,军政府所发电文不能流传公布。胡瑞霖建议,采用反宣传法,假托瑞澂名义发电,夸张武汉革命军势力,借以摇撼各省人心。汤化龙和革命党人李作栋等赞同胡的建议。汤并提出,八省膏捐大臣柯逢时处有密码本。于是即由汤起草电文,托人冒充瑞澂委托,请俄领事馆发出。这封电报后来讹传为汤化龙勾结柯逢时等通敌的电报,加深了革命党人对立宪派的猜忌[10]。 (二)对外交涉 汉口设有英、俄、法、德、日五国租界和瑞典、比利时等十一国领事馆。军政府一成立,就在《刑赏令》中明确规定:“伤害外人者斩”、“保护租界者赏”、“守卫教堂者赏”等条。12日,军政府又照会各国领事,声称“对各友邦,益敦睦谊,以期维持世界之和平,增进人类之幸福”。照会宣布:所有清国前此与各国缔结条约,继续有效;赔款外债,照旧担任;各国既得权利和在华外人财产,一体保护。但照会声明:各国如有助清政府以妨害军政府者,概以敌人视之;如有接济清政府战事用品者,一概没收[11]。照会发出后,军政府又派人分访各国领事,要求承认革命军为交战团体。17日,驻汉英、俄、法、德、日各国领事照会军政府,声称“现值中国政府与中国国民军互起战争”,“领事等自应严守中立”。同时声称:不准携带军械的武装人员进入租界,不得在租界内储藏各式军械及炸药等物;勿论任何方面,如将炮火损害租界,当赔偿一亿一千万两[12]。武昌起义的爆发使帝国主义十分震动。武汉的江面上,帝国土义的军舰一时竟增加到二十艘(英八艘,德五艘,美三艘,日二艘,俄、奥各一艘),瑞澂所坐的兵舰就躲在英国炮船的后面。他曾请求英舰阻止革命军过江。11日,英公使朱尔典应允,“请英水师统帅竭力相助”[13]。13日,他又电示驻汉总领事葛福,除“不得已之事外”,“一概不准与革党首领公文往来”[14]。但是,为了使即将爆发的战争不致波及租界,影响帝国主义者在华的利益,他们又不得不摆出一副“中立”的姿态。革命党人对此十分重视,炫为外交上的一大胜利。军政府曾以黎元洪的名义发表文告说:“由此以观,足见外国人之爱独立、爱自由,而亦爱人之能独立、能自由也。”[15]但事实上,进攻武汉的清军里有外籍教官,帝国主义者的轮船公司也仍在为清军运送军火、给养。他们自己也承认,“所谓中立,只是千方百计掩护清军。”[16]在递送“中立”照会之后,各帝国主义国家仍然顽固地拒绝承认湖北军政府。11月8日,朱尔典说:“至其自谓各领事已认彼军为交战团,据本大臣所闻,则实无其事。”[17] 湖北军政府的对外政策基本上是对同盟会既定方针的运用。明确地保护在华外人的生命和财产,宣布愿与各国建立睦谊关系,这是正确的。为了不给帝国主义的干涉造成口实,禁止轻率地触动租界和教堂也是必要的。国际舆论因此很快就消除了出现又一次义和团事件的担心。东京报纸盛赞革命军“深合文明举动”[18],巴黎报纸认为革命军“明智异常”[19]。比起义和团的笼统的排外主义来,革命党人的对外政策确实文明、也高明得多。但是,它并非不得已地宣布赔款和外债等照旧承担,这就和劳动群众那种坚决的反帝精神不可同日而语,虽然劳动群众的反帝精神也应该给以恰当的领导。 (三)清除奸细 当时,反革命活动十分猖狂。13日夜间,有一个大汉提着灯笼给都督府卫队司令官方定国送来一张纸条,方定国阅后慌忙将信撕碎,丢在口中咽了。李翊东发现可疑,赶紧过来责问:“送来的是什么东西?你为什么把它咽掉?你敢通敌!”方定国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李翊东喝令将来人拿下审讯,发现他竟是为张彪传递消息的旗兵,当场就被判处死。当李翊东喝令拿问方定国时,方手持快枪,身佩军刀,使卫兵不敢上前。李翊东冲上去一把抓住方的衣领,夺过他的枪刀。在革命党人的凛然正气面前,方定国瑟缩不敢动。经过严厉审讯,方供出混入都督府的有蔡登高、张振标等奸细多人。当即把蔡、张抓住,同方定国一起判罪处决,清除了隐患。 (四)扩军备战 经过10月10日的战斗,部分战士牺牲,部分逃亡,湖北军政府所能掌握的士兵仅存三千余人,远不足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13日,军政府决定募兵,暂编部队四协,马队一标,炮队二标,工程、辎重各一营。武汉地区的工人、农民、学生积极响应号召,在海关、租界为帝国主义分子服务的苦力、更夫、仆役们也纷纷辞工从军。汉口外侨报纸说:“应募而来的新兵从四乡涌进。募兵的军曹太热心了,他们不了解租界的特殊地位,竟然跑到租界里来。”[20]又说:“武昌显得比以前更活跃,下层人民比前更满足了。募集的新兵成百地在操练着,这样的军队有两万多人。”[21]16日,蔡济民、熊秉坤等商量,决定成立第五协,同时成立两个敢死大队。结果,五协兵员,几天工夫就满额了。军政府不得不出示停招。 为了加紧生产武器、军火,汉口军政分府命李亚东转令兵工厂迅速召回工人,开工生产。宋锡全以军政府第一镇分部统领的名义出示,鼓励工人积极生产,革新创造:“倘能于旧式之中,改良翻新,造成便捷利器者,本部定从优奖赏。”[22]在阳夏战争期间,汉阳兵工厂工人日夜赶工,为保卫革命政权和支援各地起义作出了贡献。 (五)策反清军 张彪逃到汉口刘家庙后,仍拥有一部分兵力,构成对武汉的直接威胁。13日,军政府以黎元洪的名义写信给张彪,劝他反正,遭到拒绝。同日,军政府又派人运动辎重营清军,也未成功。其后,黎元洪两次写信给他的老师清海军提督萨镇冰。20日信中,黎真实地叙述了自己被逼任都督的经过:“其时枪炮环列,万一不从,立即身首异处,洪只得权为应允。”他以起义以来的进展说明:“以四万万同胞与数千满族竞争,以方兴之民国国民与运尽之满清抵抗”,事机大有可为。他力劝萨镇冰归顺革命军[23]。这封信反映了形势发展对黎元洪的影响。 (六)安定社会秩序 起义后不久,军政府就组织演说队,派人沿街演说,安定人心。同时,颁布了严格的纪律。继《刑赏令》之后,16日又颁布军令八条,规定“军队中上自都督,下至兵夫,均一律守纪律,违者斩”,“擅入民家,苛索钱财及私行纵火者斩”[24]。整个起义期间,湖北革命军始终纪律严明。后来有人回忆道:“军队寄寓民家,绝不妄取一物。如有所借贷,必按时交还。升米斤油之类,请其勿用交还,亦必坚决偿还。至于买卖,则公平交易,不见强买勒卖的行为。”[25]为了维护社会治安,军政府除成立临时警察筹备处外,又支持武昌商会会长吕逵先等组织保安社。在汉口,则赞助商会组织商团,发给枪支,作为巡逻、保卫之用。 武汉地区的良好秩序使帝国主义分子惊讶,他们不得不承认:“武昌到处人满,商店都开门,生意很好,人民安居乐业。”[26]“我们也没有想到,革命军在这里统治着,秩序竟然很好!”[27] (七)稳定金融,保护工商业 起义前,武汉市面通用湖北官钱局所发制钱票、银元票和交通、通商等银行发行的钞票,起义后,纸币信誉下跌,人们纷纷挤兑银元和铜钱,引起银根紧迫,市面恐慌。为此,军政府特别发出照会,声明纸币照常通行,要求各界停止挤兑。照会保证:“合当详定办法,竭力帮助金融机关。”[28]事后,军政府接受武昌商会要求,设立商界兑换处,又拨解铜元十万,交汉口商务总会,接济市面[29]。 革命党人特别注意保护商业。13日,林翼支在汉口就出示宣布,以“保商”为“第一宗旨”[30]。汉阳知府李翊东也宣称:“首以保卫治安,恤商爱民为务。凡我良善同胞,殷实商贾,无不极力保护。”[31]12月,湖北军政府特别颁布了保护矿山的命令:“凡银、铜、铁、煤、硝磺各矿场所在地点,皆责成该管知事严加封禁,妥为保护。”[32]1912年春,专门成立实业部,以同盟会员李四光为部长。 由于革命党人的正确政策,湖北军政府得到了汉口和武昌商会以及汉阳商团的积极支持。汉口各团联合会正干事、回族商人马中骥并参加了军政府,任交通部部长。阳夏战争中,汉口商人购办军需,供给粮饷,出力不少。 (八)招纳人才 为了延揽各方面的人才,接待投效人员,军政府于12日晚成立招纳处。13日下令:“无论文武员弁,有一技之长,即送府委用。”[33]至15日,投效人员即达四百余人。同日改名为集贤馆。总计起义期间,集贤馆共接待各方志士约万余人。其中,有五千人分送各机关办事或资遣回省运动革命。有六千余人在馆外听用。留馆备用人员则经常保持五六百人之数[34]。第一集贤馆容纳不下,又陆续开辟了第二、第三集贤馆。 (九)创办《中华民国公报》 起义后不久,共进会会员牟鸿勋即倡议创办一种报纸,定名为《中华民国公报》,10月16日发刊,由张樾任主笔。出版简章称:“即以军政府之宗旨为宗旨,大要以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改建共和民国为主义。”它是湖北军政府的机关报,也是军政府的主要宣传工具,以发表军政府的文件、公告为主,也发表部分新闻、评论和文艺作品。11月5日,曾以中华民国大总统孙的名义发表布告,号召大汉同胞,群策群力,复仇报国。但是,从全面看来,它对同盟会和孙中山宣传不多。后来更发展为孙武一派的派报。 在汉口,革命党人胡石庵办有《大汉报》,出版第一日即销行三万余份,曾得到军政府奖励。 (十)改革司法制度 10月30日,军政府司法部发表文告,谴责清政府司法机关灭绝人道、冤屈良善等种种罪恶,揭露清政府预备立宪以来在司法制度上所作的假改革。文告宣布设立江夏临时审判所和临时上诉审判所,受理民事和刑事案件。随后,公布了有关条例。《江夏临时审判所暂行条例》第一条称:“本所为图司法独立,特提前办理,以为各属之先导。”第四条称:“本所民事、刑事两庭均用合议制组织。”第十三条称:除特别事件外,“诉讼之辩证及判断之宣告均公开法庭行之”[35]。条例的有关规定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特色。 (十一)制订《鄂州约法》 宋教仁随黄兴到鄂后,即埋头起草《中华民国鄂州约法》。11月9日,由军政府公布,共七章六十条。《总纲》规定:鄂州政府由都督、都督任命的政务委员、议会、法司等部分构成。《人民》章规定:人民一律平等,有言论、著作刊行、集会结社、通讯、信教、居住迁徙、营业、保有财产、身体、家宅等自由,有诉讼于法司、陈请于议会、陈诉于行政官署、任官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都督》章规定:都督由人民公举,任期三年,连任以一次为限。《议会》章规定:议员由人民中选举产生,议会可以向政务委员提出条陈、质问、要求答辩或弹劾,可以受理人民的陈请,送交政务委员。这部约法在中国历史上破天荒地承认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把资产阶级地方共和政权的设想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对促进人民在政治上的觉醒有巨大意义。它是以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临时约法》的蓝本。 湖北军政府在革命大风暴中诞生,是开天辟地的新事物。它的出现,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受到了极大的震动。过去被视为无上尊严的君主专制制度崩溃了,人人讲平等的思想成为一种不可阻拦的潮流。革命党人李亚东当了汉阳知府,每逢出衙都要乘坐四人抬的绿呢大轿。有人劝告他说:“你是革命党出身,还摆这臭架子,不怕同志们耻笑吗?”他不以为然,说:“有威可畏,才好管教百姓。”他乘轿到都督府,被卫兵喝令下轿:“官僚派!满清怪物!打!”李亚东又惊又愧,不敢作声,从此再也不敢坐轿了。而且,全武昌城也没有人坐轿了。这种平等思想还反映在薪饷上。有人提议要给军政府的官员定薪俸,革命党人极力反对。结果议决职官薪给自都督以下,每人支津贴二十元。兵士的月饷则有所增加,兵士十元,副目十一元,正目十二元,后来才逐渐改为等差较大的薪饷制。 湖北军政府的活动有它成功的方面,也有它严重不足和失败的方面。它注重社会秩序的安定,但是,却没有把发动群众、壮大革命力量放在第一位。当时,各地城、镇、乡自治公所一类的组织大都把持在上层士绅手里,军政府要求他们赶办团练、巡警,赋予他们推荐官吏,保护“富足之家”等权利,这就捆住了群众的手脚,维护了旧社会的基础。 中国是一个封建势力根深蒂固的国度,不动员千百万群众起来造成一个大的社会变动,便不能摧毁封建制度的根基,这场革命只能半途而废。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